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藏 儒家部 论语卷(16开精装 全一百八十二册) 9787501372966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c
  • 子藏 儒家部 论语卷(16开精装 全一百八十二册) 9787501372966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c
  • 子藏 儒家部 论语卷(16开精装 全一百八十二册) 9787501372966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c
  • 子藏 儒家部 论语卷(16开精装 全一百八十二册) 9787501372966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c
  • 子藏 儒家部 论语卷(16开精装 全一百八十二册) 9787501372966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c
  • 子藏 儒家部 论语卷(16开精装 全一百八十二册) 9787501372966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c

子藏 儒家部 论语卷(16开精装 全一百八十二册) 9787501372966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c

118000 8.0折 148000 全新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方勇 主编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72966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其他

定价148000元

上书时间2023-09-28

中国建筑定额书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子藏 儒家部 论语卷(16开精装 全一百八十二册)
作者: 方勇 主编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 9787501372966
出版时间: 2021-08
定价¥148000.00 

内容简介

图片

《子藏》的編纂是華東師範大學“985”工程的重大課題,啟動於2010年,收書範圍包括先秦漢魏六朝50多個諸子,具體由華東師範大學先秦諸子研究中心負責此工程的組織和實施。這次推出的是《子藏》系列叢書中的一部,收録目録所知有關《論語》各種白文本、注釋本、節選本、校勘本、批校本及其相關研究著作等珍稀古籍版本共293種(《四書》類文獻擇優收入),整合成精裝16開本,凡182册。這些文獻的出版發行,不僅充實了《論語》版本系統,也爲學界提供了豐富的原始文獻,必將大大推動《論語》研究進一步發展。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方勇,浙江浦江縣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先秦諸子研究中心主任、博導、《諸子學刊》主編、《子藏》總編纂、“新子學”倡導者,著作有《莊子纂要》《方山子文集》等近30種,其中《莊子學史》(3卷本)曾分别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图片

前  言(节选)

图片

《論語》一書是對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録。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殷商後裔,其先祖爲宋殤公時的大司馬孔父嘉。宋國內亂,華督弑宋殤公,殺孔父嘉。孔父嘉後人避難至魯,子孫遂以字爲氏。孔子父叔梁紇,曾爲鄹邑大夫,以勇力聞於當時。母顔氏,名徵在,是叔梁紇的第二任妻子。叔梁紇娶顔氏時年已六十六歲,不合當時禮制,故《史記》言“紇與顔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生辰,古書説法各不相同,較爲可信的是《世本》所言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冬十月庚子之説,古今曆法不同,周曆十月庚子即夏曆八月二十七日,换算成公曆即公元前五五一年九月二十八日。孔子在青年時曾做過委吏、司職吏等主管倉庫和蓄養牛馬的微職。昭公二十五年(前五一七),魯昭公討伐季氏失敗,逃亡齊國。此時齊國內亂,孔子亦避居齊國。時齊景公在位,曾問政於孔子,孔子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答之。齊景公擬重用孔子,欲以尼谿田封孔子,然爲大夫晏嬰諫止。孔子在齊,終不得重用,遂去齊歸魯。時季氏家臣陽貨執國命,欲招孔子以爲己用,然孔子拒之。直到魯定公九年(前五〇一),陽貨出奔,孔子方見用於魯國,魯定公以孔子爲中都宰。一年之後,又由中都宰遷任司空,又遷任司寇。齊魯夾谷之會,魯定公以孔子攝行相禮之事。定公十四年,孔子以魯司寇攝行相事。然此時孔子已與季氏生有嫌隙,三月之後,即去魯適衛,此爲孔子周遊之始。至魯哀公十一年(前四八四),季康子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此時孔子已六十八歲。然此時孔子求仕之心已淡漠,遂設教洙泗,以整理六經爲業,魯哀公十六年,孔子病卒。

