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时期 嘉兴、南京、常熟、上海一带活跃的日军独立步兵第49大队士兵在军营生活照 原版老照片一枚(日军独立混成第11旅团,1939年1月14日在浙江嘉兴重组,驻嘉兴,下辖独立步兵第46、47、48、49、50大队及独立炮兵队、独立工兵队。1942年2月2日,日军独立混成第11旅团在苏州扩编为第60师团,驻苏州地区,担任上海至南京间“沪宁铁路”沿线地区的警备任务。)
  • 抗战时期 嘉兴、南京、常熟、上海一带活跃的日军独立步兵第49大队士兵在军营生活照 原版老照片一枚(日军独立混成第11旅团,1939年1月14日在浙江嘉兴重组,驻嘉兴,下辖独立步兵第46、47、48、49、50大队及独立炮兵队、独立工兵队。1942年2月2日,日军独立混成第11旅团在苏州扩编为第60师团,驻苏州地区,担任上海至南京间“沪宁铁路”沿线地区的警备任务。)
  • 抗战时期 嘉兴、南京、常熟、上海一带活跃的日军独立步兵第49大队士兵在军营生活照 原版老照片一枚(日军独立混成第11旅团,1939年1月14日在浙江嘉兴重组,驻嘉兴,下辖独立步兵第46、47、48、49、50大队及独立炮兵队、独立工兵队。1942年2月2日,日军独立混成第11旅团在苏州扩编为第60师团,驻苏州地区,担任上海至南京间“沪宁铁路”沿线地区的警备任务。)
  • 抗战时期 嘉兴、南京、常熟、上海一带活跃的日军独立步兵第49大队士兵在军营生活照 原版老照片一枚(日军独立混成第11旅团,1939年1月14日在浙江嘉兴重组,驻嘉兴,下辖独立步兵第46、47、48、49、50大队及独立炮兵队、独立工兵队。1942年2月2日,日军独立混成第11旅团在苏州扩编为第60师团,驻苏州地区,担任上海至南京间“沪宁铁路”沿线地区的警备任务。)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抗战时期 嘉兴、南京、常熟、上海一带活跃的日军独立步兵第49大队士兵在军营生活照 原版老照片一枚(日军独立混成第11旅团,1939年1月14日在浙江嘉兴重组,驻嘉兴,下辖独立步兵第46、47、48、49、50大队及独立炮兵队、独立工兵队。1942年2月2日,日军独立混成第11旅团在苏州扩编为第60师团,驻苏州地区,担任上海至南京间“沪宁铁路”沿线地区的警备任务。)

10 八品

仅1件

山东滨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拍摄者不详

年代民国 (1912-1948)

