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代马克思主义论丛)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代马克思主义论丛)

38 4.9折 7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林锋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8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50697441

上书时间2024-11-14

牧野书屋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林锋
  •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8
  • 版次 1
  • ISBN 9787511735881
  • 定价 7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92页
  • 字数 270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1844年手稿》历史观的探讨、对《1844年手稿》“异化”内涵性质的重新界定、对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内容的重新解读、对马克思异化理论历史地位的判定、对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哲学地位的重新认识、对《1844年手稿》“人本主义”的辨析、对《1844年手稿》“人道主义”相关问题的考察、对马克思早期哲学与费尔巴哈关系的辨析等八个主题,在深入的文本学研究基础上,从学术层面为《1844年手稿》的基本思想及价值进行充分的学术辩护,恢复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应有之历史地位,引导读者确立对马克思这部早期著作的“正面看法”、“正面形象”。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高质量、有影响的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多部。要从事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研究、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在这两个领域,均有不少数量的影响较大的研究成果。
【目录】
目录

CONTENTS

绪论1

第一节围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学术争论1

一、西方学者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高度评价1

二、苏联、我国学界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质疑3

三、为什么要为《手稿》“辩护”6

四、本书的学术宗旨与语言风格8

第二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的方法论11

一、如何科学界定《手稿》等早期著作的历史地位11

二、《手稿》研究的“价值中立”原则:一种不同于西方学界同一提法的方法论原则20

第三节本书的五个“学术创新”23

一、《手稿》历史观与唯物史观“精神实质”一致的“文本学证明”23

二、《手稿》异化劳动理论、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系统性解读”24

三、马克思早期人学在马克思主义人学史上的“四大开创性贡献”的揭示和阐明25

四、《手稿》“人本主义”的新探讨26

五、《手稿》劳动观的再思考27

第一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史观性质的探讨29

第一节饱受“争议”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史观29

一、学界关于《手稿》历史观的主要解读范式29

二、对流行观点的质疑31

目录

重读马克思

第二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史观与唯物史观“精神实质”的一致性33

一、第一个文本学证据34

二、第二个文本学证据37

三、第三个文本学证据41

第三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史观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46

一、劳动实践活动是《手稿》历史观的真正出发点47

二、《手稿》历史观的逻辑结构和理论实质50

第二章马克思早期哲学与费尔巴哈的关系52

第一节“两次转变论”对马克思早期哲学与费尔巴哈的关系的解读54

一、“两次转变论者”如何看待马克思早期哲学与费尔巴哈的关系54

二、“两次转变论者”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定位和评价56

第二节马克思早期哲学是“费尔巴哈式”的旧唯物主义哲学吗57

一、马克思在接纳费尔巴哈影响的同时,就对后者持一分为二、批判地吸收的态度57

二、费尔巴哈合理思想只是马克思当时众多思想来源之一58

三、“马克思早期哲学是费尔巴哈式的旧唯物主义”的说法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关系”及“辩证法”的重要地位60

