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经典哲学之旅系列: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 西方经典哲学之旅系列: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 西方经典哲学之旅系列: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 西方经典哲学之旅系列: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西方经典哲学之旅系列: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6 2.0折 29.8 全新

仅1件

河南周口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海德格尔(Heidegger M.) 著;唐译 译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2013-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643

上书时间2024-05-22

淮阳县静文书屋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德]海德格尔(Heidegger M.) 著;唐译 译
  •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时间 2013-06
  • 版次 1
  • ISBN 9787553420370
  • 定价 29.8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44页
【内容简介】

  《外国哲学名家丛书: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根据海德格尔思想中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启迪性的作品编译而成,包含存在与时间、路标、林中路、人、诗意的栖居等,力求给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海德格尔主要思想的精华读本。

【作者简介】

  海德格尔,出生于德国巴登邦梅斯基尔希。1903~1906年在康斯坦茨人文中学读书。17岁时,进入弗莱堡人文中学就读。在此期间,他对“存在”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
  1909年,刚满20岁的海德格尔中学毕业,进入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一年后学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1913年,在施奈德、李凯尔特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16年,海德格尔获弗莱堡大学讲师资格,与任弗莱堡大学哲学教授的胡塞尔首次见面。1919年,担任胡塞尔讨论班助教。1922年,担任马堡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29年,应马克斯·舍勒之邀在科隆康德协会上作题为《此在与真在》的演讲。
  1927年,在胡塞尔主编的《哲学和现象学研究年鉴》第八期上首次发表《存在与时间》。1928年,胡塞尔退休,海德格尔接任弗莱堡大学哲学讲座教授。次年7月24日在弗莱堡大学礼堂作题为《形而上学是什么?》教授就职讲座。同年12月,出版了《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一书。
  1933年,出任弗莱堡大学校长一职。一年后,海德格尔辞去了弗莱堡大学校长职务。
  1935年,在弗莱堡艺术科学协会作题为《艺术作品的本源》的演讲。次年,在罗马作题为《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的演讲。
  1943年,创作《追忆》,载于克卢克霍恩编缉的《荷尔德林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文集》中。同年,其《真理的本质》一书出版。次年,出版了《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1945年,被占领军当局禁止授课。自此一禁就是6年,6年内海德格尔再也没有踏上过讲台。
  1946年,为纪念里尔克逝世二十周年创作了《诗人何为?》。第二年创作了《田间小路》、《从思的经验而来》,出版了《柏拉图的真理学说》。1950年出版了《林中路》一书。1951年10月在比勒欧作题为《人,诗意地栖居》的演讲。
  1953年,海德格尔出版了《形而上学导论》。次年,相继出版了《演讲与论文集》和《什么召唤思?》。1956年,出版了《走向存在问题》。
  1957年,在弗莱堡大学一般研究班上作题为《思想原则》的5次演讲。12月和次年2月在弗莱堡大学一般研究班上作题为《语言的本质》的3次演讲。
  1958年3月,在法国埃克斯作题为《黑格尔与希腊》的演讲,5月在维也纳城堡剧院黎明庆祝节上作题为《诗与思——关于斯退芬·格奥尔格的“词语”一诗》的演讲。次年1月在巴伐利亚美术学会上作题为《走向语言之途》的演讲。
  1960年7月,作题为《语言和家乡》的演讲。次年出版了《尼采》两卷本。1962年4月,前往希腊旅行。同年出版了《物的追问──康德先验原理的学说》和《技术和转向》。
  1967年4月,在雅典科学和艺术学院作题为《艺术的起源和思的使命》的演讲。不久出版了他的新作《路标》。两年后,出版了《面向思的事情》。1970年,出版了《现象学和神学》出版。1975年,出版了《现象学的基本问题》。1976年,出版了《逻辑学——真理问题》。
  1976年5月26日,海德格尔远离了尘世,5月28日葬于其家乡梅斯基尔希。享年87岁。

【目录】

第一辑存在与时间
存在的探索
“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但这并不等于说:“存在”是最清楚的概念,再也用不着更进一步的讨论了。可以说,“存在”这个概念是晦涩难懂的。因此,更需要我们深入探讨。

