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艺术史
¥
126
7.5折
¥
168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常青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91648
出版时间2023-12
版次1
印刷时间2023-12
印次1
装帧其他
纸张其他
定价168元
上书时间2024-09-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位于洛阳市以南12公里的伊河两岸山崖间,南北长达1000多米。已经编号的窟龛总数达2345个,近年来还有新发现。在很多洞窟内也有数量众多的造像龛,大大小小的石雕像共有10万多尊。崖面上还有40余座圆雕或浮雕佛塔。此外,石窟中还有2800多块碑刻题记,都是当时出资建造石窟与造像的信徒们的发愿记,是一批十分珍贵的研究龙门石窟的第一手资料。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年,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巩固鲜卑人的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孝文帝本人很仰慕汉文化,他的改革宗旨是力求使鲜卑人完全汉化。南朝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是孝文帝改革学习的榜样。为了更进一步向南朝学习,孝文帝在公元493年把首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龙门就是北魏统治集团在洛阳附近选择的新的开窟造像地点。在所有龙门的窟龛遗迹中,北魏晚期的约占三分之一,主要表现着来自南朝的秀骨清像佛教艺术的影响。北魏末年,龙门造像开始变得丰满,则是接受了来自南朝的佛教艺术新风格。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继而代之以北齐、北周。此时的洛阳成为东西方两大集团的决斗场,龙门佛教艺术急剧衰落,但仍雕凿了一些小龛,并补凿了一所大窟。此时的造像风格有来自东、西方的影响。581年隋代建立后,龙门的雕刻仍没有起色,仅留下了三所纪年龛。龙门没有唐武德纪年龛像。唐太宗时期的造像主要集中在宾阳南洞,仍为保守且不统一的风格,是当时佛教不发达的表现。
在龙门石窟中,唐代的窟龛造像约有三分之二,主要完成于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这也是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那时的洛阳,不仅是唐高宗喜爱的大唐帝国的东都,也是武则天当女皇时期(690-704)的神都,地位一度超过了西京长安。那时的龙门石窟反映着洛阳的佛教艺术样式,初唐石窟造像最高级别的水准,因为出资者多来自皇家和显贵阶层。龙门石窟在8世纪的盛唐及其以后仍有雕凿,现存最晚的作品造于北宋。
纵观龙门石窟的发展史,其盛期在北魏晚期与初唐,正是全国各地石窟造像事业迅猛发展的两个时期。而那时龙门所在的洛阳,分别是北魏晚期的首都和初唐的东都,直接体现着当时的中央佛教艺术模式。因此,龙门石窟就在这两个时期的全国石窟造像中具有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当年的洛阳佛教艺术是如何影响全国各地的。比较而言,它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最重要的石窟群。
《龙门石窟艺术史》,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常青教授著,系统的梳理了龙门石窟的发展史,并通过龙门石窟两个兴盛期在全国石窟造像中的指导作用,研究洛阳佛教艺术对国内佛教艺术产生的影响。
作者简介
常青,北京大学考古系学士与硕士,美国堪萨斯大学中国艺术史博士,主修中国石窟寺艺术。曾在龙门石窟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工作。先后在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作高级访问学者,研究美国各大博物馆收藏的中国佛教艺术品。后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做博士后研究。2010年后,在密苏里州圣路易华盛顿大学任博士后讲师、密苏里大学圣路易分校任客座教授,讲授亚洲与中国艺术史,并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亚州艺术博物馆担任研究策展人。自2018年起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