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通史教程:先秦两汉时期(第1卷)
  •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通史教程:先秦两汉时期(第1卷)
  •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通史教程:先秦两汉时期(第1卷)
  •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通史教程:先秦两汉时期(第1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通史教程:先秦两汉时期(第1卷)

145 九品

仅1件

河北邯郸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姜义华、刘泽华 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1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B951

上书时间2024-05-18

一得书苑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姜义华、刘泽华 编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5-11
  • 版次 1
  • ISBN 9787309047974
  • 定价 3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75页
  • 字数 532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内容简介】
本教程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编撰。
重点撰述如下历史过程: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统一的中国国家形态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文明和各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和外部世界联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叙述逻辑贯通全书,系统地表达了对中国历史进程问题的创新性思考。
本教程在各有关问题上力求反映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基本完整地把握了传世的与出土的历史资料及其基础研究背景,大量吸收或讨论了相关领域前沿研究的积极成果。在此前提下,各卷作者以其长期研究积累,分别阐述了立论明确、论证规范的独到见解。
第一卷《先秦两汉时期》撰述的中国历史演进过程,自中华族群、酋邦和中华古代文明的孕育与萌芽阶段,至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和大一统的中华古代文明的确立阶段。在系统表达中,本卷对先秦、秦汉史上重要问题展开了若干专题及个案研究,提供了一些具有新的认识价值或方法论意义的探索性成果。
【作者简介】
姜义华,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章太炎思想研究》、《理性缺位的启蒙》、《中华文化读本》、《史学导论》等。
刘泽华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作有《中国传统政治思维》、《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的王权主义》、《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等。
【目录】
《中国通史教程》几个问题的说明姜义华
第一章史前时代--从群团到酋邦陈雍
第一节关于史前时代
第二节史前的环境
第三节史前的人类
一、旧石器时代的直立人和智人
二、新石器时代的人种成分
第四节旧石器时代--群团社会阶段
一、古老的旧石器文化
二、觅食社会的生活方式
三、最早的精神生活
四、群团社会组织
第五节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部落社会阶段
一、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发展
二、两大农耕文化区的形成
三、农耕兴起后的社会生产与生活
四、农业发生后的原始艺术
五、农业发生后的原始宗教
六、氏族社会组织
第六节新石器时代晚期--酋邦社会阶段
一、龙山时期诸文化
二、生产技术的革新进步与青铜的出现
三、城堡勃兴与酋邦普遍出现
四、社会分化与分层社会初萌
五、宗教信仰的重大变化
