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诸子学文献丛刊(16开精装 全124册)2C01c cwg
  • 明代诸子学文献丛刊(16开精装 全124册)2C01c cwg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明代诸子学文献丛刊(16开精装 全124册)2C01c cwg

96000 8.0折 120000 全新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振萍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56791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纸张其他

定价120000元

上书时间2022-03-01

中国建筑定额书店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明代诸子学文献丛刊(16开精装 全124册) 
作者: 黄振萍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 9787540256791
定价:120000 

出版説明

有明一代,自西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稱帝,到西元1644年崇禎自縊,一共持續了二百七十六年。從世界歷史來看,這一時期正好對應于歐洲的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是一場在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背景下,借助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反對宗教神權統治,提倡個性解放的思想、文化運動。同時期的明朝,一方面,中央集權得到極大强化,程朱理學成爲正統思想,并以八股文開科取士;另一方面,隨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尤其是東南沿海商業、手工業的發達,又使得封建統治對商人及士大夫階層的約束逐步减弱。因此,明代雖然没有出現像歐洲文藝復興那樣的思想解放運動,但在中葉以後,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思想和文化啓蒙思潮。在思想上,不僅出現了批判理學末流『空寂寡默』的元氣實體論(以羅欽順、王廷相爲代表),更有反對程朱理學教條的陽明心學,其後的王艮、王畿、李贄倡『無善無惡』之説,『非聖無法』,對儒家綱常名教形成了極大的衝擊。在具體治學上,出現了『經世致用』或『明道致用』的實學思潮。楊慎認爲,學者不應祖述宋人語録,以宋人之是非爲是非,而要博覽群書,研習百家,廣求有用之學。李贄進一步指出:『不執一説,便可通行,不定死法,便可活世。』(《藏書·孟軻》),而且他本人還對道家、兵家、墨家等諸子學説進行了認真研究,著有《老子解》《莊子解》《孫子參同》《墨子批選》等。傅山還對堅持認爲『子不如經之尊』的儒者進行了嚴厲批判,説他們是『失心之士』,對于『雲雷震鼓』的諸子著述充耳不聞。(《霜紅龕集》卷一、卷三十八)正是在這些思潮的影響下,自漢代儒學一尊之後,沉寂千年之久的諸子學得到了復興。
明代諸子學的復興至少有以下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可以振興學術,拓展知識及其研究的範圍。正如班固所言,觀諸子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漢書·藝文志》)二是可以抵制以天理限制人之發展可能性的官方理學。對此,顧炎武説道:『當萬曆之末,士子好新説,以莊列百家之言竄入經義,甚者合佛老與吾儒爲一,自謂千載絶學。』(《亭林文集·富平李君墓誌銘》)這雖是批評之語,但也正好説明了明中葉以來諸子學的興盛及其對傳統思想的衝擊。
有鑒于明代諸子學在中國學術史、思想史上的重要意義,我們編纂了這套《明代諸子文獻叢刊》。章太炎曾説:『所謂諸子學者,非專限于周秦,後代諸家,亦得列入,而必以周秦爲主。』(《諸子學略説》)在編纂過程中,我們遵循了這一對諸子學的理解,所收文本以明人對先秦諸子學的校注、研究著作爲主,同時包括了對《新語》《新書》《太玄》《中論》《郁離子》等兩漢以來的重要子學著作的研究文獻。當然,由于編者學識有限,難免有不妥之處,還望方家批評指正。

