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6 1.1折 55 九品

仅1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邵云飞、何伟、刘磊 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8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8-29

灨一书屋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邵云飞、何伟、刘磊 著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8
  • 版次 1
  • ISBN 9787302407461
  • 定价 5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15页
  • 字数 246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清华汇智文库
【内容简介】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各个领域中竞争的必由之路,而高校协同创新作为创新的重大支撑也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但是现有的文献并没有对高校协同创新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因此《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通过四个部分分别对对高校协同创新的理论、现状、机制和人才培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述了高校协同创新现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作者简介】
  邵云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首批入选“四川省技术创新方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创新方法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新兴技术管理、创新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教学与咨询工作,在《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InternationalManagementReview》、《管理科学学报》、《管理工程学报》、《中国软科学》、《科研管理》、《系统工程》、《管理评论》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合作专著3本,合作教材3本。其中《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与能力增长研究》获得四川省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何伟,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长期为本科、MBA学生讲授营销管理、市场研究、网络营销等课程。在网络影响等方面具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曾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多项企业委托营销咨询项目。
  
  刘磊,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等,长期为本科、MBA、EDP等学生讲授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与政策环境、创业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目录】
第1篇理论篇
第1章绪论
第2章高校协同创新的理论体系
2.1协同创新概念
2.2高校协同创新的界定
2.3高校协同创新与共生理论
2.4高校协同创新与自组织理论
2.4.1高校协同创新的自我生长特征
2.4.2高校协同创新的自我适应特征
2.4.3高校协同创新的自我复制特征
2.5本章小结
第3章高校协同创新的机理
3.1高校协同创新的内涵
3.2高校协同创新的运作
3.3高校协同创新的要素
3.4高校协同创新的模式
3.5本章小结
第4章高校协同创新的有效管理
4.1高校协同创新的协同过程
4.2高校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
4.3高校协同创新的分配机制
4.4本章小结

第2篇现状篇
第5章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的现状
5.1高校协同创新的主体地位
5.2高校协同创新的环境建设
5.3高校协同创新的主体联系
5.4高校协同创新的成果扩散
5.5本章小结
第6章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及组织平台现状
6.1协同创新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师的发展现状
6.2协同创新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培养现状
6.3协同创新背景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现状
6.3.1创新平台多样化
6.3.2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内涵
6.4本章小结
第7章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
7.1治理机制原因
7.1.1利益分配机制
7.1.2协同机制
7.1.3保障机制
7.2组织管理原因
7.3人才培养原因
7.3.1教师发展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7.3.2大学生培养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7.4本章小结
第8章国外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践探索
8.1美国典型高校协同创新
8.2欧洲典型高校协同创新
8.2.1德国
8.2.2法国
8.3亚洲典型高校协同创新
8.4各国高校协同创新比较分析
8.5本章小结

第3篇机制篇
第9章高校协同创新的动力
9.1高校协同创新动力的构成
9.2构成要素对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
9.3实证研究方案设计
9.4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9.5本章小结
第10章高校协同创新的协同过程
10.1高校协同创新过程的理论
10.2研究方案设计
10.3多主体参与的高校协同创新模型
10.4高校协同创新过程的多案例分析
10.5本章小结
第11章高校协同创新共生演化机制
11.1高校协同创新的共生关系分析
11.1.1高校协同创新共生单元
11.1.2高校协同创新共生环境
11.1.3高校协同创新共生模式
11.2高校协同创新共生一体化体系
11.3斯坦福工业园案例分析
11.4本章小结
第12章高校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
12.1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内容
12.2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影响因素
12.3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模型
12.4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模型的应用
12.5本章小结
第13章高校协同创新的保障机制
13.1外部保障机制
13.1.1立法保障
13.1.2政府计划的支持
13.1.3管理与服务保障
13.1.4人力资源保障
13.2内部保障机制
13.2.1高校的自我完善
13.2.2企业的自我完善
13.2.3政府的自我完善
13.3高校协同创新的平台构建
13.3.1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原则
13.3.2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运行
13.3.3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保障
13.3.4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制度
13.4本章小结

第4篇人才培养篇
第14章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
14.1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4.2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
14.3高校创新人才的培育系统
14.3.1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校体系
14.3.2高校学生创新人才培育的价值系统
14.4本章小结
第15章协同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5.1高校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
15.1.1四川省高校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案例
15.2国外高校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
15.2.1斯坦福大学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
15.2.2柏林工业大学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
15.3中国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
15.3.1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创新人才培育特征
15.3.2学生创新人才在研究型大学中的培育
15.4本章小结
第16章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教师培养
16.1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教师的培养模式
16.2高校教师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
16.2.1国内高校——电子科技大学
16.2.2美英高校
16.3本章小结
第17章协同创新背景下人才培养对策
17.1人才培养创新平台
17.1.1研究型与科研机构创新平台人才培养案例
17.2人才培养创新教育环境
17.3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17.3.1太赫兹科学协同创新体案例分析
17.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