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芪研究与开发
  • 红芪研究与开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红芪研究与开发

50 5.3折 95 九五品

仅1件

甘肃兰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程卫东、李顺保 编

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6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A26

上书时间2022-05-20

抱冲斋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程卫东、李顺保 编
  •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06
  • 版次 1
  • ISBN 9787549002962
  • 定价 95.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68页
  • 字数 602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生命是一个复杂而整体的系统,从系统观、信息结构、复杂性的角度探索生命现象与疾病本质已成为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的中药学必然是以系统论、整体论为基础的系统科学。在充分吸纳各方面力量,建立和完善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平台的基础上,加强多学科交叉配合,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已成为业内共识。在传统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与现代科学研究相融合的基础上,“系统中药”,也就是中药的“品、质、性、效、用”一体化研究已成为新世纪中药研究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
程卫东,男,博士,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中医药理学会委员;全国食品、保健品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甘肃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甘肃分会中医学会委员;甘肃省中药材开发贸易协会副会长;甘肃省卫生厅重点学科带头人;甘肃省人事厅“55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甘肃省领军人才。
多年来从事中药学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名,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级省厅级课题10余项,主持课题7项,其中被国家中西医结合学会评为一等奖1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自主研发的中药获国药准字号1项,获得专利5项。

李顺保,男,江苏泰州人。中共党员。1940年生。1965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医疗系。兰州大学附属天浩医院(兰州石化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医科名誉主任。从事临床工作47年,擅长中医呼吸、消化内科。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西北中医药》编委会顾问。出版医学著作53部(西医著作4部、中医著作41部、医院管理3部、译著5部),台湾出版医书1部。发行全国各省市、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以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共2800余万字,发行20余万册。其中《中医痰病学》和《病毒性疾病中医诊疗全书》分别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2005年度和2010年度科技著作奖三等奖。撰写医学论文、译文30余篇,其中“中西医分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330例疗效分析”一文被载入美国医学文库。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甘肃中药材的概况
一、甘肃中药材的现状
二、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瓶颈
第二节红芪的生产现状
一、红芪的生产现状
二、红芪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红芪的科研现状
一、红芪种质资源特征及特性研究
二红芪种质资源分布与生态环境研究
三、红芪生产技术研究
四、红芪质量标准研究
五、红芪与黄芪对照研究
六、红芪的药理作用研究
七、红芪组方替换研究
八、红芪复方制剂研究
第四节红芪药材产业展望
一、甘肃具有红芪生长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二、红芪的优势产区已初步形成
三、红芪的加工体系初步建立
四、中药材市场营销逐步完善
五、国家和地方政府保驾护航
六、建设红芪药材园区

第二章红芪种质资源和生产技术
第一节红芪种质资源特征及特性
一、红芪植物学特征
二、红芪生物学特性
三、红芪性状鉴别
四、红芪染色体及核型形状
第二节红芪种质资源分布与生态环境
一、红芪的主要原产地概况
二、甘肃野生及栽培红芪的分布范围
三、红芪种植区生态环境分析
四、红芪生产对产地环境的要求
五、对红芪主产地环境的检测结果
六、红芪产地污染预防治理
第三节红芪种子标准和品种选育
一、红芪种子萌发特性
二、红芪种子质量标准
三、红芪品种选育
四、建立良种繁育制度和扩大良种的数量
第四节红芪种苗繁育和移栽
一、选地
二、整地
三、种苗繁殖
四、移栽
第五节红芪栽培的田间管理方法与技术
一、定植密度
二、施肥管理
三、栽培方式
四、营养器官调节
五、施加坡缕石对红芪生长的影响
六、施加坡缕石和肥料对红芪生长规律的影响
第六节红芪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一、红芪生产栽培综合控制病虫草害的途径
二、红芪生产栽培的农药施用准则及技术
三、红芪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四、红芪的虫害及防治方法
五、杂草防治
第七节红芪采收、加工炮制及贮藏技术
一、红芪收获季节
二、红芪收获方法及粗加工
三、红芪产地初加工技术
四、红芪质量标准及监测
……
第三章红芪的质量及标准
第四章红芪与对照品研究和药理作用研究
第五章红芪的性味
第六章红芪组方研究
第七章红芪的开发研究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