¥ 9.07 3.1折 ¥ 29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王一多 著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
装帧其他
货号605 12-23
上书时间2024-12-24
王一多,女,1975年生,翻译学博士(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2011),现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南京翻译家协会副秘书长。主要科研成果有:《口才》(译著,2005),《白宫岁月——克林顿夫妇传》(译著,2009),《YOU身体使用手册》(译著,2011),《新编实用英语——经贸口译》(主编,2007),《新编实用英语一法律口译》(主编,2007);另在《上海翻译》,《外语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多篇。主要研究方向为术语研究与翻译批评。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及研究目的
1.2 术语研究中的几个核心概念
1.2.1 范畴
1.2.2 概念
1.2.3 术语
1.3 中国当代译学术语的表现形态和组成部分
1.4 当代译学术语研究现状
1.4.1 综述
1.4.2 译学术语研究
1.4.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5 小结
第二章 相关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2.1 语言观
2.1.1 语义三角
2.1.2 语言世界观
2.1.3 形式与质料
2.1.4 术语学家对语义三角所添加的额外一维
2.1.5 名实关系
2.2 术语学理论
2.2.1 术语的特点
2.2.2 概念理论
2.2.3 术语研究方法
2.3 哲学阐释学与阐释人类学
2.3.1 阐释学
2.3.2 阐释人类学
2.4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
2.5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当代译学术语的形成(一)
3.1 西方译学术语的时空旅行与翻译延异
3.1.1 概念的跨文化旅行必经之路——间距
3.1.2 概念旅行目的地的接受条件
3.1.3 翻译延异
3.2 概念转换方法
3.2.1 概念在不同语言中的对应情况
3.2.2 概念转换方法
3.3 概念转换问题探讨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当代译学术语的形成(二)
4.1 传统译学术语的嬗变与衍化
4.1.1 概念内涵的确定
4.1.2 现代阐释与现代转化
4.2 新创译学术语的产生
4.3 译学术语问题探讨
4.3.1 误读问题
4.3.2 借用问题
4.3.3 自创术语系统的系统性问题
……
第五章 译学术语理解的基础:深描
第六章 个案分析
然后,到了东晋,以道安等为代表的僧人已经洞悉到格义方法在翻译佛经中所表现出的不够确切性,从而开始探究佛学的意义网络,寻求更深广的融合。这一时期的格义表现为大量佛学论著的出现,虽然在论述中仍旧使用了中国现成的术语和观念,但已开始转向以当时的时代思想倾向解说佛理,具有独特思维。道安虽然在这时已意识到“先旧格义,与理多违”(慧皎,1992:194),对格义的方法表示不满,但他还是允许其高足弟子慧远讲解经论时可以引用《庄子》等书来触类旁通说明事理,而且事实上,在解释佛理的时候,他也不可避免地运用了老庄哲学的名词术语及思想方法。当然,这时的格义,已不完全是名词概念的比附,而带有对佛学理解后的解释。可以说,这时的格义有了新的发展和新的意义。般若学“六家七宗”的形成,反映了中国佛教哲学发展的历史轨迹。虽然各家的解释已经比前期的纯粹概念、词语的比附有所进步,有了经过自己体会进行的解释和融会,但是这些解释还是太具玄学化色彩,不完全符合大乘佛教般若学观点。
最后,鸠摩罗什则更说:“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问题,有似嚼饭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也”(慧皎,1992:53)。因此他鉴于先前所译经文“多滞文格义”、“不与胡本相应”,提出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采取达意译法,使中土诵习者能够接受和理解。他翻译了大量经文。此后,翻译进入了一个新的水平,不仅仅是概念语言的格义对应,而是与音译相结合,在完整理解佛学原意的基础上,按照中国的思维习惯创造出新一轮的翻译方法,使其既具有中国特色,又使佛教理论本身有大的发展。
所以,在佛经翻译阶段,格义方法的使用经历了从最初的使用,到有所改变直到最后的抛弃三个阶段。格义方法在应用之初,使用格义方法的大多数是中国本土的佛家弟子,或者是外来的佛家弟子,他们对中国经典的掌握和运用是比较熟悉的,比如安世高和康僧会等等,但对佛家的义理还不够了解。之后是研究佛教义理的时期,及至后期的外来佛家弟子鸠摩罗什,那个时候他们已经能熟悉知晓中国的经典和佛教,所以对两者的互相转换达到了一种交流和融通,从而彻底抛弃了格义方法。
……
《异中求通:中国当代译学术语的动态形成/高校社科文库》以中国当代译学术语为研究对象,考察中国当代译学术语的特点及其组成部分,全面展示中国当代译学术语的现状;探讨中国当代译学术语形成的动态过程,发现形成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书中还涉及到译学术语所蕴含的种种复杂的现象:语词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在不同语言中的对应情况,概念在跨时空旅行时所遭遇的种种状况,概念转换方法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分析和论证,特别强调“理解”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术语理解方法和描写方法。通过探讨中国当代译学术语的问题,可为其他学科术语的研究提供一个参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