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事法评论:刑法的科技化
  • 刑事法评论:刑法的科技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刑事法评论:刑法的科技化

300 九品

仅1件

河南郑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江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2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28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江溯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12
  • 版次 1
  • ISBN 9787301319116
  • 定价 12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纯质纸
  • 页数 680页
【内容简介】
本书为《刑事法评论》第43卷。本期的主打专栏是“科技发展与刑法变迁”,主要探讨的问题是,教义学能否回应新兴技术的挑战。另外,本期还设有“前沿理论”“学术书评”“监禁刑与刑罚论”“网络犯罪”“刑事诉讼”以及“专题研究”等栏目。 

本卷所涵盖的主题包括神经科学与刑事责任、自动驾驶的刑事归责研究、刑事一体化研究、被害人教义学、实质预备犯研究、攻击性紧急避险研究、允许的风险研究等,对我国的理论研究及司法实务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出版可为相关专业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特别是关注刑法方法论的人士,将会从本书获益匪浅。
【作者简介】
江溯,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实证法务研究所主任、北京大学刑事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刑法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中心副主任、《刑事法评论》主编、中国犯罪学会信息犯罪防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案例法学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律英文译审专家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网络犯罪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学,发表中文、英文、德文论文四十余篇,专著两部,主编五部,翻译论文/著作十余篇/部。
【目录】
目录 

科技发展与刑法变迁 

神经科学与刑事责任 

――以美国刑法理论与实践为视角 / 俞巧华 

一、问题的提出 

二、神经科学证据在刑事审判中的发展 

三、神经科学证据与定罪的关系 

四、神经科学证据与量刑的关系 

五、神经科学影响刑事责任判定的总结与展望 

机器人可以有责地实施行为吗? 

――规范上的基本术语沿用至机器的可能性 / 〔德〕埃里克·希尔根多夫 文 刘畅 译 

一、导论 

二、如何确定概念的内涵 

三、机器人技术的规范解释及其结果 

四、结论比较法视野中自动驾驶汽车领域的刑事归责研究 / 陈世伟 

(一)自动驾驶汽车概览 

(二)自动驾驶汽车领域刑事归责的事实起点 

(三)自动驾驶汽车领域刑事归责的异域聚焦与本土立场 

四、结语自动驾驶致损的刑事归责研究 / 马天成 

(一)自动驾驶汽车致损概述 

(二)自动驾驶汽车致损刑事归责的困境 

(三)自动驾驶汽车致损刑事归责的研究现状 

(四)自动驾驶汽车致损刑事归责的思路 

五、结语 

电车难题再现 

――自动驾驶汽车面对生命的两难问题时如何设计程序? 

/〔德〕塔提亚娜·霍恩勒 〔瑞士〕沃尔夫冈·沃勒斯 文 朱奇伟 译 李源粒 校 

一、导论 

二、对人类驾驶员的刑法评价 

三、自动驾驶汽车的程序设计 

四、可能的优先规则 

五、优先规则的簇化(Cluster) 

六、结语 

前沿理论 

规范违反说的历史叙事、误解澄清与本土展开/ 王腾 

一、规范违反说的历史叙事 

二、规范违反说的误解澄清 

三、规范违反说的本土展开刑事一体化视域下的微罪研究 / 储槐植李梦 

一、对微罪的基本认识 

二、微罪的理论内涵 

三、微罪的实践意义 

四、结语 

被害人教义学本土化的尝试:前提、规范与应用 

――兼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 李学良 

一、被害人教义学的理论场 

二、被害人教义学的根基与范围 

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教义学立场 

四、余论:教义学理论应立足于“信条” 

实质预备犯立法的法教义学审视 / 熊亚文 

一、引言 

二、法教义学视角下实质预备犯的处罚正当化根据 

三、我国刑法实质预备犯立法的处罚正当性疑问 

四、法教义学视角下我国刑法实质预备犯立法的司法限制 

攻击性紧急避险的正当化根据 / 〔德〕阿明·英格兰德 文 邓卓行 译 

一、问题的提出 

二、功利主义的理由 

三、代表论的理由 

四、团结论的理由 

五、结论 

容许的风险与注意义务违反性:论刑法上过失责任的构造 

/ 〔德〕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 文 陈毅坚 译 

一、问题意识 

二、举动规范与制裁规范 

三、遵守规范的义务和注意义务违反性 

四、注意措施的必要性 

五、自由和注意义务 

六、容许的风险 

七、风险的关联 

八、故意与容许的风险 

九、结论 

过失·危险的防止与(刑事)责任的承担 

 / 〔日〕甲斐克则 文 谢佳君、刘建利 译 

一、序:过失犯相关问题与陷阱 

二、过失竞合及其相关问题 

三、过失责任的意义与预见可能性、结果回避可能性 

四、结语:过失犯处罚的展望及替代手段 

学术书评 

如何提高刑法体系的道德信用? 