“論語”之名義歷代説解不一。其中,“語”爲對話、問難之義,諸家並無異解。但“論”字之義則説各不同。第一種解釋認爲“論”是有條理地編纂,《漢志·藝文志》云“《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是以“論”爲編纂之義,《隋書·經籍志》也承襲了這種理解,説“仲尼既没,遂輯而論之,爲之‘論語’”。另一種解釋則認爲“論”是討論之義,晉代皇侃《論語義疏》説“此書出自門徒,必先詳論,人人僉允,然後乃記,記畢已論,故曰‘論’也”,是以“論”爲“討論”之義,元代何異孫《十一經問對》也持此種看法,説“所以討論文義,故謂之‘論語’”。然歷代相傳“論語”之“論”讀爲平聲,以“討論”之義安之,恐有不愜。清代段玉裁則又標新説,認爲“論”指説話有條理、有邏輯之義,與“編纂”“討論”諸義無關,《説文解字注》言“凡語言循其理、得其宜謂之‘論’,故孔門師弟子之言謂之‘論語’”,此説不無過度解讀之嫌疑。榷而言之,仍當以《漢志》之説爲正,古之從“侖”得聲之字皆有條理、次序之義,如“人倫”之“倫”,“淪漪”之“淪”,而且《論語》篇章確實是爲人編排而成,如《學而》篇多講論爲學之事,《爲政》篇多講論治國理政之事,《八佾》篇則多講禮制等等。

《論語》一書的編纂者,《漢志》言“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認爲《論語》乃孔子門人弟子所編纂,趙岐《孟子題辭》也説“七十子之儔,會集夫子所言”,《文心雕龍》同樣説“仲尼微言,門人追記,故仰其經目,稱爲‘論語’”,基本接續了《漢志》的説法。另外,《文選注》引《論語崇爵讖》説“子夏等六十四人共撰”,鄭玄篤信讖緯,其所撰《論語序》則進一步將《論語》的編纂者落實爲“仲弓、子游、子夏等撰”,王肅又以爲乃子貢、子游所編。就今所存文獻論,鄭、王二人的説法並没有太多的證據支持,且二者説法也不一致,恐是推斷之言。《論語》中又有“有子”“曾子”“冉子”等稱,且《泰伯》篇載有曾子臨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之語,可以推知,參與編纂者非僅七十子之儔,孔子的再傳弟子也參與其中。柳宗元《論語辨》即云:“或問曰:儒者稱《論語》孔子弟子所記,信乎?曰:未然也。孔子弟子曾參最少,少孔子四十六歲。曾子老而死,是書記曾子之死,則去孔子也遠矣。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無存者矣。吾意曾子弟子之爲之也。何哉?且是書載弟子必以字,獨曾子、有子不然。由是言之,弟子之號之也。然則有子何以稱子,曰孔子之殁也,諸弟子以有子爲似夫子立而師之,其後不能對諸子之問乃叱避而退,則固嘗有師之號矣。”柳宗元此論於後世影響頗大,朱熹、王應麟諸儒都承襲了這種説法。但是柳宗元對於《論語》中有若稱“子”的論述稍顯迂曲,朱熹即認爲這種説法“鄙陋無稽”。相對而言,朱熹所下論斷較柳宗元更爲審慎:“《論語》之書有成於曾子之門人。”按照朱熹的説法,《論語》一書確實有曾子後學編纂的痕跡,但是《論語》一書也並非全然由曾子後學所編成。其後洪邁《容齋三筆》又因《論語》閔子騫也稱“子”,謂此書亦出於閔子騫之後學。又《論語》中冉雍也稱“子”,後人又認爲冉雍後學亦參與《論語》的成書編纂之中。清代翟灝《四書考異》又説“《論語》第十九篇附記群賢之言,子張、子夏、子游爲多,而張居篇首,曾子雖稱‘子’卻居三子後,似門人之各尊其本師者。且子張‘書紳’明見《語》中,則游、夏外應更數子張爲記録人”。榷而言之,《論語》一書並不成於一時、一地、一人之手,而是有一個不斷增益的過程。孔子弟子在最初編訂了一個《論語》的初本,其後各自的後學又加以附益,而成漢代所見之本。翟灝曾給出一個頗爲中肯的結論,認爲不必過分糾結《論語》一書究竟出自何人之手,“衹言‘門人’便是”。

