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路互通立交系统通行能力分析方法
  • 道路互通立交系统通行能力分析方法
  • 道路互通立交系统通行能力分析方法
  • 道路互通立交系统通行能力分析方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道路互通立交系统通行能力分析方法

67 九品

仅1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文权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

上书时间2024-08-30

中南旧书社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文权 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08
  • 版次 1
  • ISBN 9787030254092
  • 定价 4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06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道路交通规划与管理
【内容简介】
《道路互通立交系统通行能力分析方法》主要研究道路互通立交系统通行能力的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道路互通立交系统匝道、匝道结合部、交织区、分合流影响区等不同组成设施的交通运行特征分析及交通运行特征参数采集方法;道路互通立交系统匝道、匝道结合部、交织区、分合流影响区等不同组成设施的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分析方法;道路互通立交系统不同组成设施通行能力的协调分析方法;道路互通立交匝道与周边道路的通行能力协调分析方法;互通立交间距计算及其通行能力的仿真分析方法;互通立交系统通行能力分析示例等。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有关部门进行互通立交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道路互通立交系统通行能力分析方法》可以作为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参考用书,也可以作为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土木工程、市政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篇互通立交系统交通特征
第1章基本概念
1.1互通立交系统的概念及其作用
1.2互通立交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功能
1.3互通立交系统设计的资料、步骤及关键问题
1.3.1互通立交系统设计的资料
1.3.2互通立交系统设计的步骤
1.3.3互通立交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
1.4通行能力的基本概念
1.5通行能力的研究进展
1.5.1国外研究概况
1.5.2国内研究概况
1.6互通立交系统的通行能力及其研究意义
第2章互通立交系统交通运行特征参数调查方法及特性分析
2.1交通运行特征参数
2.1.1交通量
2.1.2速度
2.1.3加速度
2.1.4密度
2.1.5车头时距与车头间距
2.2互通立交系统交通运行特征参数调查
2.2.1调查目的
2.2.2互通立交系统交通调查内容
2.2.3互通立交系统交通调查方案设计
2.2.4交通调查数据处理
2.2.5交通调查数据统计
2.3匝道交通流特性分析
2.3.1左转匝道中间路段交通流特性
2.3.2右转匝道中间路段交通流特性
2.4匝道结合部交通流特性分析
2.4.1合流区交通流特性
2.4.2分流区交通流特性
2.5交织区交通流运行特性分析
2.5.1交织区车流运行影响因素
2.5.2交织区运行统计特性
2.5.3交织区交通运行特性
参考文献
第二篇互通立交系统具体设施的通行能力分析方法
第3章匝道通行能力分析
3.1匝道中问路段通行能力模型
3.1.1匝道中间路段通行能力折减系数
3.1.2累计转角的折减系数
3.1.3圆曲线半径的折减系数
3.1.4匝道中问路段通行能力模型的建立
3.2匝道通行能力推荐值
第4章匝道结合部通行能力分析
4.1合流区上匝道结合部通行能力
4.1.1双向6车道、单车道匝道结合部通行能力模型
4.1.2双向6车道、双车道匝道结合部通行能力模型
4.1.3双向4车道、单车道匝道结合部通行能力模型
4.2分流区下匝道结合部通行能力
第5章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
5.1交织区车辆的换车道行为
5.1.1换车道特性
5.1.2换车道模型
5.1.3换车道的车头间隙
5.2交织车道可接受的换车道车辆数计算
5.2.1间隙接受理论计算交织区极限流率
5.2.2交织车道可接受的换车道车辆数
5.3模型假设前提
5.4交织区通行能力模型
5.4.1交织区交织车道通行能力模型
5.4.2交织区直行车道通行能力模型
5.4.3高等级道路交织区通行能力模型
5.4.4交织区通行能力模型算法与分析
第6章分合流影响区通行能力分析
6.1合流影响区通行能力分析
6.1.1上匝道结合部通行能力模型
6.1.2合流影响区内侧车道通行能力模型
6.1.3合流影响区通行能力模型
6.1.4上匝道结合部通行能力模型算法与分析
6.2分流影响区通行能力分析
6.2.1分流影响区通行能力常用分析方法
6.2.2分流影响区车辆运行分析
6.2.3分流影响区通行能力模型
参考文献
第三篇互通立交系统通行能力的协调分析方法
第7章匝道与匝道结合部的协调
7.1匝道中问路段与分流区下匝道结合部的协调
7.1.1车辆常规制动减速时的减速模型
7.1.2减速车道车辆减速模型
7.1.3减速车道长度推荐值
7.2匝道中问路段与合流区上匝道结合部的协调
7.2.1合流区主线外侧车道交通量模型
7.2.2合流区车头时距分布模型
7.2.3加速车道最大汇入交通量模型
7.2.4匝道中间路段与合流区通行能力的协调
第8章匝道与周边路网的协调
8.1主干道基本路段通行能力C2
8.2相邻交叉口进口道通行能力C4分析
8.2.1相邻交叉口的类型分析
8.2.2相邻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分析
8.3衔接段通行能力C13分析
8.4衔接道路最小长度的分析方法
8.4.1交叉口进口道的排队长度Lp分析
8.4.2最小变换车道(衔接段)长度Lw
8.4.3衔接道路最小长度分析
第9章互通立交间距分析
9.1互通立交最小问距的组成
9.2互通立交基本路段最小距离
9.2.1车辆等待可插入间隙时的行驶距离
9.2.2为变换车道而调整车速等行驶的距离
9.2.3变换车道车辆横移时行驶的距离
9.2.4交通标志反应距离
9.2.5车辆在进入出口匝道前确认安全距离
9.3互通立交问路段加减速车道长度
9.3.1加速车道长度
9.3.2减速车道长度
9.4互通立交最小间距模型
9.5单向2车道快速路互通立交最小间距计算
第10章互通立交系统通行能力分析示例
10.1匝道通行能力分析
10.1.1匝道交通流基本特性分析
10.1.2交通流模型标定
10.1.3匝道车头时距分析
10.1.4匝道通行能力推荐值
10.2分流区通行能力分析
10.2.1分流区交通流基本特性分析
10.2.2交通流模型标定
10.2.3分流区车头时距分析
10.2.4分流区通行能力推荐值
10.3合流区通行能力分析
10.3.1合流区交通流基本特性分析
10.3.2交通流模型标定
10.3.3合流区车头时距分析
10.3.4合流区通行能力推荐值
10.4单喇叭形互通立交系统通行能力分析
10.4.1系统通行能力影响分析
10.4.2单喇叭形互通立交通行能力推荐值
参考文献
第四篇互通立交系统通行能力仿真分析
第11章系统仿真分析
11.1微观仿真模型综述
11.1.1跟驰模型
11.1.2换道模型
11.2FRESIM跟驰模型分析
11.2.1算法流程
11.2.2合理性分析
11.3FRESIM换道模型分析
11.3.1强制型换道模型
11.3.2任意型换道模型
11.3.3预估型换道模型
11.3.4合理性分析
第12章仿真软件开发
12.1软件编制目的及功能
12.2软件结构
12.2.1仿真引擎
12.2.2用户图形界面
12.2.3后台处理模块
12.2.4命令通道模块
12.3软件模块实现
12.3.1界面实现
12.3.2后台模块实现
参考文献
附录实测数据统计结果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