二〇一九年五月編者識
總目録
第一册
百家類纂(一) 明 沈津 輯 明隆慶元年刻本一
第二册
百家類纂(二) 明 沈津 輯 明隆慶元年刻本一
第三册
百家類纂(三) 明 沈津 輯 明隆慶元年刻本一
第四册
百家類纂(四) 明 沈津 輯 明隆慶元年刻本一
第五册
百家類纂(五) 明 沈津 輯 明隆慶元年刻本一
第六册
百家類纂(六) 明 沈津 輯 明隆慶元年刻本一
第七册
百家類纂(七) 明 沈津 輯 明隆慶元年刻本一
第八册
百家類纂(八) 明 沈津 輯 明隆慶元年刻本一
第九册
諸子彙函(一) 卷一—卷二 明 歸有光 輯 明 文震孟 參訂 明天啓五年刊本一
第十册
諸子彙函(二) 卷三—卷六 明 歸有光 輯 明 文震孟 參訂 明天啓五年刊本一
第十一册
諸子彙函(三) 卷七—卷十 明 歸有光 輯 明 文震孟 參訂 明天啓五年刊本一
第十二册
諸子彙函(四) 卷十一—卷十四 明 歸有光 輯 明 文震孟 參訂 明天啓五年刊本一
第十三册
諸子彙函(五) 卷十五—卷十七 明 歸有光 輯 明 文震孟 參訂 明天啓五年刊本一
第十四册
諸子彙函(六) 卷十八—卷二十 明 歸有光 輯 明 文震孟 參訂 明天啓五年刊本一
第十五册
諸子綱目類編(一) 卷一—卷四 明 李元珍 輯 明聚奎樓刻本一
第十六册
諸子綱目類編(二) 卷五—卷八 附昭代子快一卷 明 李元珍 輯 明聚奎樓刻本一

第十七册
彙選子集奇賞 七卷 明 陳仁錫 輯 明崇禎刻本一
第十八册
新編類意集解諸子瓊林前集(一) 卷一—卷十二 元 蘇應龍 編 元末刊本一
第十九册
新編類意集解諸子瓊林前集(二) 卷十三—卷二十四 後集十六卷 元 蘇應龍 編 元末刊本一
第二十册
子史類語(一) 卷一—卷三 明 魯重民 編 明刊本一
第二十一册
子史類語(二) 卷四—卷十一 明 魯重民 編 明刊本一
第二十二册
刻鍾伯敬先生評選諸子嫏嬛(一) 卷一—卷三 明 鍾惺 編 明天啓五年青藜館刊本一
第二十三册
刻鍾伯敬先生評選諸子嫏嬛(二) 卷四—卷六 明 鍾惺 編 明天啓五年青藜館刊本一
第二十四册
新鍥翰林三狀元會選二十九子品彙釋評(一) 卷一—卷四 首一卷 
                        明 焦竑 編 明 翁正春 評 明 朱之蕃 訓点 明萬曆四十四年寶善堂刻本一
第二十五册
新鍥翰林三狀元會選二十九子品彙釋評(二) 卷五—卷八 明 焦竑 編 明 翁正春 評 明 朱之蕃 訓点 
                                                    明萬曆四十四年寶善堂刻本一
第二十六册
新鍥翰林三狀元會選二十九子品彙釋評(三) 卷九—卷十二 明 焦竑 編 明 翁正春 評 明 朱之蕃 訓点 
                                                    明萬曆四十四年寶善堂刻本一
第二十七册
新鍥翰林三狀元會選二十九子品彙釋評(四) 卷十三—卷十六 
                        明 焦竑 編 明 翁正春 評 明 朱之蕃 訓点 明萬曆四十四年寶善堂刻本一
第二十八册
新鍥翰林三狀元會選二十九子品彙釋評(五) 卷十七—卷二十 
                        明 焦竑 編 明 翁正春 評 明 朱之蕃 訓点 明萬曆四十四年寶善堂刻本一
第二十九册
十二子 十二卷 附二卷 明 方疑 編 明末刊本一
第三十册
六子全書(一) 明 顧春 編 明嘉靖十二年吴郡顧氏世德堂刊本一
第三十一册
六子全書(二) 明 顧春 編 明嘉靖十二年吴郡顧氏世德堂刊本一
第三十二册
六子全書(三) 明 顧春 編 明嘉靖十二年吴郡顧氏世德堂刊本一
第三十三册
六子全書(四) 明 顧春 編 明嘉靖十二年吴郡顧氏世德堂刊本一
第三十四册
六子全書(五) 明 顧春 編 明嘉靖十二年吴郡顧氏世德堂刊本一
第三十五册
六子全書(六) 明 顧春 編 明嘉靖十二年吴郡顧氏世德堂刊本一
第三十六册
新刋六子全文註釋摘錦 六卷 明 蘇濬 述選 明萬曆二年刻本一
第三十七册
道宗六書(一) 明 李栻 輯刻 明萬曆二年刻本一
第三十八册
道宗六書(二) 明 李栻 輯刻 明萬曆二年刻本一
第三十九册
道宗六書(三) 明 李栻 輯刻 明萬曆二年刻本一