六、古史传说中的酋邦社会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代--早期国家阶段朱凤瀚
第一节文献所见夏、商、西周的年代
第二节夏、商、西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理环境
二、气候条件
第三节夏王朝的史迹
一、夏王朝建立以前的夏族史迹
二、文献中所见夏王朝
三、夏文化的考古学探索
第四节商、西周王朝的兴衰
一、商族的起源与商王朝的兴衰
1.商族的起源与早期迁徙
2.成汤灭夏与立国
3.早商史事与盘庚迁殷
4.武丁时期的强盛
5.商王朝的衰败
二、周族的崛起与西周王朝的兴亡
1.克商以前周族的历史
2.周人势力的东进与武王克商
3.周初政治新秩序的建立
4.昭王南伐楚荆与穆王远征
5.动荡不安的西周晚期社会
第五节商、西周王朝的政治制度
一、王位继承制
二、官制与中央统治机构
三、军事组织
四、国土结构
第六节商、西周社会的经济形态
一、商代的王田与耕作
二、西周封赐制度下的土地等级占有与农业劳役
三、商、西周时期的手工业经济
第七节商、西周的家族组织与社会生活
一、商人的家族组织
二、西周贵族家族
三、西周庶民家庭
第八节商、西周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一、青铜器
二、商、西周的都邑及其宫室建筑
1.商早期重要城址
2.安阳殷墟
3.周原与丰镐遗址
三、文字与文献
1.关于汉字的起源
2.甲骨文与金文
3.西周的文献典籍
四、天文、历法
五、宗教
1.商人的神灵系统、祭祀与占卜
2.周人对“上帝”与“天”的崇拜及宗教活动
第九节夏、商、西周时代中国其他地区的青铜文化遗存
一、夏家店下层文化
二、广汉三星堆青铜文化
三、江西吴城文化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区域性集权国家的形成赵伯雄刘泽华
第一节从五霸到七雄
一、天子衰微与诸侯坐大
二、五霸迭兴
1.最先称霸的齐桓公
2.晋文公的霸业
3.晋、楚霸权的转移
4.弭兵之会
5.吴、越的北上争霸
6.秦霸西戎
三、战国七雄并立局面的形成
1.三家分晋
2.田氏代齐
3.燕的崛起
4.秦与楚
5.其他小国
四、战国时代各国的改革
1.魏、楚、齐、韩、赵的改革
2.秦商鞅变法
五、兼并战争与走向统一
1.战国前期:魏国称霸
2.战国中期:秦、齐对峙与合纵连横
3.齐、燕互伐与齐的衰落
4.战国后期:秦灭六国
第二节国家制度的演变与君主集权的形成
一、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1.春秋时代大夫的封邑
2.郡县制的产生与推广
二、赋税制度的演变
1.春秋时期的“赋税”
2.“初税亩”与地租形态的改变
3.赋制的变革
4.战国赋税制度
三、俸禄制度的改变与官僚制度的形成
1.俸禄制度的改变
2.世官制向官僚制的转化
3.战国官制
4.战国仕进途径
5.考课制度
四、爵位与等级制度
1.以土地分封为基础的等级制
2.以秦爵二十等为代表的战国等级制
五、兵制
1.公室军队与大夫私卒
2.战国兵权的集中
六、礼与法
1.“礼崩乐坏”
2.成文法的颁布
第三节铁器时代的开始与社会经济的新发展
一、铁器时代的开始
二、铁钢冶炼与手工业的全面发展
1.冶铁技术的进步
2.手工业的全面发展
3.手工业的官营与私营
三、农业生产的进步
1.牛耕与细作
2.水利
3.农作物的品类
四、商品经济的发展
1.春秋时代的商业
2.金属货币的制造与流通
3.中心市场与城市
4.市场管理与关征
5.经商术
第四节社会分层与阶级
一、春秋时期的大夫与国人
二、战国地主的几种类型
三、“士”阶层的崛起
四、战国时代的农民
五、奴隶
六、工商业中的分层
第五节华夏与戎狄蛮夷的关系
一、华夏民族的生成
二、春秋时期戎狄蛮夷的分布
1.狄人的种类与分布
2.戎人的种类与分布
3.东方诸夷
4.群蛮、百濮与扬越
三、战国时的周边民族
四、各民族间的斗争与相互影响
1.春秋时的夷夏之争
2.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影响
第六节社会生活与风俗
一、婚姻与家庭
二、饮食、服饰、宫室、舟车
三、宗教、祭祀与占卜
1.宗教与诸神崇拜
2.慎终追远与厚葬
3.占卜
第七节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
一、由崇天向尊道、重人的转变
1.天道、王道、人道观念
2.先人而后神
二、老子、孔子、李悝、墨子、孙子
1.《老子》的法自然思想与无为政治
2.孔子的伦理政治与中庸之道
3.李悝的变法与法治思想
4.墨子的兼爱、互利与尚同论
5.孙子与《孙子兵法》
三、诸子百家与争鸣
1.儒家:孟子、荀子、《易传》
2.道家:庄子、马王堆《老子》卷前古佚书
3.法家:慎到、《商君书》、《韩非子》
4.阴阳家:邹衍和《月令》
5.名家与后期墨家的名辩思想
6.兵家、农家、纵横家和杂家
四、百家争鸣与中国传统思想主要范式的形成
五、文学、史学和科学技术
1.文学
2.史学
3.科学技术

