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知识分子与乡村文化建设
¥
40.57
5.9折
¥
69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雷家军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7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602 1-8
上书时间2025-01-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雷家军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7
-
版次
1
-
ISBN
9787520326964
-
定价
69.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43页
-
字数
230千字
- 【内容简介】
-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结合课题组的大量调研,初步绘就三张图谱,即从内涵和变迁的双重维度,描绘出新时期乡村知识分子、乡村文化建设及其二者关系的三张文化“图谱”;重点强调两个表述,即主张激活乡村知识分子概念,充分发挥乡村知识分子文化功能,努力推进以乡村知识分子为核心的文化孵育活动,让“孵文化”成为联结农民群众 “种文化”和政府部门“送文化”的枢纽;积极倡导一个理念,即相对于现代科技支撑的城市,根植于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立基于良好生态和美丽自然的乡村,我们认为,建设人文乡村也许更加符合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
- 【作者简介】
-
雷家军,男,1963年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生导师。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进修两年,在北京大学作国内访问学者一年,先后三次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参加学习培训。已出版学术专著二部:《知识分子与先进文化》、《高校马克思主义之后教育基本问题研究》(上下册);合著、主编、副主编、参编著作及教材8部。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浙江社会科学》《理论学刊》《江汉论坛》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 【目录】
-
关于新时期乡村知识分子问题的几点基本认识
一 关于乡村知识分子的概念问题
二 关于乡村知识分子的演变问题
三 关于乡村知识分子的特点问题
四 关于乡村知识分子的地位问题
五 关于正视乡村知识分子的困境问题
六 关于发挥乡村知识分子的作用问题
20世纪中国乡村中坚力量变迁问题论纲
一 20世纪中国乡村中坚力量变迁的历史背景
二 20世纪中国乡村中坚力量变迁的历史轨迹
三 20世纪中国乡村中坚力量变迁的历史特点
四 20世纪中国乡村中坚力量变迁的历史启示
关于新时期中国乡村建设问题的几点思
一 新时期乡村建设的地位作用
二 新时期乡村建设的基本特点
三 新时期乡村建设的突出问题
四 新时期乡村建设的发展前景
新时期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 乡村建设的历史转折阶段(1978―1986)
二 乡村建设的艰难探索阶段(1986―1996)
三 乡村建设走向成熟阶段(1996―2005)
四 乡村建设进一步繁荣阶段(2005― )
当代中国乡村建设十大关系论纲
一 传统、与
二 农耕、与信息
三 输送、播种与孵育
四 民俗、时尚与高雅
五 家族、村庄与地域
六 生存、生态与美丽
七 自觉、自信与自强
八 本来、外来与返乡
九 设施、队伍与组织
十 事业、产业与机制
关于新时期乡村知识分子与乡村建设的关系
一 乡村知识分子在乡村建设中承继的历史传统
二 乡村建设对乡村知识分子产生的内在需求
三 乡村知识分子与乡村建设关系出现的偏颇
四 新阶段乡村知识分子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乡村知识分子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论纲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富含科技的时代特点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乡村知识分子的内在需要
三 发挥乡村知识分子作用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尊重劳动与实现的几点思
一 尊重劳动价值是实现的重要导向
二 尊重劳动者地位人格是实现的有力政治保障
三 尊重劳动多样是实现的和谐社会环境
四 尊重劳动创造是实现的强大时代动力
自信:历史、理论与逻辑
一 自信的历史根基
二 自信的理论支撑
三 自信的逻辑结构
建设礼堂构筑农民群众精神家园――浙江临安市村级礼堂建设的实践与思
一 建设礼堂构筑农民群众精神家园的历史背景
二 建设礼堂构筑农民群众精神家园的实施进程
三 建设礼堂构筑农民群众精神家园的功能成效
四 建设礼堂构筑农民群众精神家园的主要特点
五 建设礼堂构筑农民群众精神家园的基本经验
六 建设礼堂构筑农民群众精神家园的若干思
农村礼堂在乡村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慈溪市农村礼堂建设为重心的调查与思
一 礼堂乡村治理的政治方向
二 礼堂支撑乡村治理的人才队伍
三 礼堂汇聚乡村治理的多重力量
四 礼堂展现乡村治理的典型
“四自”:从经验到目标――以浙江临安村级礼堂建设为重心的调查与思
一 重视挖掘乡村历史,促进农民自觉
二 着力展现乡村特,提升农民自信
三 强调独立乡村活动,推动农民自主
四 科学制订乡村规划,实现农民自强
从“送”“种”到“孵”――从浙江农村建设历史和现实中引发的思
一 从“送”和“种”说起
二 “孵”的可能和必要
三 以“孵”为枢纽完善乡村动力体系
四 以“人文乡村”为思路建设未来美好乡村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对当代农村建设的启示
一 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 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三 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当代价值
参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