四、马克思早期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乃至一切旧唯物主义之间存在重大差异64

第三节对“两次转变论者”一个重要论据的质疑68

一、“自由自觉劳动”是抽象、理想化的劳动形式吗69

二、《手稿》是用抽象、理想化的“自由自觉劳动”来批判现实劳动吗72

第三章与“两次转变论者”的进一步对话:两个焦点问题76

第一节 我们与南京大学学者的学术对话77

一、是否存在独立的“费尔巴哈阶段”:与“两次转变论者”的第一次对话77

二、与“两次转变论者”的第二次对话:两个焦点话题78

第二节评南京大学学者关于青年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定性80

一、“两次转变论者”关于青年马克思“思维方式”及其与费尔巴哈关系的一个值得注意的说法80

二、我们与“两次转变论者”在学术见解上的某些“相似性”81

三、对具体说法的回应87

第三节“两次转变论”究竟有无“文本依据”96

一、“两次转变论”的“文本依据”之一98

二、“两次转变论”的“文本依据”之二101

三、“两次转变论”的“文本依据”之三105

四、“两次转变论”的“文本依据”之四113

五、“两次转变论”的“文本依据”之五121

第四节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对其思想进程、早期著作的回忆或评价126

一、南京大学学者关于“如何看待马克思本人对其早期思想历程的回忆”的具体论断126

二、对南京大学学者相关说法的质疑127

第四章《手稿》是“费尔巴哈式著作”吗:与《提纲》的比较研究135

第一节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十一条的解读135

一、问题的提出135

二、《提纲》十一条的逐条阐释136

第二节《手稿》与《提纲》的内在一致性:以二者的比较研究为依据145

一、《手稿》是否缺乏“实践”观点,不能说明和揭示人的“能动性”146

二、《手稿》是否以“实践”为其认识论的核心观点152

三、《手稿》与《提纲》第三条的关系是怎样的154

四、《提纲》第四条是否与《导言》《手稿》等早期著作构成“对立”156

五、《手稿》是否同样重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161

六、《提纲》第五、八、十、十一条与《手稿》的关系166

第五章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重新解读171

第一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一个严整的理论体系171

一、异化劳动的前提、原因172

二、异化劳动的主要表现形式174

三、异化劳动的后果176

四、异化劳动的历史形态178

五、异化劳动的是非功过179

六、消灭异化劳动,进而实现劳动者和全人类的解放的条件181

第二节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体系182

一、经济异化理论183

二、政治异化理论188

三、社会关系异化理论190

四、精神异化理论192

第六章异化理论的定位:“不成熟思想”,还是“一以贯之的思想”195

第一节马克思1844年后是否放弃了“异化”概念196

一、 马克思前后期均重视并大量使用“异化”概念196

二、 1844年后马克思对“异化”概念使用频率下降的原因197

第二节1844年后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内涵、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199

一、 马克思前后期“异化”概念的内涵、性质并未发生变化199

二、“马克思前后期‘异化’概念内涵、性质一致”的依据200

第三节马克思前后期关于异化劳动“历史性”、“是非功过”的看法203

一、马克思前后期关于异化劳动“历史性”的基本看法的一致性203

二、马克思前后期关于异化劳动“是非功过”的基本看法的一致性206

第四节马克思前后期关于“异化”具体形式的描述或揭示之比较207

一、劳动产品、社会财富与劳动者的异化208

二、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的异化209

三、劳动条件与劳动者的异化210

四、资本与劳动的异化211

五、分工与劳动者的异化213

六、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的异化214

七、货币与私有财产的关系的异化215

八、社会联系的异化216

九、人与人的异化218

第七章重新认识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哲学地位220

第一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代表的马克思早期著作的人学思想222

一、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223

二、劳动使人根本超越动物,是人与动物的首要区别224

三、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在“社会联系”中存在225

第二节马克思前后期人学思想之比较226

一、马克思的后期著作“继承”而不是“放弃”了早期人学的基本思想226

二、马克思早期人学在马克思主义人学史上的“四大开创性贡献”230

第三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人的本质”概念性质的辨析233

一、学界关于《手稿》“人”、“人的本质”概念的一种流行说法233

二、《手稿》的“人”、“人的本质”是抽象、先验的概念吗235

第八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本主义”辨析240

第一节“人本主义”在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以贯之性”241

一、 《手稿》的“人本主义”241

二、 马克思后来同样坚持“人本主义”243

第二节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本主义”的几点辩护248

一、《手稿》的“人本主义”有其具体、明确的思想内涵,是“合理的”“正义的”、“可实现的”248

二、马克思用人本主义及其道德观念来批判资本主义黑暗现实并无不妥之处251

三、“人本主义”与“唯心主义”无必然联系,唯物主义者亦可持有人本主义立场254

四、《手稿》的“人本主义”思想不宜定性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257

五、《手稿》的“人本主义”与“唯物史观”并不构成“对立”258

索引262

参考文献275

说明279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