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船山遗书(全35册)学苑出版社 《王船山遗书》以金陵曾氏刻本、“衡阳补刻本”为底本,共收录王夫之著作60种,附录校勘记二卷。此书系晚清时曾国藩、曾国荃所刊印 c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王船山遗书(全35册)学苑出版社 《王船山遗书》以金陵曾氏刻本、“衡阳补刻本”为底本,共收录王夫之著作60种,附录校勘记二卷。此书系晚清时曾国藩、曾国荃所刊印 c

18200 6.5折 28000 全新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夫之 金陵曾氏刻本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67971

年代不详

装帧其他

定价28000元

上书时间2024-05-14

中国建筑定额书店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王船山遗书(全35册)
9787507767971
学苑出版社 
定价28000.00 
"内 容 简 介:《王船山遗书》以金陵曾氏刻本、“衡阳补刻本”为底本,共收录王夫之著作60种,附录校勘记二卷。此书系晚清时曾国藩、曾国荃所刊印,据《王船山遗书序》,曾国藩曾参与校《礼记章句四十九卷》《张子正蒙注九卷》《读通鉴论三十卷》《宋论十五卷》,以及《四书》《易》《诗》《春秋》诸经稗疏考异十四卷,并订正讹脱一百七十余条。由于王夫之的作品在有清一代多在被禁之列,故而仅有少量著述有刊刻,大部分为稿本保存,未曾面世,晚清曾氏刊刻此书是现存研究王夫之思想最完整,最全面的版本。

作者 简 介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湖广衡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市)人。清初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大思想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序言

