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钱游戏:关于投资的22个真实故事
¥
9.45
3.2折
¥
30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春晓;马赛客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5
装帧精装
货号601 11-6
上书时间2024-11-0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春晓;马赛客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05
-
ISBN
9787111567936
-
定价
30.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48页
- 【内容简介】
-
两位作者遍访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10余座城市,实地跟踪采访数百位金融市场交易者,从中精选出22个典型人物故事,著成此书。
这里有牛市的疯狂、股灾的惨烈、熊市的挣扎,有“高大上”的基金经理,有财务自由的励志榜样,有身陷泥泞的投机客,还有交易生活最深刻痛彻的领悟、资本市场最鲜活真实的人性。
置身于震撼激烈的“快”钱游戏,跌宕起伏的交易人生,股票、期货、衍生品市场,他们和你一样,徘徊于天堂和地狱之间。
圈子里传言,徐宁在这波牛市中从80万挣到8000多万。他是一个赌徒。他说:“我们这些人,不是上天堂,
- 【作者简介】
-
春晓
金融纪实新媒体“交易门”联合创始人,驻香港独立撰稿人。春晓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及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曾供职路透社北京分社、香港《南华早报》、纽约《世界日报》,还曾担任《财经》杂志和《FT睿》北美撰稿人,获得过纽约独立媒体社(IPA)颁发的最佳移民报道奖。
马赛克
金融纪实新媒体“交易门”联合创始人。马赛客200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同年涉足媒体工作,近年来专注于叙事性非虚构写作。
- 【目录】
-
序
前言
满仓狂徒/ 1
80万到6200万!一波牛市,徐宁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财务状况。股灾来临,不到一个月他就被“腰斩”,资金回撤过半。他是坚定的多头派,一度股票(只能)做多,股指期货也做多。2015年下半年对资本市场的投机客来说可谓风雨交加,市场行情不好,政策变幻频仍。徐宁刚站稳阵脚,2016年的熔断又让他回撤超过20%。
徐宁不喜欢大谈“投资”“资产管理”,他用“赌博”来定位自己的行为。他说:“我们这些人,不是上天堂,就是下地狱!”
市场给我一切/ 12
关工目前管理的资金超过两亿,他1998年年初赚到80万,那一年重庆市城市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年收入只有一万出头。但是在几个月时间里这笔钱就亏完了,之后他一直境遇不佳,一度靠给报纸写股评补贴女儿的奶粉钱。“那段时间真的是太艰难了,现在想起来两眼泪汪汪。如果2005年那波行情晚来一个月,我们这些人都得死。”
20多年的市场经验,关工把“资金、技术、策略、心态”总结为投资四要素,其中“心态”是最微妙的。“心态就是人性,前面的工作做得再好,可能上趟厕所回来主意就改变了。”关工说,“万事都在变,人性永不变。”
这个“赌徒”不太冷/ 25
YY先从金融机构辞职,去澳门做了一名职业德州扑克牌手,后全职做股票投资。
德州扑克带给他的收获是人要对自己百分之百的诚实。“我必须要客观、诚实,任何欺骗和掩饰都解决不了问题,最后输赢的数字无比残酷和真实。”另外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当然,“你知道一个道理和你可以做到,这之间的距离有这—么—大”。讲到这里,YY张开双臂,比画出五个大西瓜的距离。
“香港(股市)就是我的提款机”/ 33
查尔斯1993年年初到香港,做电子零件的进口贸易赚到第一桶金。亚洲金融危机时,香港政府在恒生指数8000多点入市对抗以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代表的炒家,稳定香港金融市场。查尔斯在6000多点时入市投资港股:“我那时运气好,正好有钱。”
查尔斯是忠实的巴菲特信徒,在2015年的采访中,他提到自1997年以来,自己在港股的投资收益率超过了巴菲特的28%。他说:“有时候香港(股市)就是我的提款机,我知道它能给我疯狂的投资回报。”