尺寸6 × 4 cm

类别黑白

上书时间2024-12-03

史料影像书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最新上架
民国时期 “久昌恒”水果行门前道路上乘坐马车的气质贵妇 原版老照片一枚(水果行门前可见“久昌恆”、“搜羅名山鮮果”等字样招牌。)
民国时期 “久昌恒”水果行门前道路上乘坐马车的气质贵妇 原版老照片一枚(水果行门前可见“久昌恆”、“搜羅名山鮮果”等字样招牌。) ¥180.00
【上海旧影】1937年“淞沪会战”时期 上海北站铁路管理局大楼遭到日军轰炸后之惨状 原版老照片一枚(上海北站铁路管理局大楼的前身是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1931年上海“一·二八事变”期间曾被炸毁,1937年第二次淞沪抗战期间又遭日军大规模轰炸,大楼虽千疮百孔但却屹立不倒,当时坚守此大楼的中国守军正是谢晋元带领着的“八百壮士”,此大楼是除了四行仓库之外另一座上海抗战永远的丰碑!)
【上海旧影】1937年“淞沪会战”时期 上海北站铁路管理局大楼遭到日军轰炸后之惨状 原版老照片一枚(上海北站铁路管理局大楼的前身是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1931年上海“一·二八事变”期间曾被炸毁,1937年第二次淞沪抗战期间又遭日军大规模轰炸,大楼虽千疮百孔但却屹立不倒,当时坚守此大楼的中国守军正是谢晋元带领着的“八百壮士”,此大楼是除了四行仓库之外另一座上海抗战永远的丰碑!) ¥480.00
【洛阳教育史料】民国时期 河南洛阳明德中学排球队 原版老照片一组两枚(此校创办于1925年,校址在河南府文庙,为洛阳第一所私立中学。)
【洛阳教育史料】民国时期 河南洛阳明德中学排球队 原版老照片一组两枚(此校创办于1925年,校址在河南府文庙,为洛阳第一所私立中学。) ¥600.00
民国时期 照相馆欧式布景拍摄 摩登男女青年三人合影 原版老照片一枚(明信片形式,相纸较厚)
民国时期 照相馆欧式布景拍摄 摩登男女青年三人合影 原版老照片一枚(明信片形式,相纸较厚) ¥150.00
【武汉照相馆史料】晚清时期 湖北最早的照相馆之一“武昌斗级营华美照相馆”拍摄 女子蛋白肖像照一枚 装帧于照相馆卡纸相框上(卡纸较厚,照片小巧精致,是国内已发现最小的卡纸照片;斗级营华美照相馆是湖北最早的照相馆之一,戊戌变法后湖广总督张之洞路过斗级营时曾在此相馆照过一张半身像,大笑了当时人们对照相的迷信恐惧心理,一时传为佳话。)
【武汉照相馆史料】晚清时期 湖北最早的照相馆之一“武昌斗级营华美照相馆”拍摄 女子蛋白肖像照一枚 装帧于照相馆卡纸相框上(卡纸较厚,照片小巧精致,是国内已发现最小的卡纸照片;斗级营华美照相馆是湖北最早的照相馆之一,戊戌变法后湖广总督张之洞路过斗级营时曾在此相馆照过一张半身像,大笑了当时人们对照相的迷信恐惧心理,一时传为佳话。) ¥880.00
民国时期 北京地区大户人家的丧俗典礼 原版老照片一组四枚(典礼场面排场,礼俗花样五花八门。)
民国时期 北京地区大户人家的丧俗典礼 原版老照片一组四枚(典礼场面排场,礼俗花样五花八门。) ¥480.00
民国时期 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众香界、智慧海等风景 银盐老照片一枚(众香界与智慧海建立在颐和园最高处,建于清乾隆时期,众香界是一座砖筑琉璃贴面的牌楼,智慧海是一座不用梁柱称重的砖造建筑,俗称无梁殿。)
民国时期 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众香界、智慧海等风景 银盐老照片一枚(众香界与智慧海建立在颐和园最高处,建于清乾隆时期,众香界是一座砖筑琉璃贴面的牌楼,智慧海是一座不用梁柱称重的砖造建筑,俗称无梁殿。) ¥150.00
【上海教育史料】民国时期 上海精华小学校第五届毕业生在华菲烟公司合影照一件 附木相框(“精华第五届初小毕业同学会”毛笔签赠“蒋福宝同学”)
【上海教育史料】民国时期 上海精华小学校第五届毕业生在华菲烟公司合影照一件 附木相框(“精华第五届初小毕业同学会”毛笔签赠“蒋福宝同学”) ¥1200.00
民国时期 望加锡“华昇影相馆”拍摄 印度尼西亚望加锡中南学校欢送校董主席黄颂华、梁丽萍先生回国合影 原版老照片一张(中南校友会签赠梁丽萍。卡纸18.5*24cm、照片11.5*15.5cm)
民国时期 望加锡“华昇影相馆”拍摄 印度尼西亚望加锡中南学校欢送校董主席黄颂华、梁丽萍先生回国合影 原版老照片一张(中南校友会签赠梁丽萍。卡纸18.5*24cm、照片11.5*15.5cm) ¥980.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商品描述
侵华日军独立混成第11旅团(后隶属第60师团步兵第55旅团)独立步兵第49大队下士官旧藏,1941年以“华中下士官候补学员”的身份在南京“金陵部队”接受训练期间影像,及1941年-1942年左右在南京、苏州常熟、嘉兴、平湖、杭州及上海江湾等地从军影像。