王夫之,生於萬曆四十七年(一六一九),卒於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字而農,號薑齋,世稱“船山先生”,湖廣衡陽縣(今湖南省衡陽市)人。明遺民,與顧炎武、黄宗羲并稱爲“清初三大思想家”。《王船山遺書》,即其遺著總集,由晚清時曾國藩、曾國荃推動整理出版。
王夫之出身於書香門第,其父王朝聘國子監肄業,以剛直方正著稱,選官時,宰輔溫體仁的黨羽索賄,王朝聘大怒,誓言“賕吏胯下以重辱先人”,從此放棄仕途,回歸故鄉,專心教導子侄讀書。王夫之天性聰慧,少年時跟隨長兄王介之入私塾,并隨詩人、叔父王廷聘學習作詩,後隨父習經義。明崇禎六年(一六三三),王夫之與長兄王介之、仲兄王參之赴武昌參加鄉試,兄弟三人均落第。崇禎十五年(一六四二),王夫之與長兄王介之、仲兄王參之第四次參加武昌鄉試,夫之、介之兄弟倆中舉。
明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春天,王夫之兄弟北上入京參加會試,因李自成、張獻忠起義軍阻塞道路,未能如願。同年十月,張獻忠攻陷衡州,到處搜求地方名流,王夫之的父親王朝聘也落入其彀中,意在使從寇。王夫之用刀劃破了臉,刺傷手腕,以傷殘之形貌親赴張營,主事者見其父年老,王夫之形同廢人,將他父子二人放歸。
清順治四年(一六四七)五月,清軍攻陷衡陽,王夫之父親王朝聘、叔父王廷聘、仲兄王參之及叔母均死於戰亂,王夫之身負國仇家恨,發誓抗清。次年十月,王夫之與友人夏汝弼、管嗣裘、僧性翰在南嶽方廣寺建立武裝,舉行抗清起義。戰敗後,南奔肇慶,投向永曆帝,供職行人司。南明小朝廷雖偏安一隅,但内訌不斷,十分腐化。王夫之三次上書彈劾東閣大學士王化澄,王化澄惱怒,欲將王夫之置之死地。幸得將領高必正所救,出奔桂林,與瞿式耜繼續抗清。桂林被清軍攻陷後,王夫之奔逃永福,途中斷糧四天,幾至於亡身。
南明政權日漸衰敗,各派勢力不相統一,被清軍各個擊破。王夫之流亡於荒山古寺,仍然不忘學術。順治十二年(一六五五)八月,他完成了自己的學術著作《老子衍》。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四月,王夫之獲悉永曆帝在昆明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抗清最堅決的李定國憤死,知抗清大業已完全失敗。此後,誓不剃發,竄跡深山。四十二歲這一年,他隱居於家鄉的石船山,以著述爲終身事業,“船山先生”之稱,即得於此。晚年的王夫之窮困潦倒,疾病纏身,連著述用的紙筆也是朋友們接濟的,清湖南巡撫和衡陽知州仰慕他的名聲,都曾投帖欲拜會,均被其拒絶。
王夫之著述達一百餘種,四百餘卷,涉及政治、經濟、哲學、史學、文學、天文、曆法、地理、文字學等衆多領域,清代學者劉獻廷説:“王夫之學無所不窺,於《六經》皆有説明。洞庭之南,天地元氣,聖賢學脈,僅此一綫。”然而由於其作爲明遺民的身份,以及與清代統治者不合作的姿態,其著作在身後二百餘年不爲人所知,如曾國藩在《王船山遺書序》中説:“獨先生深閟固藏,追焉無與。平生痛詆黨人標謗之習,不欲身隱而文著,來反唇之訕笑。用是,其身長邀,其名寂寂,其學亦竟不顯於世。”清朝前期,文網最密,王夫之的學問,不會也不可能得到廣泛流傳。然而,整理出版王夫之的著述,是傳播其學問的基礎。康熙四十一年(一七〇二),王夫之第四子王敔刊刻“船山遺著”十餘種,世稱“湘西草堂本”。清乾隆時,修《四庫全書》,王夫之著作《周易稗疏》《周易稗疏考异》《尚書稗疏》《詩經稗疏》《春秋稗疏》等書入選,餘皆仍然在禁。清嘉慶時,“衡陽匯江書室”刊布十餘種;道光時,文網漸疏,王夫之的著作有所刊印流布,如“昭代叢書本”“聽雨軒本”“衡陽學署本”,但所刊種數十分有限,流傳不廣。其中,王夫之七世孫王世全所刊的“湘潭王氏守遺經書屋本”聲譽最隆,但也僅收録十八種,一百五十餘卷而已。不過,此書中附録了五十二種王氏書目,成爲後來匯刻全編的淵藪。
咸豐四年(一八五四),“守遺經書屋本”的版片毀於戰亂,湘潭籍學者歐陽兆熊謀求重刻船山先生的遺著。約在道光十五年前後,歐陽氏與曾國藩就有交往,因而希求通過湘軍統帥曾國藩的資助來刊刻此書,成爲其首選。不過,歐陽氏與曾氏交往未密,不足以陳言此等大事。咸豐十一年七月,曾國藩的機要幕僚趙烈文往安慶,與歐陽兆熊接觸,坐談終日,十分友善,談及了刊印“船山先生遺書”的事。後趙烈文向曾國藩進言,企刻王氏遺著,但曾國藩忙於軍務,加之其不願在聲望日隆之時再增名,故而并未答應首倡刻書事。
同治二年(一八六三)五月,湘軍包圍了天京城(今南京),趙烈文應圍城的九帥曾國荃邀請,到其行營幫辦軍務。趙烈文向曾國荃請求刊刻“船山遺書”,得到了曾國荃的支持。趙烈文在當天(農曆六月初七,西曆七月二十二日)的日記中寫道:“中丞(指曾國荃)來談良久,允出資全刻船山遺書。寫歐陽曉岑(即歐陽兆熊)信,告知中丞刻書之説。緣此事須費四千金,曉岑屬余慫恿中丞爲之倡,乃中丞不獨能獨立舉辦,并許多出千金,爲加工精刻之費,其好學樂善者如此。”
曾國荃捐資刻“船山遺著”時,蕩平太平天國的軍事事務已是尾聲,故而其兄曾國藩也爲之全功。據《王船山遺書序》,曾國藩曾參與校閲《禮記章句四十九卷》《張子正蒙注九卷》《讀通鑒論三十卷》《宋論十五卷》,以及《四書》《易》《詩》《春秋》諸經稗疏考异十四卷,并爲之訂正訛脱一百七十餘條。
《王船山遺書目録》中注明,“船山遺書”共計七十七種,其中第七種《尚書考异》、第十九種《四書詳解》、第二十九種《近思録釋》、第三十三種《吕覽釋》、第三十四種《淮南子注》、第三十七種《搔首問》、第四十四種《三藏法師八識規矩論贊》、第四十七種《買薇稿》、第四十八種《漧濤園初集》、第六十八種《憶得》、第六十九種《夕堂永日八代文選評》、第七十六種《船山制義》皆未見,也就是説這十二種著作只見書目,實未見書稿,故而未刊刻。此外,第十八種《四書訓義》、第四十三種《相宗絡索》、第六十七種《南窗外記》、第七十種《夕堂永日八代詩選評》、第七十一種《夕堂永日四唐詩選評》、第七十二種《夕堂永日明詩選評》、第七十三種《詞選》,凡六種則未刊刻。清光緒間,曾氏兄弟在衡陽又補刻六種,先前未見之《龍源夜話》,後見其稿,即爲補刻。故而後世稱前者爲“金陵本”或“曾刻本”,後者爲“衡陽補刻本”。
王夫之的思想,是近現代民主思想的先聲,他在《四書訓義》提出“生之初,人未有權也,不能自取而自用也。……已生之後,人既有權也,能自取而自用也。”湖湘知識份子,如陶澍、魏源、胡林翼、曾國藩、左宗棠、譚嗣同、黄興、宋教仁等均受其影響,從而推動了中國從傳統向現代邁步的進程。
此次出版,以“金陵本”和“衡陽補刻本”爲底本影印,由於底本原因,部分頁面有漫漶,但不影響閲讀。個別卷有缺漏,已搜求補齊。