第四十册
中立四子集(一) 明 朱東光 輯 明 張登雲 參補 明萬曆刻本一
第四十一册
中立四子集(二) 明 朱東光 輯 明 張登雲 參補 明萬曆刻本一
第四十二册
中立四子集(三) 明 朱東光 輯 明 張登雲 參補 明萬曆刻本一
第四十三册
中立四子集(四) 明 朱東光 輯 明 張登雲 參補 明萬曆刻本一
第四十四册
三子音義 二十卷 明 閔齊伋 評校 明閔齊伋朱墨套印本一
第四十五册
管晏春秋百家評林 四卷 明 陶望齡 校閲 明 翁正春 參訂 明 朱之蕃 遴輯 明萬曆朱之蕃刻本一
第四十六册
管韓合纂 四卷 明 張榜 編 明 朱士泰 校訂 明昌平坂学問所刊本一
第四十七册
道德經 二卷 考异一卷 宋 蘇轍 注 明 凌以棟 批點 明凌氏自刊朱墨套印本一
太上老子道德經 六卷 明 何道全 注 明刻本三五三 
第四十八册
老子解 二篇 明 徐學謨 申用嘉 撰 明萬曆十八年刊本一
老子通 二卷 明 沈一貫 著 明萬曆二十七年刊本三三七 
第四十九册
老子翼 三卷 明 焦竑 選 明 王元貞 校訂 明萬曆十六年刊本一
第五十册
老子元翼 四卷 明 焦竑 輯 清 郭乾泗 重校 清乾隆五年三多齋刻本一

第五十一册
莊子 十卷 明 許宗魯 撰 明嘉靖六年刻本一
第五十二册
莊子通(一) 卷一—卷五 读莊概辨一卷 明 沈一貫 撰 明萬曆刊本一
第五十三册
莊子通(二) 卷六—卷十 明 沈一貫 撰 明萬曆刊本一
第五十四册
莊子通義(一) 卷一—卷五 明 朱得之 撰 明 丁坊 重梓 明嘉靖刻本一
第五十五册
莊子通義(二) 卷六—卷十 明 朱得之 撰 明 丁坊 重梓 明嘉靖刻本一
第五十六册
莊子翼(一) 卷一—卷四 明 焦竑 編 明 王元貞 校 明萬曆戊刻本一
第五十七册
莊子翼(二) 卷五—卷八 明 焦竑 編 明 王元貞 校 明萬曆戊刻本一
第五十八册
南華經(一) 卷一—卷九 晋 郭象 注 宋 林希逸 口義 劉辰翁 點校 明 王世貞 陳仁錫等 批 
         明萬曆凌氏刊五色套印本一
第五十九册
南華經(二) 卷十—卷十六 晋 郭象 注 宋 林希逸 口義 劉辰翁 點校 明 王世貞 陳仁錫等 批 
          明萬曆凌氏刊五色套印本一
第六十册
南華發覆(一) 卷一—卷五 明 釋性 撰 明 方應祥 校 明刊本一
第六十一册
南華發覆(二) 卷六—卷八 明 釋性 撰 明 方應祥 校 明刊本一

第六十二册
南華經内篇集註 七卷 首一卷 明 潘基慶 輯 明刻本一
第六十三册
南華真經副墨(一) 卷一—卷四 讀南華真經雜説一卷 明 陸西星 撰 明萬曆刻本一
第六十四册
南華真經副墨(二) 卷五—卷八 明 陸西星 撰 明萬曆刻本一
第六十五册
南華真經評註 十卷 晋 郭象 輯 明 歸有光 批 明 文震孟 訂 明天啓四年刊本一
第六十六册
南華真經合註吹影(一) 卷一—卷十五 清 胡文蔚 補訂 清刻本一
第六十七册
南華真經合註吹影(二) 卷十六—卷三十一 清 胡文蔚 補訂 清刻本一