争分夺微秒的游戏/ 45
高频交易员李奥曾供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迅雷、穆迪(Moody)、香港富达基金、摩根士丹利(香港)等,始终没有感受到跟自己价值相匹配的成就感。交易市场的反馈机制比机构来得及时,犯错就接受惩罚,正确就得到奖励。“刚开始一天赚的钱是(以前)一个月赚的钱,后来有一天赚的钱相当于(以前)一年的收入。”
李奥有非常重的“码农”情结,财务自由后他组建了自己的私募基金,招的基本上都是程序员。他希望自己的经验,能帮助这些程序员也实现财务自由。
爆仓洗礼/ 53
收市那一刻,王轩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股灾后扛了两个多月,他的资金和精神都崩溃了。他那天在办公室抽了两包烟。“看着办公室的装饰、茶具,亏那么多钱,欠一屁股债,感觉很恍惚,不相信这是真的。”王轩说。
这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大牛市起来,没有资质,没有公开业绩,甚至没有从业经验的王轩通过信托公司发出产品。股灾来临,没扛过第二波暴跌他就爆仓了。他卖掉房子来填平亏损,组建团队谋求东山再起。
弃业律师/ 63
41岁的李云专注美股多年,他2008年卖掉了自己在上海浦东新区的三居室住房,还一度注销律师执业证。有两年,“他吃饭的时候会思考这个事情,说话的时候会思考这个事情”。在家吃饭时,他甚至每次都只吃离自己最近的菜。他的太太说:“这个人好像就不在现实生活中落地的感觉,完全像一个外星人一样,整天就是思考、思考、思考。”
到今天,李云依然坚信,“坚信”自己的策略能够取得成功。“冥冥之中我就觉得这条路可以走出去,没有理由。”
“杀人”现货/ 78
墨有鱼在大家熟悉而又陌生的现货交易平台做分析师。这是个灰色行业,充满了对赌、误导、暗箱操作。客户把钱转入账户,想着怎么战胜市场谋取暴利;平台往往步步为营,吞噬客户的本金。多次采访后,墨有鱼谈道,2015年公司决定关闭,他留到最后做扫尾工作,“客户就是以怎么弄死为原则”。这个行业有句黑话:“把客户拖出来杀一遍,放点血。”他们可能换了公司名称,换了交易品种,但商业逻辑不会变。
婷姐的高频人生/ 92
婷姐坦言自己去美国这种成熟的资本市场,可能也是传说中的“韭菜”。但在国内就不一样,在国内他是割韭菜那批人。
“国内流动性太好了,全世界找不到散户参与人数远远超过机构的状况,这也是大家选这个市场的原因—世界上没有另外一个地方有这么多钱。”婷姐说。只要具备基本的硬件,很多教科书上面的策略拿过来用,系统比较稳定,风险控制好一点,就可以轻松赚钱。
挑战私人银行/ 102
曹晋波拥有傲人的海归背景和一份看上去无可挑剔的履历。在投行的销售岗位,曹晋波的年业务量曾达到数十亿美元,他帮客户买过飞机,看过移民项目,还帮客户买过足球世界杯的球票。但私人银行为了赚取佣金,很多时候会推销一些“非常烂”的产品给客户,这让他内心不安。他辞掉投行的工作,做起自己的财富管理办公室,想要挑战私人银行的财产管理模式。
为“债”痴狂/ 108
Alan专注做债,他的角色有点像买方里面的卖方,要做基本面研究、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看公司业绩,挑选出有投资价值的公司债,并给客户提供债券的投资建议和策略。
电视台英文记者出身的Alan认为,金融业是为数不多的让参与者观察到这个世界变化趋势的行业之一。入行17年,金融给Alan的感觉跟他的预期一致—很酷。
知乎“大神”/ 117
董可人在高频交易领域有不俗的人气,他的科普解读为很多人了解高频交易这个神秘世界打开了一扇窗,他的粉丝会称他“大神”。
董可人原本是个码农、半职业竞赛选手,后留学英国成为高频交易工程师,目前在国内一家私募基金从事交易系统开发。董可人的业余生活非常丰富,他要学拳击、帆船和剑道,练习中经常被打得鼻青脸肿。
数字游戏/ 123
交易场上的天文数字,很多人觉得酷,但小萨知道,这些数字跟自己关系并不大。25岁生日的那天晚上,小萨在北京跟两个同事一起做了近20亿美元的交易。从那之后,再大数目的钱对她来说就是一个数字而已。
香港社会价值高度趋同,小萨身边的人大部分都做金融,当律师、医生,追求赚钱、养家、成名。她想跳出这样的单一性,找到一条自己的路,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个印子”。在自己的平行宇宙里,小萨觉得自己可能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像师,或者是一位服装设计师。
奋进的保安/ 134