独立混成第11旅团,1939年1月14日在浙江嘉兴重组,直属华中派遣军,驻嘉兴,下辖独立步兵第46、47、48、49、50大队及独立炮兵队、独立工兵队,1939年9月23日隶属第13军。1942年2月2日,独立混成第11旅团在苏州扩编为第60师团,隶属中国派遣军第13军,辖步兵第55、56旅团及炮兵队等,驻苏州地区,担任沪宁铁路沿线地区的警备任务,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后在苏州缴械。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金陵部队” 》

1939年,日军在中国各地作战,战线过长,导致兵力严重不足,部队中各类下级军官及下士官普遍缺乏的问题也日显突出。为了解决在华日军各部队普遍存在的军官缺乏问题,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先后在南京等地开办了各类下级军官、下士官短期训练班或军官学校选拔培养下士官和下级军官,以缓解下士官和各类下级军官短缺的矛盾。“金陵部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

      1939年下半年,日军在南京成立了“中国派遣军南京下士官候补者队”,该队的内部号为“荣第一六四五部队”。为了对外保密,该部队利用南京地名的旧称,对外通称“金陵部队”。1941年2月10日,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下达“军令陆甲第一号令”,将“中国派遣军南京下士官候补者队”改称为“华中下士官候补者队”。
      “金陵部队”建立后,首先面临的就是选址问题。经过实地考察,结合“金陵部队”野战训练的特点,该部队选定南京中山门外两公里处的一片开阔地(今南京理工大学所在地)作为军营。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北面是南京最高峰紫金山,东面与青龙山遥遥相望,西南面为南京南郊的雨花台,西面是雄伟的南京中山门。这里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周边地形险要,非常适合野战训练,是一处理想的天然练兵场。
“金陵部队”本部内设教务室、副官室、兵器室。教务室设教务主任一人,副官室设副官一人,兵器室设兵器委员若干人。本部还设有经理室、兽医室、军属队等。“金陵部队”有骑兵队、炮兵队、工兵队、轴重兵队,各队主要从事各兵种的教学与训练,以培养学员的作战能力。
步兵队设步兵队长一人,下设四个步兵中队以及机关枪、步兵炮、步兵通信各一个中队,共七个中队。由于个别年份入队学员人数较多,步兵队还临时扩编一个中队,达到八个中队。
骑兵队在“金陵部队”建立之初设骑马和战车两个区队,从1943年起骑兵队扩编为五个区队。
      炮兵队初设野炮、山炮各一个中队,从1941年起野炮、山炮各增设一个中队,达到四个中队。1942年5月,炮兵队裁撤了一个山炮中队,1943年11月,又裁撤了一个野炮中队。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炮兵队设有野炮、山炮各一个中队。
      工兵队一般下设三个区队,但随着各年人队学员人数的不同,其区队数也时有增减,最少时有两个区队,最多时则为四个区队。1943年3月,根据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的命令,工兵队配属给日军“中国派遣军工兵教育队”。同年4月,该教育队迁往安徽蚌埠。
轴重兵队在“金陵部队”建立之用,便占用原国民政府遗族学校的校舍(今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所在地),直至战争结束。
      “金陵部队”从1939年11月建立到1946年2月解散为止,先后有六任部队长。其中第一任到第三任部队长由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副总参谋长兼任,其他三任部队长也为日军高官。具体如下:
▪首任部队长 铃木宗作少将,任期自1939年11月25日至1940年3月9日。
▪第二任部队长 本多政材中将,任期自1940年3月9日至1940年10月28日。
▪第三任部队长 土桥勇逸少将,任期自1940年10月28日至1940年12月1日。
▪第四任部队长 横田丰一郎大佐,任期自1941年1月25日至1942年8月1日。
▪第五任部队长 加藤胜藏本大佐,任期自1942年8月1日至1945年4月1日。
▪第六任部队长 大坪进大佐,任期自1945年4月1日至1946年2月。
     由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兼任“金陵部队”的部队长,足见日军高层对该部队十分重视。