第六十八册
南華真經合註吹影(三) 卷三十二—卷三十三 清 胡文蔚 補訂 清刻本一
南華真經旁注(一) 卷一—卷二 晋 向秀 注 明 方虛名 輯 明末刻本八五
第六十九册
南華真經旁注(二) 卷三—卷五 晋 向秀 注 明 方虛名 輯 明末刻本一
第七十册
鍥南華真經三註大全(一) 卷一—卷六 明 陳懿典 輯 余紹崖 梓 
                            明萬曆二十一年閩書林余氏自新齋刊本一
第七十一册
鍥南華真經三註大全(二) 卷七—卷十四 明 陳懿典 輯 余紹崖 梓 
                            明萬曆二十一年閩書林余氏自新齋刊本一
第七十二册
鍥南華真經三註大全(三) 卷十五—卷二十一 明 陳懿典 輯 余紹崖 梓 
                            明萬曆二十一年閩書林余氏自新齋刊本一
第七十三册
關尹子 二卷 宋 陳顕微 注 明 朱蔚然 校訂 明刊本一
關尹子文始真經 不分卷 周 尹喜 撰 明萬曆二十三年董氏秋聲閣刻本二二九 
荀子(一) 卷一—卷六 唐 楊倞 注 明末刻本三一三
第七十四册
荀子(二) 卷七—卷二十 唐 楊倞 注 明末刻本一
第七十五册
亢倉子 不分卷 周 庚桑楚 撰 明 楊慎 評注 明 張懋寀 校梓 明刊本一
文子 十二卷 唐 朱弁 注 明 孫礦 評 明刊本五五 
第七十六册
鄧子 不分卷 周 鄧析 選 明 楊慎 注 明天啓五年張氏横秋閣昌平坂学問所刊本一
鬼谷子 三卷 周 鬼谷子 選 漢 劉向 注 明 李言恭 校訂 明刊本二五 
鶡冠子 三卷 宋 陸佃 解 明 王宇 評 汪明際 朱養純 參評 朱養和 訂 明天啓五年朱氏花齋刻本一六一 