――《正义的直觉》的启示 / 陈银珠 

一、问题的提出 

二、刑法体系道德信用的作用 

三、刑法体系道德信用的标准:经验的应得刑罚 

四、刑法体系道德信用的基础:民众的正义直觉 

五、刑法体系道德信用的实践价值 

六、反思与启示 

七、结语 

刑罚理论 

“刑罚正义及其契约化”论纲 

――探求刑罚正义的契约法治解决之道 / 郭明 

一、刑罚正义的内涵与问题 

二、刑罚契约的根据与功能 

绝对终身监禁、反腐战争与敌人刑法 / 罗钢 

一、敌人刑法与市民刑法 

二、绝对终身监禁的敌人刑法属性 

三、贪污受贿犯罪不属于敌人刑法范畴 

四、结语 

我国监禁规模实证研究 / 赵兴洪 

一、引言:藏在黑箱中的犯罪问题晴雨表 

二、测量我国监禁规模的指标体系 

三、我国的监狱人口及其评估 

四、我国的监禁率及其评估 

五、影响我国监禁规模的因素 

六、结论与建议 

重刑主义的教训:美国大规模监禁的源流、反思与启示 / 赵希 

一、美国大规模监禁的基本情况 

二、美国大规模监禁的原因探析 

三、美国大规模监禁的反思:警惕重刑主义 

对涉恐极端分子的监狱矫治机制研究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视角 / 臧金磊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监狱矫治的中国困境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监狱矫治的困境成因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监狱矫治的重新定义 

四、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监狱矫治的机制设计 

五、余论 

网络犯罪 

网络犯罪 

――运用总则规制网络犯罪 / 〔英〕丹尼斯·J. 贝克 文 陈建苏 译 

一、网络犯罪的概念 

二、目前的困境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三、犯罪主观要素 

四、明知及推定的明知 

五、运用共犯理论解决网络犯罪问题 

六、结语 

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适用及限制 / 胡森 

一、“帮助犯相对正犯化”之论证 

二、主观方面之认定 

三、功能性区分视野下的归责路径 

四、结语 

论为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提供支持行为的正犯性 

――兼论帮助行为正犯化的边界 / 王肃之 

一、行为泛化: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口袋化风险 

二、问题溯源:为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提供支持行为的理论纷争 

三、前提梳理:为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提供支持行为的正犯根据 

四、理论反思:帮助行为正犯化的扩张与边界 

五、结论 

刑事诉讼 

美德辩护律师诉讼地位的比较法考察 / 刘译矾 

一、引言 

二、美国的“被告人利益代理人”模式 

三、德国的“独立司法单元”模式 

四、两种模式的比较与深层次成因 

五、变革的前奏? 

从检察侦查到监察调查:我国贿赂犯罪讯问的结构变迁与技术优化 / 师索 

一、引言 

二、从平和到紧张:全球贿赂犯罪调查模式与讯问的关联逻辑 

三、检察时期:贿赂犯罪讯问的结构性紧张 

四、在检察与监察之间:贿赂犯罪讯问紧张的理论反思 

五、监察时期:贿赂犯罪讯问的结构性调适 

六、贿赂犯罪监察讯问的技术优化 

审前羁押的多维度考察:以德国为范本的比较观察 / 林静 

一、引言 

二、德国的审前羁押适用频率:多维度的观察和评价 

三、德国低稳审前羁押率的相关因素分析:基于中国的比较视角 

四、结语 

何种情况下可以用“孤证”认定案件事实 

――对“孤证不能定案”的微观检视 / 李崇涛 

一、对“孤证不能定案”的认识现状 

二、“孤证不能定案”的语义正解及其证伪 

三、为什么需要并可以“孤证认定案件事实” 

四、可以“孤证认定案件事实”的情形及其保障机制 

五、余论 

涉民营企业刑事案件涉案财产处理的完善路径 / 向燕 

一、涉民营企业刑事案件涉案财产处理的异化形态 

二、涉民营企业刑事案件涉案财产处理弊端的深层原因 

三、涉民营企业刑事案件涉案财产处理的地方治理体制 

四、解决涉民营企业刑事案件涉案财产处理问题的法治进路 

专题研究 

论“感情投资”型受贿的刑法规制路径 / 王永浩 

一、问题之提出 

二、刑法修正路径的展开及批判 

三、释法路径的展开及评析 

四、受贿罪保护法益的追问 

五、“感情投资”型受贿刑法规制的现实路径 

六、结语 

赌博罪的法教义学重构 / 李淼 

一、问题的提出 

二、赌博行为罪与非罪的路径选择 

三、赌博罪保护法益初探 

四、赌博罪构成要件的再解释 

五、余论 

演讲实录 

中西比较文化视野中的犯罪学问题 / 刘建宏等 

一、无法简单“拿来” 

二、应对文化差异 

三、不同的“公正”观念 

四、不同的“人”,不同的制度 

五、制度要适应“人的需要” 

六、两种“理想型”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