編者
二〇二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目録
第1册
船山遺書序 三
重刊船山遺書凡例 七
校刊姓氏 一三
船山遺書目録 一五
船山著述目録 二五
國史儒林傳 三五
薑齋公行述 三七
船山先生傳 四九
王船山先生遺像 五七
船山先生自題畫像小詞 五八
周易内傳六卷發例一卷 五九
周易内傳目録 六一
周易内傳卷一上  上經乾坤 六五
周易内傳卷一下  上經起屯訖否 一五三
周易内傳卷二上  上經起同人訖觀 二五五
周易内傳卷二下  上經起噬嗑訖離 三 三 九

第2册
周易内傳卷三上  下經起咸訖解 一
周易内傳卷三下  下經起損訖并 一〇三
周易内傳卷四上  下經起革訖旅 一九七
周易内傳卷四下  下經起巽訖未濟 二九五
周易内傳卷五上  繫辭上傳起第一章訖第七章 三八三

第3册
周易内傳卷五下  繫辭上傳起第八章訖第十二章 一
周易内傳卷六上  繫辭下傳 六九
周易内傳卷六下  説卦傳  序卦傳  雜卦傳 一五五
卷末  發例 二〇九
周易大象解一卷 二七九
序 二八一
周易大象解目録 二八五
周易大象解 二八七
周易稗疏四卷 三四一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三四三
周易稗疏卷一  上經 三四五
周易稗疏卷二  下經 三八一
周易稗疏卷三  繫辭上傳  下傳 三九九 
周易稗疏卷四  説卦   雜卦 四二三
周易考异一卷 四三五

第4册
周易外傳七卷 一
周易外傳目録 三
周易外傳卷一 五
周易外傳卷二 六九
周易外傳卷三 一四九
周易外傳卷四 二二三
周易外傳卷五 二九九
周易外傳卷六 三九一

第5册
周易外傳卷七 一
書經稗疏四卷 八三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簡明目録 八五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八五
書經稗疏目録 八九
書經稗疏卷一 九五
書經稗疏卷二 一四三
書經稗疏卷三 二四三
書經稗疏卷四上 二七六
書經稗疏卷四下 三四三