第四章秦、两汉时代--中央集权统一帝国的巩固和延续葛剑雄
第一节统一帝国的建立和延续
一、“二世而亡”的秦朝
1.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
2.秦始皇之死--危机的爆发
3.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朝的灭亡
二、从群雄逐鹿到西汉的建立和巩固
1.楚汉之争和西汉的建立
2.“强本弱末”和消灭异姓诸侯
3.吕后专权始末
4.吴楚七国之乱的平定和“推恩”的实施
三、国力恢复、极盛和中兴
1.“文景之治”
2.极盛的汉帝国
3.危机和中兴
四、王莽代汉及改制的失败
1.走向崩溃的西汉
2.王莽代汉
3.托古改制的失败
五、东汉的建立
1.赤眉、绿林起义和新朝覆灭
2.刘秀的崛起和东汉的建立
六、东汉的兴衰
1.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
2.外戚与宦官交替擅权
3.清议之风与党锢之祸
4.黄巾起义
5.曹操的崛起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第二节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多民族统一帝国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确立
1.帝制的确立和巩固
2.中央政权机构
3.地方政权机构
二、主要制度
1.监察和选举
2.法律与刑罚
3.兵役和国防
4.赋税和财政
5.土地制度
6.交通运输和驿传
三、疆域的扩大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1.秦汉与匈奴的战争
2.西域都护府的建立与“三通三绝”
3.对百越的征服
4.对西南夷地区的统治
5.朝鲜四郡的设置与东北诸族
6.羌人的反抗与内迁
7.秦汉的辽阔疆域
8.少数民族的内迁和民族融合
四、秦汉帝国与世界
1.张骞通西域和甘英出使
2.丝绸之路的开通
3.海上交通
第三节以华夏为中心的社会物质文明
一、自然环境
1.由暖变寒的气候
2.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3.黄河的决溢改道
4.植被的变迁
二、人口
1.缓慢增长和急剧下降:人口数量的变化
2.大规模的移民和人口再分布
3.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增长率:人口再生产的特点
三、农牧业和水利
1.农具的改进和耕种技术的提高
2.农田水利的开发
3.畜牧业的消长
四、手工业和商业
1.手工业
2.商业
五、区域特点
1.首都和政治中心
2.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及其中心
3.城市和乡村
4.地理区域
六、社会阶层
1.诸侯王、列侯、宗室
2.官吏、豪强、大族
3.商人、手工业主
4.农民(编户民、佃客、佣工)
5.奴婢、刑徒
七、社会生活和风尚
1.居住
2.饮食
3.服饰
4.出行
5.婚丧习俗
6.祭祀、信仰、宗教
第四节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秦始皇“神圣至上”的皇帝观念
二、西汉初的诸子及其对帝国政治的设计
1.陆贾论从“马上”到“诗书”政治的转变
2.汉初的无为政治和《淮南子》
3.贾谊论攻守之术和治安策
4.晁错的耕战与法治思想
三、独尊儒术与经学
1.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与大一统
2.“五经”与五经博士
3.儒家在官与在野之争
4.谶纬之学与《白虎通义》
5.经学思维方式
四、对谶纬化经学的怀疑与社会批判思潮
1.扬雄、桓谭对谶纬经学的批判
2.王充对孔子的怀疑及其社会思想
3.东汉后期的社会批判思想
五、文学和史学
1.文学
2.史学
六、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数学、地学
2.医学
3.物理学、化学
插图
图1-1北京直立人(复原像)
图1-2西侯度石器
图1-3北京人石器
图1-4山顶洞人骨角器和装饰品
图1-5阎家岗“营房”遗迹
图1-6北方地区前仰韶时期陶器
图1-7北方地区仰韶时期陶器
图1-8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
图1-9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
图1-10红山文化玉器
图1-11姜寨聚落(复原图)
图1-12半坡第41号房屋(复原图)
图1-13大地湾第901号大房址(平面图)
图1-14阎村绘画鹳鱼石斧图
图1-15大地湾绘画葬礼图
图1-16乌兰察布岩画
图1-17白音长汗石雕女像、东山嘴泥塑女像、牛河梁泥塑人头像
图1-18太平庄鹰形鼎和大汶口狗形
图1-19半坡、庙底沟、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
图1-20半坡文化彩陶盆图案
图1-21半坡文化陶器符号
图1-22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
图1-23西水坡第45号墓
图1-24横阵遗址排葬墓
图1-25大汶口第35号墓
图1-26龙山文化陶器
图1-27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陶器
图1-28半山-马厂、齐家文化陶器
图1-29游邀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陶器
图1-30良渚文化玉器
图1-31平粮台城址(平面图)
图1-32尹家城第15号墓
图1-33尹家城第129号墓
图1-34良渚文化“神徽”图案
图2-1汉代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
图2-2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与塔儿山位置图
图2-3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平面图)
图2-4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复原鸟瞰图)
图2-5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青铜器
图2-6武丁时期有关征伐诸方国的卜辞
图2-7利簋及其铭文
图2-8方鼎铭文
图2-9琉璃河西周墓地M52出土的尊与其铭文
图2-10有关“多马”、“多射”的殷墟甲骨文
图2-11西周青铜器大盂鼎铭文
图2-12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鹗尊
图2-13凤雏甲组建筑(复原图)
图2-14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图2-15殷墟出土的武丁时期的甲骨文
图2-16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铭文
图2-17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小子?卣铭文
图2-18龟腹甲上的钻、凿与卜兆
图2-19陕西扶风齐家村出土的有字卜骨
图2-20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像
图2-21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面像
图2-22江西清江吴城出土的陶文
图3-1春秋形势图
图3-2战国形势图
图3-3河北兴隆出土的战国铁工具--范
图3-4战国金属货币(拓本)
图3-5鄂君启节铭文(摹本)
图3-6战国楚墓出土帛画(摹本)
图4-1秦形势图
图4-2西汉形势图
图4-3东汉形势图
图4-4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田律》及释文
图4-5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人口密度图
图4-6河北满城汉墓出土农具
图4-7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织物--罗绮面曲裾袍的形制
图4-8秦始皇陵图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