《論語》一書的版本,漢代相傳有《魯論》《齊論》和《古論》三本。《漢志》言《魯論》二十篇,傳《魯論》者有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等。《齊論》二十二篇,比《魯論》多出《問王》《知道》二篇。《問王》一篇,宋代王應麟根據《説文》所引《逸論語》“玉粲之璱兮,其瑮猛也”之文,以爲“問王”當是“問玉”之訛,古字“王”“玉”形近,故致誤。傳《齊論》者有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等人。《古論》出自孔壁,爲魯共王壞孔子宅時所得,凡二十一篇,中有兩《子張》篇。據《論語集解》所言,《古論》無《問王》《知道》二篇,但分《堯曰》篇下章“子張問”以爲一篇,故有兩《子張》篇,且《古論》的篇次與《魯論》《齊論》不同。皇侃《論語義疏》進一步説明了《古論》篇次的不同,“以《鄉黨》爲第二,《雍也》爲第三,篇內倒錯不可具説”,桓譚《新論》又曾説“《古論》文異者四百餘字”。

其後,安昌侯張禹又依據《齊論》校訂《魯論》,史稱“張侯論”,爲世所貴。《經典釋文》説“禹本受《魯論》於夏侯建,又從庸生、王吉受《齊論》,擇善而從”,《隋書·經籍志》説得更爲詳明:“張氏晚講《齊論》,後遂合而考之,删其繁惑,除去《齊論》‘問王’‘知道’二篇,從《魯論》二十篇爲定,號《張侯論》,當世重之。周氏、包氏爲之章句,馬融又爲之訓。”據上文可知,安昌侯張禹第一次實現了《齊論》與《魯論》在文本上的融合,《隋書·經籍志》所謂“删其繁惑”者,“繁”指《論語》中前後重複的篇章,“惑”則指《齊論》中不太符合儒家思想的篇章,張禹之所以删去“問王”“知道”兩篇,大概也是基於此種考慮。張氏融合齊、魯的舉動,得到了當世和後代學者的贊同,包咸、馬融等人爲之章句、訓解,可知其影響力確實超過其他傳《論》諸家。

厥後,鄭玄又據《張侯論》校訂齊、古,《論語集解敘》云:“漢末大司農鄭玄就《魯論》篇章考之齊、古,以爲之注,近故司空陳群、太常王肅、博士周生烈皆爲義説。”《集解》之所謂“魯論”,實即“張侯論”,皇侃《論語義疏》云:“鄭康成考校齊、古二《論》,亦注於《張論》也。”據此可知,鄭玄是以《張侯論》爲底本考校《齊論》《古論》。至此,《魯論》《齊論》《古論》遂合爲一本。據《釋文》言,鄭玄《論語注》“以齊、古讀正《魯論》凡五十事”,而其書録存約有半數,皆云“魯讀爲某,今從古”,並未言有從《齊論》之事,翟灝《四書考異》據此而言:“蓋《齊論》可從者已經張侯採定,鄭氏惟參考《古論》之用力多耳。”

總體而言,《張侯論》和鄭玄校本《論語》仍可歸爲《魯論》系統。鄭玄校本雖參以《古論》,今通行本《論語》似乎並非出自鄭玄校本,而仍是《張侯論》一脉。魏何晏彙集前代諸家注釋而成《論語集解》一書,此書雖采鄭玄注,然據《釋文》考之,其書經文並非依自鄭玄本。由此推知,何晏《集解》的經文其實仍是承自《張侯論》。何晏《集解》爲後世共依之本,晉代皇侃據《集解》而成《論語義疏》,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論語音義》復據以爲底本,宋代邢昺又據《論語集解》而成《論語注疏》,成爲官方定本,其後朱熹《論語集注》經文雖與《論語集解》略有異同,但其祖本仍爲何晏《論語集解》。

