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源溯流:青铜编钟谱写的历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探源溯流:青铜编钟谱写的历史

正版现货,可开发票

13 3.4折 38 九品

仅1件

内蒙古包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关晓武 著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3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2-17

彦书婷屋

五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关晓武 著
  •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03
  • 版次 1
  • ISBN 9787534778469
  • 定价 3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68页
  • 字数 333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科技史学术论丛
【内容简介】

“科技史学术论丛”以科学史、技术史、医学史与农学史等著作为主,兼收科技考古、科技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等相邻学科的论著。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大象出版社邀请部分专家,联合组成丛书的编委会,以推荐和评议丛书的论著。

《探源溯流——青铜编钟谱写的历史》在以往研究编钟历史的基础上,探讨了编钟的源流和发展,及其文化内涵,系统梳理了自远古以来编钟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从技术、音律及礼仪乐制等角度,对一系列专门性问题做了剖析;并对编钟演变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意蕴做了阐释。

【作者简介】

关晓武, 1970年10月出生,安徽肥东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9年9月—1993年7月,安徽工学院汽车工程系汽车设计与制造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6年9月—2002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博连读,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2年10月—2006年11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技管理系,2003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9月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

2006年11月—2009年3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技管理学院,2008年6月起任学院副院长。

2009年3月—2010年6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副院长。

2010年7月,调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事技术史、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

【目录】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几点说明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资料
三、研究主题
四、历史分期
五、研究方法
六、成文经过
七、图表说明
第二节20世纪以来的编钟研究
一、第一阶段(清代以后至20世纪50年代以前)
二、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
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

第二章青铜编钟的起源
第一节礼和乐的萌发
第二节陶铃和铜铃
一、陶铃
二、铜铃
第三节中原铙和南方铙
一、中原铙
二、南方铙
三、中原铙和南方铙的比较
第四节陶铃、铜铃和铙之间的递嬗关系
小结

第三章青铜编钟的发展和鼎盛
第一节镈和甬钟的出现
一、镈的出现
二、镈的变化
三、甬钟的出现
第二节制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兴盛
一、早期的甬钟编列
二、甬钟制作技术的发展
三、钮钟的出现
四、使用制度和制作的规范化
第三节錞于、羊角钟和茧形钟等钟类乐器
一、錞于
二、羊角钟
三、茧形钟
四、扁钟、钲、铎和句鑼
第四节制作应用兴盛的原因
一、冶铸技术的提高
二、乐律理论的形成
三、社会形势的变化
小结

第四章钟乐的滞延与衰落
第一节秦代钟乐
第二节汉代钟乐
一、汉钟乐沿革
二、现存汉代编钟
三、对汉钟制作与应用的归纳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钟乐
第四节隋、唐、五代钟乐
一、隋代钟乐
二、唐代钟乐
三、五代钟乐
第五节宋金辽和元明清钟乐
一、宋金辽钟乐
二、元代钟乐
三、明代钟乐
四、清代钟乐
第六节祭孔钟乐
一、祭孔的历史沿革
二、孔庙、县学的钟乐应用
小结

第五章现代研究,制作与应用
第一节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
一、研究试制阶段
二、全面复制阶段
三、复制研究的成果和影响
四、对曾侯乙编钟效应的思考
第二节中华和钟研制工程项目
一、总体设计方案的制定
二、编钟和钟架的设计
三、编磬、建鼓、钟磬悬挂件和敲击件的设计
四、研究设计项目的确定与调整
五、钟架艺术制作和磬架、木基座、演奏台的设计制作
六、研制工程项目的成果和意义
小结

第六章结语:青铜编钟谱写的历史
第一节历史脉络线条
一、起源
二、发展和鼎盛
三、滞延与衰落
四、现代研究、制作与应用
第二节制造工艺拼图
一、原料来源、铸制场所和制作者
二、铸型工艺、声学性能与配伍应用
三、制作与应用的组织管理
第三节礼乐文化的形和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