第6册
尚書引義六卷 一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書類存目 三
尚書引義目録 五
尚書引義卷一 七
尚書引義卷二 八五
尚書引義卷三 一〇九
尚書引義卷四 一七五
尚書引義卷五 二五三
尚書引義卷六 三三三
跋 四〇三
詩經稗疏四卷 四〇七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簡明目録 四〇九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四〇九
詩經稗疏目録 四一三 
詩經稗疏卷一 四一九

第7册
詩經稗疏卷二 一
詩經稗疏卷三 八三
詩經稗疏卷四 一六五
詩經考异一卷 二〇五
詩經葉韻辨一卷 二六五
詩廣傳五卷 二七九
詩廣傳目録 二八一
詩廣傳卷一 二八三
詩廣傳卷二 三七一

第8册
詩廣傳卷三 一 
詩廣傳卷四 八三
詩廣傳卷五 一六一
禮記章句四十九卷 二二一
禮記章句目録 二二三
禮記章句卷一 二三三
禮記章句卷二 三四三

第9册
禮記章句卷三 一
禮記章句卷四 一三七
禮記章句卷五 二五三
禮記章句卷六 三七一

第10册
禮記章句卷七 一
禮記章句卷八 七七 
禮記章句卷九 一二九
禮記章句卷十 一九三
禮記章句卷十一 二五九
禮記章句卷十二 三三三
禮記章句卷十三 四一五

第11册
禮記章句卷十四 一
禮記章句卷十五 二七
禮記章句卷十六 七九
禮記章句卷十七 九九
禮記章句卷十八 一四五
禮記章句卷十九 一七三
禮記章句卷二十 二八七
禮記章句卷二十一 三四一

第12册
禮記章句卷二十二 一
禮記章句卷二十三 七五
禮記章句卷二十四 一〇一
禮記章句卷二十五 一七三
禮記章句卷二十六 二一五
禮記章句卷二十七 二二七
禮記章句卷二十八 二四七
禮記章句卷二十九 二六五
禮記章句卷三十 二八一
禮記章句卷三十一 三二三

第13册
禮記章句卷三十二 一
禮記章句卷三十三 六一
禮記章句卷三十四 九九
禮記章句卷三十五 一二五
禮記章句卷三十六 一三九
禮記章句卷三十七 一五五
禮記章句卷三十八 一六九
禮記章句卷三十九 一七九
禮記章句卷四十 一八九
禮記章句卷四十一 二〇九
禮記章句卷四十二 二二三
禮記章句卷四十三 二八七
禮記章句卷四十四 二九三
禮記章句卷四十五 三〇五
禮記章句卷四十六 三二三
禮記章句卷四十七 三四三
禮記章句卷四十八 三五三
禮記章句卷四十九 三六九

第14册
春秋家説三卷 一
春秋家説叙 三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春秋類存目 七
春秋家説目録 九
春秋家説卷一上 一一
春秋家説卷一下 八九
春秋家説卷二上 一六三
春秋家説卷二下 二四一
春秋家説卷三上 二九七
春秋家説卷三中 三五一

第15册
春秋家説卷三下 一
春秋稗疏二卷 七五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七七
春秋稗疏卷上 八一
春秋稗疏卷下 一四五
春秋世論五卷 二〇一
序 二〇三
春秋世論卷一 二〇七
春秋世論卷二 二五一
春秋世論卷三 三〇七
春秋世論卷四 三六七
春秋世論卷五 三九七

第16册
續春秋左氏傳博議二卷 一
續春秋左氏傳博議目録 三
續春秋左氏傳博議卷上 七
續春秋左氏傳博議卷下 八九
讀四書大全説十卷 一七九
讀四書大全説卷一 一八一
讀四書大全説卷二 二八七

