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
有写划
¥
888
九品
仅1件
作者尹鸿、凌燕 著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11
版次2
装帧平装
货号C1026
上书时间2024-12-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尹鸿、凌燕 著
-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2-11
-
版次
2
-
ISBN
9787535618092
-
定价
14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17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新中国艺术史
- 【内容简介】
-
《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以1949-2000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为线索,将当代中国电影置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考察各个时期电影的时代面貌、文化特征、修辞系统和典型文本,勾画了新中国电影从一元化的政治电影模式、多元化的艺术电影模式向大众化的产业电影模式的转换过程,展望了新中国电影在全球化背景下向中国新电影的转型。
《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收录了500幅左右的电影剧照和其他相关图片,为了解当代中国电影提供了丰富资料。本可以供当代中国电影、文化、历史的研究者、学生和爱好者使用,也可以供广大读者通过电影了解中国历史、社会、鉴赏当代中国电影艺术。
- 【作者简介】
-
尹鸿,1961年生于重庆合川,文学博士,著名影视评论家、大众传播及影视文化研究的学者。现为清华大学传播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百名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近年来出版有《悲剧意识与悲剧艺术》、《徘徊的幽灵———弗洛伊德主义与中国世纪文学》、《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镜像阅读》、《世界电影史话》等多部专著和《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悲剧》等译著,参加主编《中国20世纪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等10多部学术著作和教材,多次应邀赴海外访问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内外发表各种学术论文和评论300多篇。
凌燕,1973年生,电影学博士,广西南宁人。
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影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众文化、当代中国影视文化。发表当代中国电影、电影研究论文20多篇。
- 【目录】
-
导言
第一章创建新中国红色电影(1949-1956)
第一节社会主义电影的创建
一、中国社会主义电影业的起步
二、改造私营电影业
三、国营电影厂新片展览月
四、电影指导委员会
第二节红色电影的金色童年
一、第一部新中国电影
二、“工农兵电影”与“写重大题材”
三、红色电影的雏形
四、国际社会主义电影的组成部分
第三节新中国电影的成长创伤
第二章新中国社会主义经典电影时期(1956-1966)
第一节政治运动中的电影品格
一、“运动”式发展曲线
二、高度自觉的政治书写
三、封闭自足的电影文化体系
四、电影批评的政治化
第二节社会主义电影的修辞系统
一、影像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
二、缝合的镜语系统
三、革命抒情正剧
四、符号化的个体
五、革命对爱情的放逐
第三节新中国的电影类型
一、历史铭文
二、乡土创业史
三、经典的革命化重写
四、笑的意识形态生产
五、强冲突化的反特类型片
六、民族团结政治寓言
七、“红孩子”的故事
八、重构民间传统
第三章“文革”时代的斗争电影模式(1966-1976)
第一节历史悲喜剧
一、“革命”与“动乱”
二、“文革”文艺
三、电影的灾难
四、颠覆新中国电影
第二节“样板戏”叙事规则
一、京剧改革与样板戏
二、“三突出”原则
三、阶级修辞
四、编码样板
五、人物元素
六、性别修辞
第三节“文革”模式的政治电影
一、样板戏电影
二、“三突出”原则的电影化
三、英雄神话
四、流行革命文化
第四节电影的恢复与重建
一、阶级斗争电影
二、重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三、电影技术和工艺的进步
第四章变革与多元的新时期电影(1977-1989)
第一节改革开放的社会语境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
二、电影的“春天”
第二节政治电影模式的演变
一、反“四人帮”的政治电影
二、新中国影片的解禁和复映
三、新电影创作
四、伤痕与反思电影
五、个案:谢晋与伦理情节剧传统
六、历史与战争的人性化叙述
七、电影的多样化
第三节电影美学观念的革新
一、电影本体的探索
二、中国电影第四代
三、第四代经典文本
第四节第五代与多元化的电影时代
一、《一个和八个》与第五代的横空出世
二、《黄土地》与第五代经典
三、第五代的三个标志性人物
四、第五代导演群体
五、第五代电影的意义
第五节电影体制的解体与改革
一、新时期电影中的娱乐片潮流
二、中国式娱乐电影:武打片
三、喜剧片
四、1988年的娱乐片高峰
第五章中国电影的世纪末转型(1990-2000)
第一节意识形态化与市场化的双重背景
一、后新时期状态
二、例外的1995
三、后“主旋律化”时期
第二节“主旋律”电影策略
一、历史片与历史文献片
二、“好人好事”电影
三、社会、家庭伦理电影
四、伦理“泛情化”
五、国家和民族主义策略
六、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
七、个案:《我的1919))中的历史虚构与国家和民族想像
八、个案:陈国星电影的“主旋律”策略
第三节政治娱乐化与娱乐政治化
一、市场化的不归之途
二、准娱乐化的动作/悬念片
三、国际化的“新民俗”片
四、主旋律的娱乐化与娱乐化的主旋律
五、个案:《紧急迫降》与中国式“灾难片”
六、个案:冯小刚的贺岁片及其市场品牌效果
第四节本土体验与现实关怀
一、关怀当下人生
二、城市与乡村镜像
三、个案:黄建新的“都市电影”
四、个案:宁瀛与记录写实主义
五、第三种体验
第五节新生代的叛逆与皈依
一、夹缝中的一代
二、还原冲动与青春自恋
三、流浪后的回家
第六节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化策略
一、国际化背景
二、国际化电影模式
三、国际化的意识形态策略
四、国际化的文化策略
五、国际化的艺术策略
六、国际化的经济策略
七、国际电影节:国际化通道
八、个案:《洗澡》的文化意义
第七节中国电影业的危机
一、双轨体制下的电影产业
二、曲折变革中的电影体制
三、电影的规划生产模式
四、无序的电影市场
五、制片、发行、放映业的产业矛盾
结语走向中国新电影
附录
一、新中国电影大事记(1949-2000)
二、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