方勇

二〇二一年六月

总目录

图片

第一册
論語二卷(周)孔丘  述(明)秦鏷   訂正 明崇禎十三年(1640)錫山秦氏求古齋刊《求古齋訂正九經》本一
論語十卷(周)孔丘  述 清康熙間內府刊《欽定篆文六經四書》本(原書卷末有缺葉)五九
論語十卷(周)孔丘  述 清刊本二五九
論語十卷附録一卷(周)孔丘   述 清光緒十五年(1889)德清傅氏日本東京刊《籑喜廬叢書》本三八七

第二册
論語二卷(周)孔丘  述 民國三年(1914)蘇州振新書社影印本一
論語二卷(周)孔丘  述 民國十五年(1926)涉園影宋刊本二一七
論語注一卷(漢)鄭玄  撰(清)王謨  輯 清嘉慶三年(1798)金谿王氏刊《漢魏遺書鈔》本二五三
論語注十卷(漢)鄭玄  撰(清)袁鈞  輯 清光緒四年(1878)浙江書局刊《鄭氏佚書》本三一七
論語鄭注十卷(漢)鄭玄  撰(清)宋翔 鳳 輯 民國十四年(1925)錢塘汪氏刊《食舊堂叢書》本四五九
孔子弟子目録一卷(漢)鄭玄  撰(清)王謨  輯 清嘉慶三年(1798)金谿王氏刊《漢魏遺書鈔》本五七九
論語孔子弟子目録一卷(漢)鄭玄  撰(清)宋翔鳳  輯 民國十四年(1925)錢塘汪氏刊《食舊堂叢書》本五九七
論語義疏一卷 (南朝梁)皇侃  撰(清)王謨 輯 清嘉慶三年(1798)金谿王氏刊《漢魏遺書鈔》本六〇一

第三册
論語集解義疏十卷(卷一至七)(三國魏)何晏 集解(南朝梁)皇侃 義疏 清乾隆至道光間長塘鮑氏刊《知不足齋叢書》本一

第四册
論語集解義疏十卷(卷八至十)(三國魏)何晏 集解(南朝梁)皇侃 義疏 清乾隆至道光間長塘鮑氏刊《知不足齋叢書》本一
論語集解義疏十卷(三國魏)何晏 集解(南朝梁)皇侃 義疏 清上海漢讀樓石印《校正四書古注群義十一種》本一七三
論語十卷(三國魏)何晏 集解(唐)陸德明 音義 民國二十一年(1932)故宮博物院影印元盱郡覆宋本三六九

第五册
論語注疏解經二十卷(三國魏)何晏 集解(宋)邢昺 疏 明崇禎十年(1637)毛氏汲古閣刊本一

第六册
論語注疏解經二十卷附校勘記一卷(卷一至十五) (三國魏)何晏 注(宋)邢昺 疏 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原書卷一缺葉四至五)一

第七册
論語注疏解經二十卷附校勘記一卷(卷十六至二十校勘記一卷) (三國魏)何晏 注(宋)邢昺 疏 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一
論語音義一卷(唐)陸德明 撰 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通志堂經解》本《經典釋文》一三九
論語音義一卷(唐)陸德明 撰 清嘉慶道光間吳縣黄氏《士禮居黄氏叢書》據汲古閣景宋鈔本景刊一八三
論語筆解二卷(唐)韓愈  李翱 撰(明)范欽 訂 明嘉靖間四明范氏天一閣刊《范氏奇書》本二二五
論語拾遺一卷(宋)蘇轍 撰 清道光間金山錢氏據《借月山房彙鈔》刊版重編增刊《指海》本三一七
論語頌一卷(宋)張九成 撰 明天啓間刊《趙氏三書》本三四五
論語絶句一卷(宋)張九成 撰(清)吳省蘭 輯 清嘉慶間南匯吳氏聽彝堂刊《藝海珠塵》本三九七
論語直音一卷(宋)孫奕 撰 元刊《九經直音》本(原書缺葉二)四二九
論語意原四卷(卷一)(宋)鄭汝諧 撰 清乾隆間福建刊《武英殿聚珍版書》本四四一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