第17册
讀四書大全説卷三 一
讀四書大全説卷四 一三一
讀四書大全説卷五 二七九

第18册
讀四書大全説卷六 一
讀四書大全説卷七 一七五
讀四書大全説卷八 二七一

第19册
讀四書大全説卷九 一
讀四書大全説卷十 一二七
四書稗疏一卷 三一九
四書考异一卷 四四五

第20册
説文廣義三卷 一
發例 三
説文廣義卷一 七
説文廣義卷二 一一三
説文廣義卷三 二五七
讀通鑒論三十卷末一卷 三五九
讀通鑒論卷一 三六一
讀通鑒論卷二 三七七

第21册
讀通鑒論卷三 一
讀通鑒論卷四 六七
讀通鑒論卷五 一二三
讀通鑒論卷六 一七七
讀通鑒論卷七 二五七
讀通鑒論卷八 三四七
讀通鑒論卷九 四二一

第22册
讀通鑒論卷十 一
讀通鑒論卷十一 八五
讀通鑒論卷十二 一二三
讀通鑒論卷十三 一八一
讀通鑒論卷十四 二五一
讀通鑒論卷十五 三四七
讀通鑒論卷十六 四四九

第23册
讀通鑒論卷十七 一
讀通鑒論卷十八 九九
讀通鑒論卷十九 一五一
讀通鑒論卷二十 二二七
讀通鑒論卷二十一 三 三 九
讀通鑒論卷二十二 四〇九

第24册
讀通鑒論卷二十三 一 
讀通鑒論卷二十四 七五
讀通鑒論卷二十五 一八一
讀通鑒論卷二十六 二四一
讀通鑒論卷二十七 三四七

第25册
讀通鑒論卷二十八 一
讀通鑒論卷二十九 六一
讀通鑒論卷三十 一一五
讀通鑒論卷末 一九五
宋論十五卷 二一三
宋論目録 二一五
宋論卷一  太祖 二一九
宋論卷二  太宗 二八一
宋論卷三  真宗 三四一
宋論卷四  仁宗 三九一
第26册
宋論卷五  英宗 一
宋論卷六  神宗 一三
宋論卷七  哲宗 六一
宋論卷八  徽宗 八七
宋論卷九  钦宗 一一九
宋論卷十  高宗 一三九
宋論卷十一  孝宗 二二七
宋論卷十二  光宗 二五三
宋論卷十三  甯宗 二七九
宋論卷十四  理宗 三一三
宋論卷十五  度宗  恭宗  端宗  祥興帝 三五七
永曆實録二十六卷(第十六卷未刊) 三七三
永曆實録卷一  大行皇帝紀 三七五
永曆實録卷二  瞿嚴列傳 四〇七
永曆實録卷三  丁王朱列傳 四三三
永曆實録卷四  吴何黄列傳 四四五
永曆實録卷五  李文方列傳 四五三

第27册
永曆實録卷六  陳姜列傳 一
永曆實録卷七  何堵章列傳(鄭古愛  楊錫億附) 一七
永曆實録卷八  焦胡列傳(趙印選  王永祚附) 五七
永曆實録卷九  馬盧二王列傳(馬維興附) 七一
永曆實録卷十  曹楊張列傳(馬養麟  黄朝宣附) 八九
永曆實録卷十一  金王李陳列傳(李元允  劉克安附) 一〇五
永曆實録卷十二  王楊皮列傳 一四一
永曆實録卷十三  高李列傳(牛萬財附)一五一
永曆實録卷十四  李定國列傳 一六五
永曆實録卷十五  李來亨列傳(王光昌  王光興  郝永忠附) 一八七
永曆實録卷十六  未见
永曆實録卷十七  晏黄二劉列傳(晏霱明  錢秉鐙等 黄公輔  陳世傑  蔡之俊  管嗣裘  朱昌時附) 一九七
永曆實録卷十八  二張列傳(朱嗣敏  萬年策  揭重熙  劉季鑛等 周鼎瀚 田(造字:門字内一个辟)附) 二一九
永曆實録卷十九  袁洪曹列傳(戴國士  蕭琦附) 二三七
永曆實録卷二十  童郭吴萬程魯列傳 二五三
永曆實録卷二十一  金堡列傳(姚相  印司奇  丁時魁  張孝起附) 二六九
永曆實録卷二十二  死節列傳上 二八九
永曆實録卷二十三  死節列傳下 三〇三
永曆實録卷二十四  佞幸列傳 三一七
永曆實録卷二十五  宦者列傳 三二九
永曆實録卷二十六  叛臣列傳 三四一
蓮峰志五卷 三五九
蓮峰志卷之一 三六一
蓮峰志卷之二 三六七
蓮峰志卷之三 三八五
蓮峰志卷之四 四一一
蓮峰志卷之五 四三九

