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浩如 展览出版物书法 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 赵浩如 展览出版物书法 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 赵浩如 展览出版物书法 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 赵浩如 展览出版物书法 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 赵浩如 展览出版物书法 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 赵浩如 展览出版物书法 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 赵浩如 展览出版物书法 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 赵浩如 展览出版物书法 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赵浩如 展览出版物书法 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4680 九五品

仅1件

山东济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题名不详

年代建国后 (1949至今)

类别水墨(黑白)

材质纸本

装裱形式立轴

尺寸75 × 36 cm

上书时间2021-11-10

替藏家代售旧书画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藏品编号 13.7.15号
藏品尺寸 75*36厘米
藏品材质 宣纸
藏品形式 原装旧裱立轴
藏品品相 品相稍旧
商品描述
赵浩如,1939年生于昆明。云南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文史馆馆员。云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理事,现为云南诗词学会会长。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书作曾入选全国书展。著有《诗经选译》、《楚辞释注》、《古诗中的云南》、《昆明揽胜》、《赵浩如行草书》、《历代楹联选》、《云南名联》等。美国西卡罗莱纳大学和密苏里大学访问学者。
高大的身影,朴素的衣着,凝练的语言,铁笔如钩的书写,旁征博引的阐述,声情并茂的诵读……讲台上的这个形象,是多少人铭记的典范?时光荏苒,云南大学当年的农田已被高楼和闹市取代,当年矮小的银杏树在不经意的叶黄叶绿间,遮天蔽日,在被命名为银杏道的小路上,步履匆匆的年轻学子对这个头发花白的漫步者已然陌生,而他却初心不改,仍在喜欢和从事了一生的诗词、书法与先秦文学研究领域里探索。或许这才是他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毕生选择。
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的赵浩如生长在书香世家,虽然他的父亲一度身着戎装,但却没有放下手中的书和笔,因而,童年时代的赵浩如一直沉浸在父亲所讲的故事里,“那时也不知道他讲的是什么,到上中学看了《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才把人物、故事和书名结合起来,才明白原来我在小学时已读完了四大名著。可能也是这个原因,我对文学比较感兴趣。”
50年代,正处于全面发展国家经济的中国社会,需要的是更多的工科人才。在新文化运动思潮余波影响下的新中国文学,正在接受声讨和批判,全国的高校教育因此对文科类招生计划也卡得非常严,凡报考文科类学生都要查出身、背景。就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风潮中,数理化成绩异常优秀的赵浩如选择了报考文科,“可能是骨子里喜欢文学”。至今,回忆起当初的决定,赵浩如语气依然决绝。
特殊的年代成就特殊的人事。本想在大学里修习新闻学的赵浩如,被安排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尽管这个专业也是我喜欢的,但我更想学新闻。”在那个一切听从组织安排的特殊年代,一个简单的宣读会把这个在文学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捆到了文学的系统学习领域中。与绝大多数同龄人一样,赵浩如4年的大学生活是在半农半学中度过的,“当时全国都在学农,我们有时在云大的农场,有时到玉溪农村,白天下地干活,晚饭后开始看书学习,一般要到12点后才睡”。或许正是这个时期的锤炼,成就了他对学习的热情,以至于在接下来更浮躁的一段岁月里,他还能静心啃英文、做研究。
人生的美丽是在错误中构筑的,赵浩如也如此。1961年,大学毕业的赵浩如留校任教却被告知,学校缺乏古典文学教师,尤其是讲解先秦文学的教师,因而学校让他暂时顶这个缺。“没办法,凭自小的文学基础,我只好边教边学。”就是这样一个错误,成就了他与先秦文学一生的佳话。
在我国近4000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春秋以前的文学作品留传下来的并不多,现存先秦文学作品主要产生于春秋尤其是秦统一天下之前。上个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引进和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文学”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先秦文学研究也得到极大发展。先秦文学的兴盛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上承商、周,下接秦、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放异彩的时期。思想空前活跃,诸子峰起,各家著书立说,相反相承,各门各类的学科思想都在此阶段大放异彩;士阶层崛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状况,文化空前繁荣;各国变法图强,各诸侯国相互吞并,礼崩乐坏,社会急剧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飞速发展。文学,在这个阶段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然而,此期的文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在一起,文史哲不分。但也有两部作品《诗经》、《楚辞》,代表着先秦纯文学并成为先秦文学的典范之作,尽管这两部作品同样具有哲学和史学的价值。
早在赵浩如入学前的上个世纪30年代,身为国学大师的闻一多先生便提出了一种“缩短时间距离”的《诗经》读法:“用语体文(现代汉语)将《诗经》移至读者的时代”,用考古学、民俗学、语言学(声韵、文字、意义)等知识“串讲全篇大义”的方法“带读者到《诗经》的时代”。这是因为闻一多先生发现,《诗经》和《楚辞》虽然是用当时的口语写的,但由于事隔3000年,加上千百年来儒家、经学家用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封建统治思想序诗,注诗,解诗,造成了许多混乱。而被曲解臆说得最多的又恰恰是《诗经》中的精华——民歌部分。这些严重妨碍了后人对《诗经》的阅读和理解。一头扎进先秦文学领域的赵浩如只能在前人的古迹中,凭自小打下的坚实基础写教案,尝试着帮助学生“缩短时间距离”,讲授课时力求把学生带进当时的背景中。
当浩繁的先秦文学以独特的魅力抓住赵浩如的时候,浩浩荡荡的“文革”开始了,冷静地看透了各阵营之间的真实面目后,赵浩如回到了自己的天地中,“我是有名的逍遥派,在大家都一团乱的时候,我开始啃英语(当年他的大学外语是俄语),也开始整理我的先秦文学讲义。文革结束后的1980年,我英语补上来不说,先秦文学讲义也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作为新中国第一套古典文学作品选读刊物,赵浩如选译的《诗经选译》和《楚辞释注》至今已再版了十多次。“还是有遗憾,如果当时能再下功夫,我在先秦文学方面的研究将更加深入。”赵浩如不无遗憾地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藏品编号 13.7.15号
藏品尺寸 75*36厘米
藏品材质 宣纸
藏品形式 原装旧裱立轴
藏品品相 品相稍旧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