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法解释学中的前理解与方法选择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刑法解释学中的前理解与方法选择

28.83 5.9折 49 全新

库存2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维明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8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602 10-30

上书时间2024-11-01

邹鲁文化书店

十一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周维明
  •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8
  • 版次 1
  • ISBN 9787513056939
  • 定价 49.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04页
  • 字数 167千字
【内容简介】
传统的刑法解释学体现为一种刑法解释的方法论,其是中性的,无法解决像刑法解释本身的合理性与界限问题,主观解释论与客观解释论、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刑法解释方法的位阶选择之争这样的问题。因此,刑法解释学只有从方法论转向以哲学诠释学为基础的本体论,方能解决以上的一系列疑难问题,而前理解是刑法解释学的本体论中*为核心的概念。前理解意味着,刑法条文与规范的解释者在采用各种解释方法,使用不同的解释技巧之前,就对解释结论有了一种预先判断,这种预先判断引导着解释方法的选择乃至整个刑法教义学的考量。
【作者简介】
周维明,江苏南京人,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刑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刑事法学。
【目录】
绪 论1

第一章 刑法解释学的范式转换及问题8

 一、中国的刑法解释学在当下所经历的范式转换 | 8

 二、中国的刑法解释学在当下所存在的问题 | 14

(一)刑法解释本身的合理性与界限问题 | 15

(二)主观解释论与客观解释论之争 | 17

(三)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 | 18

(四)解释方法选择的位阶之争 | 19

 三、刑法的经济分析是否有助于消除不确定性的问题? | 22

(一)刑法的经济分析的基本主张 | 22

(二)刑法的经济分析对于消除不确定性的问题并无多少助益 | 24

四、刑法解释学的本体论转型 | 26

第二章 刑法解释学的基本特征与结构27

 一、刑事裁判的基本问题 | 27

(一)刑事裁判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目的 | 27

(二)对刑事裁判的确定性的挑战 | 33

二、刑法解释学的本体论与刑事裁判 | 37

(一)刑法解释学的本体论的定义 | 37

(二)刑法解释学的本体论作为实现刑事裁判的作用与目的的手段 | 40

三、刑法解释学的本体论与诠释学 | 41

(一)诠释学的含义 | 41

(二)刑法解释学与诠释学的关系 | 44

 四、刑法解释学的结构 | 45

(一)刑法解释学的本体论结构——诠释学循环 | 45

(二)刑法解释学本体论的视域 | 49

(三)前理解作为刑法解释学本体论的开端 | 51

第三章 前理解的基本问题53

 一、诠释学视域下的前理解 | 53

(一)启蒙运动对前理解的非难 | 53

(二)哲学诠释学对前理解的正名 | 54

 二、法律解释学对前理解的继受 | 57

(一)赫尔穆特·科殷对哲学诠释学的接受 | 58

(二)卡尔·拉伦茨对前理解的接受 | 59

(三)约瑟夫·埃塞对前理解的接受 | 62

 三、前理解的获得 | 64

第四章 前理解在刑法解释中的运用67

 一、前理解与“事物的本质” | 67

(一)“事物的本质”的含义 | 67

(二)前理解与“事物的本质”的关系 | 71

 二、刑法解释的传统模式 | 72

(一)传统的概念式思维的基本特征 | 72

(二)传统的概念式思维的难题 | 74

 三、类型作为刑法解释的基本思维方式 | 77

(一)类型的含义 | 77

(二)类型的特征 | 81

 四、诠释学视域下的刑法解释的新结构——前理解引导下的借助类型思维进行的诠释学循环 | 86

(一)前理解引导下的类型思维 | 86

(二)前理解引导下的诠释学循环作为刑法解释的新结构 | 88

第五章 前理解在刑法论证理论中的运用90

 一、对刑法解释学的本体论进行论证的必要性 | 90

 二、诸法律论证路径概览 | 92

(一)阿列克西的商谈法律论证 | 92

(二)科赫、吕斯曼和赫伯格的分析法律理论 | 94

(三)米勒的结构法律理论 | 96

 三、对以上诸理论的批评 | 97

 四、本书的立场:基于前理解引导下的事理逻辑结构的论证理论 | 99

(一)前理解引导下的事理逻辑结构的基本设想 | 99

(二)类比推理作为“事物的本质”的基本结构 | 100

(三)类比推理作为论证的基本模式 | 104

(四)类比推理与类型的关系 | 110

(五)结论 | 112

第六章 前理解视域下的刑法解释与续造114

 一、基于前理解的见解:解释与续造有差别吗? | 114

 二、刑法的漏洞填补 | 116

 三、前理解对主观解释论与客观解释论之争的解决 | 121

 四、前理解对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的解决 | 124

第七章 前理解对刑法解释的方法选择问题的解决128

 一、法学方法论对解释方法选择的多元主义论辩 | 128

(一)刑法解释方法的多元性 | 128

(二)刑法解释方法的多元性的原因 | 131

(三)结论 | 132

 二、前理解视域下的刑法解释的方法选择 | 133

(一)刑法解释的方法选择标准——前理解引导下的目的解释 | 133

(二)前理解引导下的解释方法选择详述 | 135

第八章 前理解作为刑事裁判的实践理性保障141

 一、刑事司法系统的自治性与刑事裁判的可信赖性 | 141

(一)刑事司法系统的自治性 | 141

(二)刑事裁判的可信赖性 | 145

 二、刑事裁判的实践理性保障 | 147

(一)刑事裁判与实践理性 | 147

(二)前理解作为对刑事裁判的实践理性的保障的关键 | 150

第九章 刑事法官在刑事裁判过程中的约束156

 一、前理解引导下实现的对刑事裁判结果的共识 | 156

(一)社会生活世界与理解的共同体 | 156

(二)相对主义的根源:视角主义 | 157

(三)视域融合——刑法解释与刑事裁判的共识主义本质 | 158

 

  二、刑事法律制度上的条件对法官裁判过程的约束 | 161

(一)法律体系的制度化约束 | 161

(二)以往的判例(法官法)的约束 | 163

(三)刑法教义学的约束 | 164

(四)非形式的纲要的约束 | 165

代结语 刑法解释学的社会学转型167

参考文献174

后  记184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