第28册
張子正蒙注九卷 一
序論 三
宋史張子本傳 一三
張子正蒙注目录 一七
張子正蒙注卷一上  太和篇 二一
張子正蒙注卷一下  參兩篇 七五
張子正蒙注卷二上  天道篇 一〇九
張子正蒙注卷二下  神化篇 一二七
張子正蒙注卷三上  動物篇 一六七
張子正蒙注卷三下  誠明篇 一八三
張子正蒙注卷四上  大心篇 二三五
張子正蒙注卷四下  中正篇 二五九
張子正蒙注卷五上  至當篇 三一七
張子正蒙注卷五下  作者篇 三五九
張子正蒙注卷六上  三十篇 三七五
張子正蒙注卷六下  有德篇 四〇三 
張子正蒙注卷七上  有司篇 四二九

第29册
張子正蒙注卷七下  大易篇 一
張子正蒙注卷八上  樂器篇 六九
張子正蒙注卷八下  王禘篇 九七
張子正蒙注卷九上  乾稱篇上 一二三
張子正蒙注卷九下  乾稱篇下 一三七
思問録内外篇二卷 一八一
思問録内篇 一八三
思問録外篇 二四七
俟解一卷 二九九
俟解題詞 三〇一
俟解卷一 三〇三
噩夢一卷 三四七
噩夢序 三四九
噩夢 三五一

第30册
黄書一卷 一
原極第一 三
古儀第二 九
宰制第三 一六
慎選第四 三九
任官第五 四七
大正第六 五六
離合第七 六八
後序 七九
識小録一卷 八三
識小録引 八五
識小録 八七
龍源夜話一卷 一二一
老子衍一卷 一三一
莊子解三十三卷 二二五
序 二二七
序 二三一
莊子解目録 二三五
莊子解卷一  内篇  逍遙游 二三九
莊子解卷二  内篇  齊物論 二五九
莊子解卷三  内篇  養生主 三〇九
莊子解卷四  内篇  人間世 三一九  
莊子解卷五  内篇  德充符 三五一
莊子解卷六  内篇  大宗師 三七三 
莊子解卷七  内篇  應帝王 四〇七 
莊子解卷八  外篇  駢拇 四二一
莊子解卷九  外篇  馬蹄 四三五
莊子解卷十  外篇  胠篋 四四三

第31册
莊子解卷十一  外篇  在宥 一
莊子解卷十二  外篇  天地 二九
莊子解卷十三  外篇  天道 五九
莊子解卷十四  外篇  天運 七九
莊子解卷十五  外篇  刻意 一〇三
莊子解卷十六  外篇  繕性 一〇九
莊子解卷十七  外篇  秋水 一一五 
莊子解卷十八  外篇  至樂 一四五  
莊子解卷十九  外篇  達生 一五七
莊子解卷二十  外篇  山木 一八九
莊子解卷二十一  外篇  田子方 二一一  
莊子解卷二十二  外篇  知北游 二三五
莊子解卷二十三  雜篇  庚桑楚 二六五
莊子解卷二十四  雜篇  徐無鬼 三〇三
莊子解卷二十五  雜篇  則陽 三四三
莊子解卷二十六  雜篇  外物 三七三
莊子解卷二十七  雜篇  寓言 三九一
莊子解卷二十八  雜篇  讓王 四〇五
莊子解卷二十九  雜篇  盗跖 四一九
莊子解卷三十  雜篇  説劍 四三五
莊子解卷三十一  雜篇  漁父 四四一