第七十七册
孫子參同 五卷 明 李贄 编著 翻刻明萬曆四十八年閔于忱松筠館刻朱墨套印本一
第七十八册
孫子合符全集 二卷 明 鄭元極 著 明昌平坂学問所刊本一
新刊校正京本孫武子兵法本義 二卷 明 鄭霊 著 明嘉靖金陵李氏昌平坂学問所刊本一八七 
趙註孫子(一) 卷一 明 趙本学 長山貫 著 文久三年昌平坂学問所刊本二九七
第七十九册
趙註孫子(二) 卷二—卷五 明 趙本学 長山貫 著 文久三年昌平坂学問所刊本一
第八十册
孫武子 十三篇 講意二卷 明 楊魁 著 明嘉靖昌平坂学問所刊本一
呉子 二卷 周 呉起 選 明 劉寅 注 明天啓六年昌平坂学問所刊本一七九 
第八十一册
武經開宗(一) 卷一—卷六 明 黄献臣 著 明刊本一
第八十二册
武經開宗(二) 卷七—卷十 明 黄献臣 著 明刊本一
第八十三册
武經直解(一) 卷一—卷四 明 劉寅 選 明 張居正 補訂 明 翁鴻業 校訂 明刊本一
第八十四册
武經直解(二) 卷五—卷八 明 劉寅 選 明 張居正 補訂 明 翁鴻業 校訂 明刊本一
第八十五册
武經直解(三) 卷九—卷十二 明 劉寅 選 明 張居正 補訂 明 翁鴻業 校訂 明刊本一
第八十六册
商子 五卷 秦 商鞅 選 明 程榮 校 明和三年昌平坂学問所刊本一
管子(一) 卷一—卷十 唐 房玄齢 注 明萬暦昌平坂学問所刊本一〇五
第八十七册
管子(二) 卷十一—卷二十四 唐 房玄齢 注 明萬暦昌平坂学問所刊本一
第八十八册
管子(一) 卷一—卷十一 周 管仲 撰 明 凌汝亨 輯評 明萬曆四十八年凌氏朱墨套印本一
第八十九册
管子(二) 卷十二—卷二十四 周 管仲 撰 明 凌汝亨 輯評 明萬曆四十八年凌氏朱墨套印本一
第九十册
管子(一) 卷一—卷十 唐 房玄齢 注 明 劉績 補訂 明 朱長春 通演 寶暦五年昌平坂学問所刊本一
第九十一册
管子(二) 卷十一—卷二十四 唐 房玄齢 注 明 劉績 補訂 明 朱長春 通演 寶暦五年昌平坂学問所刊本一
第九十二册
管子 二十四卷 周 管仲 撰 明嘉靖昌平坂学問所刊本一
第九十三册
管子榷(一) 卷一—卷六 明 朱長春 著 明萬暦昌平坂学問所刊本一
第九十四册
管子榷(二) 卷七—卷十二 明 朱長春 著 明萬暦昌平坂学問所刊本一
第九十五册
管子榷(三) 卷十三—卷二十四 明 朱長春 著 明萬暦昌平坂学問所刊本一
第九十六册
晏子春秋 二卷 周 晏嬰 選 明 周子義 編 明萬暦五年昌平坂学問所刊本一
晏子春秋 六卷 周 晏嬰 撰 明 凌稚隆 評校 明吴興凌澄初朱墨套印本一八一 
第九十七册
呂氏春秋(一) 卷一—卷十三 秦 呂不韋 選 漢 高誘 注 明 黄甫竜 沈兆廷 校訂 明刊本一
第九十八册
呂氏春秋(二) 卷十四—卷二十六 秦 呂不韋 選 漢 高誘 注 明 黄甫竜 沈兆廷 校訂 明刊本一
第九十九册
韓非子(一) 卷一—卷十 周 韓非 著 明昌平坂学問所刊本一
第一〇〇册
韓非子(二) 卷十一—卷二十 周 韓非 著 明昌平坂学問所刊本一
第一〇一册
韓子(一) 卷一—卷十一 周 韓非 著 明 趙如源 校 明天啓五年刻本一
第一〇二册
韓子(二) 卷十二—卷二十六 周 韓非 著 明 趙如源 校 明天啓五年刻本一
第一〇三册
韓非子評林(一) 卷一—卷十 周 韓非 著 明刻本一
第一〇四册
韓非子評林(二) 卷十一—卷二十 周 韓非 著 明刻本一
第一〇五册
韓子迂評 二十卷 元 无名氏 撰 明末刻本一
第一〇六册
淮南鴻烈解 二十八卷 漢 許慎 輯 明 茅一桂 校訂 明萬暦九年葉近山刊本一
第一〇七册
淮南鴻烈解(一) 卷一—卷十一 漢 劉安 撰 明 茅坤 明 茅一桂 輯評 明刊朱墨套印本一
第一〇八册
淮南鴻烈解(二) 卷十二—卷二十一 漢 劉安 撰 明 茅坤 明 茅一桂 輯評 明刊朱墨套印本一
第一〇九册
淮南鴻烈解(一) 卷一—卷十一 漢 劉安 撰 漢 高誘 注 明 張烒如 集評 明崇禎姚江張氏刻本一
第一一〇册
淮南鴻烈解(二) 卷十二—卷二十一 漢 劉安 撰 漢 高誘 注 明 張烒如 集評 明崇禎姚江張氏刻本一
第一一一册
淮南鴻烈解輯略 不分卷 明 張榜 輯 明刻本一
揚子太玄經(一) 卷一—卷二 漢 揚雄 選 明 王道焜 明 朱欽明 校訂 明天啓六年刊本二七七
第一一二册
揚子太玄經(二) 卷三—卷十 漢 揚雄 選 明 王道焜 明 朱欽明 校訂 明天啓六年刊本一
第一一三册
集註太玄經 六卷 漢 揚雄 選 宋 司馬光 注 明正徳刊本一
第一一四册
申鑒 五卷 漢 荀悦 選 明 黄省曾 注 程榮 校訂 天明六年昌平坂学問所刊本一
風俗通義 十卷 漢 應劭 撰 明天啓六年郎壁金堂策檻刊本一二七 
第一一五册
鹽鉄論(一) 卷一—卷六 漢 桓寬 撰 明 張之象 注 明嘉靖刻本一
第一一六册
鹽鉄論(二) 卷七—卷十二 漢 桓寬 撰 明 張之象 注 明嘉靖刻本一
第一一七册
新語 二卷 漢 陸賈 選 明 程榮 校 明昌平坂学問所刊本一
新書 十卷 漢 賈誼 撰 明刻本七七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