      “金陵部队”以培养日军下士官及下级军官为主,其培养对象主要为下士官候补者、干部候补生,以及第一线野战部队的下级军官,学员主要来自关内的日军第一线作战部队。
      1939年12月10日,“金陵部队”成立不久,即招收了第一批下上官候补者学员,包括步兵、骑兵、炮兵、轴重兵等,计2233人。至1945年8月,在五年多的时间里,该部队共招收下士官候补者学员19700余人。
      从1942年4月起,根据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的命令,“金陵部队”于当年5月开始招收甲种干部候补生,第一批招收了1678人。至战争结束时,“金陵部队,共招收了四期甲种干部候补生,共计约6200人。
      从1940年起,“金陵部队”开始在日军驻华中、华南各野战部队的下级军官中招收学员,其培养、训练的对象主要为小队长一级的军官。
除了培养、训练以上人员外,为了扶植伪军,弥补日军兵力的不足,“金陵部队”还专门对汪伪政权的伪军中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的将校级高级军官进行培训。
      “金陵部队”各批学员的训练期限一般为半年,也有短期三个月或长达一年者。其训练科目主要是结台各兵种的特点,有针对胜地进行训练。
      其中步兵队的训练科目主要有根据“步兵操典”进行队列训练、刺杀术、单兵作战、匍匐前进、图上作业、分队战术、各种武器的射击训练、手榴弹投掷、爆破作业、奇袭战术、阵地构筑等等,还根据中国军队的游击战术,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战训练。骑兵队的训练内容除了步兵队的基本科目外,还设有骑马射击、基本马术、骑兵突击、军马行进、侦察要领、军马提要、军马战力之保持、敢死队训练、爆破战术、铁掌的重要性与检查等科目。炮兵队的训练科目主要有炮兵观测、火炮分解搬运、夜间射击、阵地构筑、驮马养护等等。工兵队的训练科目主要有架桥作业、爆破作业、地形测量、图上作业、铁桥爆破、火力点攻击、掩体阵地构筑等等。轴重兵队的训练科目除了基本的队列、射击等训练外,还有马术、马匹的饲养、兵力的运用、行李的捆扎、驮马运输、汽车运输、汽车驾驶等等。
      “金陵部队”的训练十分严格。学员早上起床后即开始点名,接着进行体能锻炼。上午和下午均进行训练,其训练的强度几乎达到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即使晚上学员也要学习,除了夜间训练外,平时晚饭后要在自习室进行两个小时以上的自习,并有教官监督,以防止学员偷懒、打瞌睡等。当遇到学员打瞌睡时,教官即用训练刺杀的木枪敲打学员,进行体罚。
      “金陵部队”经常组织学员进行野外训练和演习,并成为学员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野外训练的场所主要有紫金山、麒麟门、汤水镇、雨花台、菊花台、中山门、光华门、中华门、玄武湖等地,其中步兵队和炮兵队的射击演习主要在汤水镇进行。“金陵部队”利用汤水镇附近原中国军队炮兵学校射击场进行实弹射击演习。在紫金山则主要进行各种战术演习,如攻防演习、碉堡攻击、分队战术、攻占主峰等等。
      “金陵部队”在训练中将教学和实战结合起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汪伪政权成立后,新四军及国民党军游击部队在苏南展开游击战,对日伪的统治构成了极大威胁。为了加强苏南及上海的警备,“金陵部队”派遣学员赴苏州及上海加强警备,一方面为了应付抗日武装的袭击,另一方面也是在实战中锻炼学员。驻扎在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学(今上海展览馆)的学员,还在法租界附近进行了巷战训练,并在市区武装行军,以显示实力;驻扎在苏州的学员主要在市郊的道路、桥梁要地实施警戒。
      由于学员的训练强度极大,为了改善学员的伙食,“金陵部队”在军营周边的空地种植蔬菜,还办起了养猪场、养鸡场、糕点房等,并驱使约300名中国战俘从事劳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军的B-29远程轰炸机从中国内地机场起飞,不时轰炸南京,或飞越南京轰炸日本本土。为了加强南京的防空,“金陵部队”在紫金山上构筑了高射炮阵地,将平时的训练与实战相结合,一方面训练学员,另一方面也加强南京的防空力量。为了在太平洋战场与英美军队作战,“金陵部队”还结合太平洋战场的实战战例,向学员讲授与英美军队作战的战术与经验。
      精神教育是“金陵部队”训练学员的主要内容之一,“金陵部队”编拟的《下上官候补者教育之目的》明确要求学员:“一、要铭记国力和军队建设的本意,坚定尽忠报国的信念。二、锤炼军人的刚强意志和精神,严肃军纪,陶冶高尚的品格。三、要具有强烈的责仟感和坚强的意志,培养身先上卒,知难而进,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完成任务的品格,并锻炼持久的体能和耐力。四、初级下上官要掌握必要的技能,并时刻铭记此次圣战的真意。”为了培养学员所谓的“坚强意志”,“金陵部队”要求学员在寒冬腊月的清晨赤裸上身,进行体能训练,或在夏日的酷暑中进行匍匐前进训练,即使下雨也不中断。“金陵部队”的教官们认为,通过这种超越人体极限的体能训练与战术训练,既能增强体能、强化战术技能,又能锻炼学员的精神意志。为了在精神层面付学员进行熏陶,“金陵部队”还在军营中设立了“金陵神社”,经常组织学员参拜,以培养学员所谓“尽忠报国”的信念。
      日军高层对“金陵部队”十分重视,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大将曾亲自到“金陵部队”视察、检阅部队,并观摩学员的训练。每当学员进行毕业演习并举行毕业典礼时,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均派高官出席典礼,并进行“训话”。这些学员毕业后大多被分配到日军驻华中、华南各野战部队,也有些人被派遣到太平洋战场与盟军作战,或回国进行“本土决战”。


