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影像史·第三卷(1900-1911)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影像史·第三卷(1900-1911)

51 5.2折 9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郑丽君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1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23256047

上书时间2024-06-05

牧野书屋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郑丽君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1
  • 版次 1
  • ISBN 9787517901501
  • 定价 9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32页
  • 字数 28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中国影像史
【内容简介】
  历代文明是影像产生的源点,而通过影像我们又能反观文明延续的脉络和传承的路径。在中国史学界,一直有“左图右史”的传统,而在西方史学界也早就有“以图证史”的方法。《中国影像史·第三卷(1900-1911)》正是秉持了这样的原则,因而该丛书对影像史的研究,不是对影像内容的单纯研究,而是把影像放在历史的语境下进行解剖,包括影像产生的背景、现场和传播形式,从影像的三种形态和影像意义的三个场域,即技术性形态、构成性形态和社会性形态,图像制作的场域、图像自身的场域和图像传播的场域,进行分析和整理。“中国影像史”丛书以时间为序分成八个历史阶段,分别书写不同阶段影像发展的状况。依次为:古代卷,研究摄影史前时代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光学和化学方面的探索;1839-1900年,研究摄影术诞生并传入中国后,外国在华摄影师及中国本土摄影师在中国的拍摄活动及所摄影像;1900-1911年,研究庚子事变至清王朝灭亡前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1-1919年,研究中华民国成立至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9-1927年,研究新文化运动之后至北伐战争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27-1937年,研究北伐胜利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37-1945年,研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至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45-1949年,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第九、十卷,从编年史的角度,分别梳理了1839-1911年、1912-1949年间中国影像的主要事件、影像作者、影像作品、影像出版等。此外,为统一体例,各卷以相同或近似的结构和次序,按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像的总体风貌、影像的技术特征、影像的构成性特点、影像的传播场域、影像作者、影像选萃,以及同一时期电影的发展概要,展现出各个时期的影像史。丛书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入选“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
【作者简介】
韩丛耀:南京大学历史系/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图像传播学者。曾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奖,两次获得中国个人艺术成就最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三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

赵迎新: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专业,同年分配到新华社摄影部工作。《北京申奥成功》获2001中国体育摄影展特等奖;2002年获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金眼奖”第一名;2004年被评为当代十大杰出体育摄影家。现任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
【目录】

主编的话
导论
第一章1900-1911年的社会图景
第一节新政和预备立宪
第二节经济自由与习俗变迁
第三节社会阶层流动
第四节大众传播下的社会关系重构

第二章1900-1911年的影像文化总貌
第一节纪录性影像大流行
第二节痕迹性影像的证据意义
第三节相似性影像的外部观看
第四节象征性影像的有所指陈

第三章1900-1911年的影像产制环境
第一节便捷拍摄与纪录摄影
第二节因人而异的影像记录
第二三节照相馆摄影的新探索
第四节贴册报刊的影像再生产

第四章1900-1911年的影像构成性特色
第一节开阔的视野与精巧的细部
第二节个人与集体意识的全面觉醒
第三节永不磨灭的民俗风景
第四节不可回避的时事新闻

第五章1900-1911年影像的大众传播
第一节从私人留存到公开发售
第二节从官方评选到社会舆论
第三节从传递信息到传播观点
第四节从国内传播到国际形象

第六章1900-1911年中国电影概述
第一节本时期电影的文化特征
第二节本时期电影的生产特点
第三节本时期电影的风格式样
第四节本时期电影的展示场域

第七章1900-1911年影像的主要作者
第八章1900-1911年影像选萃
第九章结束语
第一节生产、构成、传播的连锁变化
第二节自然、学艺、道德、历史的综合观照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