蔡庆进城的前几份工作做得颠沛流离,他做过保安、电焊工,开过录像厅,做过门童,后又做回保安。2005年,蔡庆从期货公司出市代表做起,做到经纪人、营业部总经理,现在是一家证券公司营业部总经理。
十多年来,蔡庆身边掠过太多起起伏伏的财富故事,但他坚守本分,不做交易。“我从农村出来,一步步走过来,我不愿意全部赌在这上面,哪天倾家荡产,这是不可能的。我要知道哪些事情是我该做的,哪些是我不该做的。”蔡庆说,“90%的客户都亏钱,我不会是那10%。”
“野生”女交易员/ 143
慧哥依然记得,在成都时她曾经想过到上海的画面,陆家嘴的豪华夜景、同行的聚会交流、步步逼近的私募梦。豪情万丈里带着点对不确定的未来的害怕。真正到了上海,她的世界不过是交易、吃饭、睡觉和起伏不定的净值。她每天早上8点半准时坐到电脑前,次日凌晨3点左右睡觉。“夜盘收盘,能睡得着就睡,反正睡得着睡不着第二天都要准时到岗。”
慧哥以交易员的身份跟私募基金合作,没有工资,没有社保,收入全靠管理资金的利润分成。她说这种身份,在行内叫“野生交易员”。
享受孤独/ 153
在市场五年多时间,韩超经历了团队的聚散离合;做过私募,进过券商;经历过光大乌龙指、股灾;经历过两周狂挣40%的惊喜,随后一天回撤,盈利吐掉一半;他也看到这个市场里面形形色色的人来人往。但他依然觉得五年时间太短,自己没有资格说话。
在韩超看来,交易也是一个平凡的职业。他说,交易员需要学会享受孤独,而不是陷入寂寞。“享受孤独是一件很爽的事情。”
该我们了/ 169
张展第一次接受交易门采访是在2015年8月,当时他正在成都忙着筹备自己的私募基金,忙于联络投资人,装修公司以及注册、备案等事务性工作。一年后,张展和新的合伙人在上海成立新公司,管理的资金规模迅速增长。他现在的目标是国内做量化趋势CTA的顶级私募机构,短期目标是三年做到十亿规模,拿到金牛奖。
2016年夏天,我在交易门下午茶中问张展,什么时候回成都。他大概误会了我的意思,回答道:“不回了啊,之后就在上海买套房子,就两千万嘛!”
永不嫌多/ 183
王磊在香港某外资投行负责股指期权交易,部门做三亿欧元的业务,他负责三分之一。刚入行时,王磊每次赚到钱都很有成就感,觉得这个市场上亏钱的人都傻。现在他赚了钱却不再有多余的情绪,只是想想自己能拿多少就好了。
王磊的个性色彩鲜明,他跟老板“每天都吵架”。给前女友买钻戒时,他找了十多家店询价。同样一笔交易,其他交易员可能觉得价格差不多就行了,但王磊会“fight for every penny”(锱铢必较)。采访中被问到赚多少钱才够时,他说:“Never is enough(永不嫌多)。”
摆脱“安全感”,走出“动物性”/ 191
从政治学转到金融,从美国到中国香港,从量化到基本面,从工程师到基金经理,从毛头小伙子到迈过三十而立,思凯不断提醒自己随时“保持学生心态”,不断学习,就像史蒂夫·乔布斯所说的那样,“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他花了很长时间摆脱“安全感”对自己的束缚,辞职创业,从舒服的“买方”到磨人的“卖方”。作为曾经的基金经理、跨国公募基金“买方”,思凯之前去上海出差至少也要威斯汀级别的五星级酒店。现在,公司出差的标准定在每人每晚250元。
为速度而战/ 201
快速、准确的信息是金融交易的基础。彭博的生存之道就是提供这样的信息给交易者、基金经理等业内人士。彭博新闻在全球72个国家有2000多名采编雇员,其中就包括比歌。
比歌是争分夺秒的速度记者,他每天要关注所有香港上市公司的动态。很多时候他只有五秒来读一篇通告,再花十秒钟来发稿,再慢就可能出局。
四年半做下来,比歌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可替代性。“彭博是台非常大的机器,而我只是里面的一颗螺丝钉,或者说是螺丝钉上面的一小块铁。”
以期货为生/ 211
1994年入行的童威目前揣着十多万的本金在期货市场谨慎游走,一家人在成都过着平静的生活,偶尔开车到成都周边转转。周边国家的出国游他都不愿意去。“不见得真拿不出这笔钱,但花了我会心痛。”童威说,“因为我用的每一分钱,都是我的‘生产资料’。”
童威的太太深知他长年交易,承受了外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但偶尔还是会跟他抱怨:“以你的能力,至少我们现在应该有舒适点、大一点的房子,中等车,稍有积蓄,过点中年人无忧无虑的生活。”
“囚”室里的北京梦/ 220
金融市场到处是财富的神话,但2008年入行到现在,杨春没挣到什么钱,至今依然没有积蓄。他把挣到的钱都寄回老家,给老婆孩子,自己只留点生活费。紧要时,再让老婆打一两百元钱给他。他总结自己近20年的北京生活:不得法。
在“股指吧”工作期间,杨春甚至并不想在睡觉时间之外回到住处。他说每次回到出租屋,关上房门,就想到一个汉字—囚。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