      1945年,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方面,盟军在太平洋战场采取越岛进攻的战略战术,迅速逼近日本本土,另一方面,在中国战场上,中国军队也展开了局部反攻。在此形势下,日军不得不收缩防线,进行最后的挣扎。1945年6月,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为了在中国战场与包括中国军队在内的盟军作战,加强了南京的防御力量,并命令“金陵部队”在紫金山麓构筑防御阵地。“金陵部队”接到命令后,立即以主力在紫金山构筑了防御阵地。8月初,日军南京防卫司令部又命令“金陵部队”在南京城周边实施警备,“金陵部队”派出了以步兵一个大队(包括山炮兵一个小队)为主力的警备部队,在南京城周边实施警戒。
1945年8月15日,是“金陵部队”1945年度步兵通信兵和炮兵队学员举行毕业典礼的日子,然而就在这一天,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发布了“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日本投降后,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向“金陵部队”下达了命令和训示,要求部队团结一致,妥善应对。根据这一训示,“金陵部队”立即将正在接受训练的干部候补生和下士官候补者遣返回原部队,同时在“金陵神社”将部队军旗烧毁。不久,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飞抵南京,与冈村宁次商谈中国政府受降事宜,同时要求日军保持军纪,维持秩序。
      1945年9月7日,“金陵部队”离开了驻扎了近六年的军营,暂时迁往南京市内,接着又于10月1日迁往汤水镇原国民政府兵工署弹道研究所旧址驻扎。实际上,这里已成为“金陵部队”的临时收容所,其所属官兵也成了战俘。中国政府对日军战俘宽大为怀,以德报怨,给日军战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数十年后,原日军“金陵部队”的老兵回忆当年在中国的战俘生活时,仍对中国政府的宽大政策感激不已。
      在汤山镇收容所驻扎了三个半月后,1946年1月19日,“金陵部队”离开汤水镇,在中国军队的押解下乘火车前往上海。此时,包括部队长大坪进在内,“金陵部队”有军官124人,准士官、下士官249人,士兵1015人,此外还有随军家属120人,共计1508人。
      1946年2月1日,满载着“金陵部队”官兵的轮船从上海吴淞码头起航,向日本佐世保港驶去,踏上了遣返回国之路。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