第32册
莊子解卷三十二  雜篇  列禦寇 一
莊子解卷三十三  雜篇  天下 一九
莊子通一卷 四五
叙 四七
莊子通目次 四九
逍遙游 五三
齊物論 五五  
養生主 五八
人間世 五九  
德充符 六二
大宗師 六四 
應帝王 六七 
駢拇 六九
馬蹄 七〇
胠篋 七〇
在宥 七一
天地 七三
天道 七四
天運 七五
刻意 七六
繕性 七七
秋水 七八 
至樂 七九  
達生 八〇
山木 八一
田子方 八二  
知北游 八三
庚桑楚 八四
徐無鬼(闕) 八六
則陽 八六
外物 八七
寓言(闕) 八八
列禦寇(闕) 八八
天下(闕) 八八
愚鼓辭一卷 九一
前愚鼓樂  夢授鷓鴣天詞十首 九三
後愚鼓樂  譯夢十六闋 九八
楚辭通釋十四卷末一卷 一〇七
序 一〇九
序例 一一一
史記屈原列傳 一一七
楚辭通釋目録 一二五
楚辭通釋卷一  離騷經 一三一
楚辭通釋卷二  九歌 一八五
楚辭通釋卷三  天問 二二七
楚辭通釋卷四  九章 二六五
楚辭通釋卷五  遠游 三四一
楚辭通釋卷六  卜居 三七一
楚辭通釋卷七  漁父 三七九
楚辭通釋卷八  九辯 三八三
楚辭通釋卷九  招魂 四二三
楚辭通釋卷十  大招 四四五
楚辭通釋卷十一  惜誓 四六五
楚辭通釋卷十二  招隱士 四七七

第33册
楚辭通釋卷十三  山中楚辭 一
楚辭通釋卷十四  愛遠山 九
楚辭通釋卷末  九昭 一五
薑齋文集十卷 四七
薑齋文集卷一 四九
薑齋文集卷二 七七
薑齋文集卷三 一二三
薑齋文集卷四 一四五
薑齋文集卷五 一四九
薑齋文集卷六 一五一
薑齋文集卷七 一五三
薑齋文集卷八 一八五
薑齋文集卷九 二〇三
薑齋文集卷十 二一九
薑齋五十自定稿一卷 二五五
薑齋六十自定稿一卷 三五一
自叙 三五三
六十自定稿 三五五
薑齋七十自定稿一卷 四二七

第34册
柳岸吟一卷 一
落花詩一卷 三五
遣興詩一卷 七一
和梅花百詠詩一卷 一一七
洞庭秋一卷 一五五
雁字詩一卷 一六七
仿體一卷 一八五
嶽餘集一卷(附賸稿) 二〇五
夕堂詩賸稿一卷 二一七
薑齋詩賸稿 二一九
鼓棹初集一卷 二二五
鼓棹二集一卷 二九一
瀟湘怨一卷 三四九
詩譯一卷 三七一
夕堂永日緒論二卷 三八三
序 三八五
夕堂永日緒論内編 三八七
夕堂永日緒論外編 四二五
南窗漫記一卷 四七三
南窗漫記引 四七五
南窗漫記 四七七

第35册
憶得一卷 一
叙病枕憶得 一
憶得 三
龍舟會一卷 三七
龍舟會雜劇 三九
楔子 三九
第一折 四一
第二折 四九
第三折 五七
第四折 七一
音釋 七七
船山經義一卷 七九
序 八一
經義目録 八三
經義 八七
薑齋詩編年稿一卷 二四三
薑齋詩分體稿四卷 二九一
薑齋詩分體稿卷一 二九一
薑齋詩分體稿卷二 三二七
薑齋詩分體稿卷三 三四三
薑齋詩分體稿卷四 三七五
薑齋文集補遺二卷 三九三
薑齋文集補遺目録 三九三
薑齋文集補遺卷一 三九五
薑齋文集補遺卷二 四〇七
王船山叢書校勘記二卷 四八七
王船山叢書校勘記卷一 四八七
王船山叢書校勘記卷二 五一七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