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 杜甫诗选注 萧涤非权威选注 人民文学1998年印刷经典版本 内页有少量红色划线包快递
¥
80
¥
15
九品
仅1件
作者萧涤非 选注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024599
出版时间1998-08
版次一版一印
印刷时间1998-08
装帧平装
页数341页
定价15元
上书时间2015-07-3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书名页有读者签名及购买时间;内页有少许红色划线,外观及内页全新。见图片。
- 商品描述
-
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称杜少陵,杜工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这些诗歌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在艺术上,力倡“转益多师”,注意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又坚持“别裁伪体”的批判精神,成就极高,以律诗和古体见长,具有“沉郁顿挫”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杜诗诗歌特色:
取材方面
杜甫是社会派诗人,趋向现实主义,内容广泛,富时代性,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杜诗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动乱,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实名篇。其名篇中,特多写实之作,如名作《丽人行》,反映上层社会的奢淫。
思想方面
杜诗中有儒家思想,悲天悯人,忧国忧民,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有“诗圣”之誉。杜诗善用理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社会的实况,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人民的苦乐,有强烈政治意识,继承并发扬诗经、汉乐府民歌及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
手法方面
杜诗善写人物对话和独白,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来描写。杜诗也善于抒情,结合抒情和叙事,又结合抒情和写景,寄情于景。杜诗叙事注重客观描述,让故事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而少发议论。
语言方面
杜甫写作态度非常严肃,语言精炼,用字准确,形象生动,多姿多采,并善于运用民间口语。
体裁方面
杜甫作品众体兼善,五七言古体、律诗绝句,无所不工。他往往用不同的诗体,表达不同的内容,叙事多用较少格律限制,便于铺叙描写的古体诗,抒情则多用近体诗。
杜甫大量创作七言律诗,作品内容广泛,技巧纯熟,注重声律对仗,格律严谨,语言锤炼,为历代典范之作,达到极高的成就,使七律创作臻于成熟。他又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社会的民生疾苦。
风格方面
杜诗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风格多样,丰富多姿,或雄浑奔放,或清新细腻,或沉郁悲凉、或辞藻富丽、或平易质朴、或通俗自然。杜诗融冶吸收前人艺术技巧,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新风格。表达自己爱国的思想。
现在看萧涤非先生的《杜甫诗选注》和聂石樵、邓魁英先生选注的《杜甫选集》,在中间发现了一个非常之可爱的杜甫,杜甫可称之为性情中人。
杜甫爱喝酒,颇“豪”,许多关于酒的诗都写得非常之可爱,比如《醉时歌》中的“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接下来的“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可谓疏放了,在这首诗里,估计是真的愁太大,喝多了,吟出了“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不需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之词。
选注者萧涤非(1906-1991),原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一任会长,杜甫研究学界泰斗。 此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初版,1998年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而再版。
著有《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杜甫研究》、《杜甫诗选注》、《读诗三札记》、《解放集》、《乐府诗词论书薮》,与游国恩等主编四卷本《中国文学史》教科书,以及整理校点《皮子文薮》等,另有多部末刊稿和散见于各报刊的文章。在杜甫、乐府、文学史研究方面有杰出贡献,被誉为卓越学者、一代宗师、乐府及唐诗研究的权威人士。萧先生古典文学功底深厚,知识渊博,治学严谨。讲课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引经据典,脱口而出,联系实际,巧妙自然。特别是讲杜诗,联系到抗日战争时期饱受的颠沛流离之苦,情深意切,热泪滚滚,不能自已。可见他的切身经历,也促使他更深入地研究杜甫,成为这方面的权威。他主编的《杜甫全集校注》、主要论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杜甫诗选注》、《乐府诗论薮》、《杜甫研究》等,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欣赏:
赠卫八处士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诗作于杜甫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之时,自洛阳经潼关回华州时在奉先县访问了少年时代的友人卫八处士,一夕相会又匆匆告别使之产生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人生离多聚少和世事沧桑的感叹,于是写下此诗赠给卫八处士。该诗写连年战祸灾荒时的老友相逢,从生离说到死别,透露了干戈乱离、人命危浅的现实,从“焉知”到“意长”十四句,写与卫八处士的重逢聚首以及主人及其家人的热情款待,表达诗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其情景逼真细腻,悲喜感叹,意味深长,又透出因时局不济而后会难测的怅惘凄凉。全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诗人只是随其所感,顺手写来,便有一种浓厚的气氛。它与杜甫以沉郁顿挫为显著特征的大多数古体诗有别,而更近于浑朴的汉魏古诗和陶渊明的创作;但它的感情内涵毕竟比汉魏古诗丰富复杂,有杜诗所独具的感情波澜,如层漪迭浪,展开于作品内部,是一种内在的沉郁顿挫。诗写朋友相会,却由“人生不相见”的慨叹发端,因而转入“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时,便格外见出内心的激动。但下面并不因为相会便抒写喜悦之情,而是接以“少壮能几时”至“惊呼热中肠”四句,感情又趋向沉郁。诗的中间部分,酒宴的款待,冲淡了世事茫茫的凄惋,带给诗人幸福的微醺,但劝酒的语辞却是“主称会面难”,又带来离乱的感慨。诗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世事两茫茫”结尾,前后一片苍茫,把一夕的温馨之感,置于苍凉的感情基调上。这些,正是诗的内在沉郁的表现。如果把这首诗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对照,就可以发现,二者同样表现故人淳朴而深厚的友情,但由于不同的时代气氛,诗人的感受和文字风格都很不相同,孟浩然心情平静而愉悦,连文字风格都是淡淡的。而杜甫则是悲喜交集,内心蕴积着深深的感情波澜,因之,反映在文字上尽管自然浑朴,而仍极顿挫之致。
名家评论
1.明末王嗣奭《杜臆》评价这首诗“信手写去,意尽而止,空灵婉畅,曲尽其妙”。
2.明末清初黄生《杜诗说》:“读唐诗,一读了读,再过亦无异解。惟读杜诗,屡进屡得。”
3.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认为这首诗“古趣盎然,少陵别调。一路皆叙事,情真,景真,莫乙其处。”
4.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分析这首诗说:“首叙今昔聚散之情。次言别后老少之状。末感处士款情,因而惜别也。”
5.杨伦《杜诗镜铨》引清代张上若评这首诗:“情景逼真,兼极顿挫之妙。”
当代网友评论:
再读唐诗,越来越喜欢杜甫。一种沉着流动的东西总在他的诗里回荡,而且若你再有一点人事经历,对杜甫的诗更有亲近之感。每一句读下去,仿佛都踏着自己呼吸的节奏。情动不止,几欲泪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