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
存在问题在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
存在问题在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地位
存在的意义得以阐释的境域
解析存在论历史的任务
探索工作的现象学方法

第二辑“在之中”之为“在之中”
“在之中”有别于一现成东西在另一现成东西“之中”的那种现成的“之内”;“在之中”不是现成主体的一种性质,好像这种性质可以通过“世界”的现成存在受到影响或哪怕只是开动起来,引发出来;“在之中”就是这种存在者本身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在之中”的任务
在此——作为现身
在此——作为领会
领会与解释
命题
在此与话语,语言
闲言
好奇
两可
沉沦与被抛

第三辑此在的存在——操心
“操心”这个概念意指一种生存论存在的基本现象,其结构在存在论上的诸元素的整体性不能再回溯到一种存在者层次上的“基本元素”。操心的规定是:先行于自身的——已经在……中的——作为寓于……的存在;这说明了:这个现象在自身之内也还是在结构上分成环节的。

此在之存在——操心
实在、此在、世界之为世界
真理、此在、展开状态

第四辑路标
形而上学
什么是形而上学?或者说形而上学意指什么?这是一个很深邃也很难阐释的问题,因此,我们无意大谈形而上学,而是要探讨一个特定的形而上学问题。通过此探讨,将我们自身直接放进形而上学中去。惟有如此,我们才能使形而上学真有可能作一番自我介绍。为此,我们打算先提出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然后试图展开这个问题,最后来回答这个问题。

提出一个形而上学问题
追问一个“无”的问题
“无”是怎么回事

第五辑论真理的本质
真理具有它的对立面,并且有非真理。命题的非真理(不正确性)就是陈述与事情的不一致。事情的非真理(非真正性)就是存在者与其本质的不符合。无论怎样,非真理总是被把握为不符合。这种不符合落在真理之本质之外。因此,在把握真理的纯粹本质之际,可以把作为真理的这样一个对立面的非真理放在一边。

真理的概念
符合的内在可能性
正确性之内在可能性
自由的本质
真理的本质
遮蔽
迷误
真理本质问题与哲学

第六辑林中路
世界图像的时代
形而上学通过某种存在者阐释和某种真理观点赋予了这个时代以其本质形态的基础,这个基础完全支配着构成这个时代的特色的所有现象。反过来说,一种对这些现象的充分的沉思,可以在这些现象中认识形而上学的基础。因此可以说,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时代。沉思是一种勇气,它敢于使自己的前提的真理性和自己的目标的领域成为最大的疑问。形而上学沉思存在者之本质决定真理之本质。

现代的根本现象
“企业活动”
现代之本质
现代之进程

第七辑尼采的话“上帝死了”
下面的解释试图指明,或许有朝一日我们能提出虚无主义的本质的问题。此解释起源于一种思想,这种思想要在西方形而上学历史的范围内对尼采的所持的立场作一番梳理。这一番工作将揭示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阶段,它或许是形而上学的最终阶段。因为就形而上学通过尼采而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它本己的本质可能性来说,我们不再能够看到形而上学的其他什么可能性了。

质朴的沉思
“上帝死了”
虚无主义
价值
强力意志

第八辑人,诗意地栖居
诗人何为
荷尔德林在《面包和酒》中这样问道:“……在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这个问题在今天我们几乎不能领会了。
“……在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时代”一词在此指的是我们自己还置身于其中的时代。
在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荷尔德林借海因茨之口回答道:“他们就像酒神的神圣祭司,在神圣的黑夜里迁徙,浪迹四方。”

上帝之离去
意愿
敞开者
生命的冒险
最宽广的轨道
世界内在空间
有意的贯彻意图者

第九辑人,诗意地栖居
“……人,诗意地栖居……”这个诗句,引自荷尔德林后期一首以独特方式流传下来的诗歌。今天,我们要思量此诗句,就必须审慎地将它回复到这首诗歌中。我们要澄清此诗句即刻就会唤起的种种疑虑。否则,我们就不会有开放的姿态,去追踪此诗句从而应答此诗句。

生存与思
诗人的尺度
……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