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考古发掘调查报告及论著文献辑存》35册ZH实拍
¥
32160
7.5折
¥
42880
全新
仅1件
作者本书编委会
出版社蝠池书院
出版时间2022-02
装帧其他
定价42880元
上书时间2025-03-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书 名:《中国近现代考古发掘调查报告及论著文献辑存》35册
I S B N: 9789887964735
编 著: 本书编委会
出版社: 蝠池书院
装帧开本: 精装 1/16
出版日期: 2022年2月
定 价: 42880.00
今年(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科建立100周年,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筚路蓝缕、不懈努力”,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从巩义双槐树、偃师二里头到安阳殷墟、广汉三星堆……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不断在延伸,历史信度不断在增强,文明细节不断在丰富,深化着我们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证明从古至今华夏文明的发展一脉相承从不曾间断过。我们特组织专家学者成立编委会,对1949年之前这一段特殊时期中国考古发展历程的史料文献档案进行了挖掘和整理,编辑出版《中国近现代考古发掘报告及论著文献辑存》。
考古,即考究古物。考古学是考究古代的学科,旨在根据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属于人文科学,在中国是历史学的分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萌发考古思想、最早出版古物研究专著的国家。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朦胧地懂得收藏古物的价值,甚至在当时的洛阳建起了一个类似今日博物馆的“守藏室”。东汉时已有“古学”这个名词,泛指研究古代的学问。北宋时诞生了一门研究青铜器和石刻的学问——金石学,这时“考”“古”二字也开始被连用,即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宋代金石学研究颇为发达,开始出现古代金石研究著作。公元1092年北宋元祐七年吕大临编纂的考证古代铜器和玉器的《考古图》就首先使用了“考古”这一名词,既绘有器形图,还记录了每器的名闻、尺寸和出土地点。此后,又有刘敞的《先秦古器图碑》和《先秦古器记》、宋徽宗敕撰的《宣和博古图》、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欧阳修的《集古图》、赵明诚的《金石录》等等。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考古学起步之时从业者极少。在梁思永回国以前,甚至没有真正具有田野考古发掘经验的科班毕业生。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金石学,金石学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史,而考古学诞生的时间并不长,是外来学问,传到中国只有百年的历程。早年的“金石学”常说到的考古,是指考证经史,至多涉及艺术鉴赏。现代考古学是研究如何寻找和获取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如何依据这些遗存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它以田野发掘获得地下出土的新材料为特点。“田野考古学”的名称,是20世纪初正式提出来的。当时的田野考古学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遗迹遗物,依靠地图进行调查。 1926年由李济主持,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进行的发掘,是中国学者第一次主持的田野考古。1931年,梁思永在安阳高楼庄发现的“后岗三叠层”,标志着中国考古地层学的诞生。1944年,苏秉琦根据陕西宝鸡斗鸡台沟东区发掘的材料,完成了《瓦鬲的研究》,是对考古类型学重要的实践。至此中国考古学的基本学科原理搭建完成。
在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之前的中国主动性考古工作都是基于寻找“中国文化的原始”这一问题而展开的资料积累性探索,如西阴村、城子崖,以及殷墟和斗鸡台的调查发掘。甚至在1949年之前,除了夏商周以外各时期遗存的田野考古工作都不系统,对新发现的文化多样性关注严重不足。以当年傅斯年、李济的既定目标衡量,中国考古初创阶段成就有二:其一,是确认了仰韶、龙山、小屯的早晚关系,形成仰韶、龙山文化东西二元对立的学说,并由此衍发出夏、商、周三代文化并非一脉相承的新认识;其二,明确了殷墟作为中国考古学物质文化辨识基点的地位。在以李济、傅斯年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认为当时及之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考古的首要研究任务有三:“一、如何把这些材料本身联起来;二、如何把它们与传统的中国史实联起来;三、如何把它们与整个的人类史联起来。”殷墟、斗鸡台的发掘不仅在实践中基本确立了中国田野考古工作的发掘与整理方法、流程,奠定了中国考古学地层学与类型学的基础,还培养了人才队伍,组建了中国考古学的人员班底,对1949年以后考古学发展影响深远。
人类已有200万年的历史,而文献历史学仅研究了人类全部历史的0.2%,没有考古学我们就无从了解人类在没有书写文字的年代,所发生的演化与变迁。当时的人类并未使用文字,因此并未留下关于他们自身的文字记录以供我们研究。人类历史的99.8%需要考古学去解决,考古就是对“哑巴文物”的语言翻译。考古学提供的信息不仅远比典籍文字史料更加丰富多彩而且还能管窥当时的生态环境、生活方式、技术制造、社会等级,以至人的思想观念等。
“中国人”究竟从何而来?周口店遗址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活动的罕见历史证据,也阐明了生于斯长于斯在这一块华夏大地上人类进化的历程。
黄帝时代的都邑在哪儿?郑州双槐树遗址的发现,使距今约5300年的“河洛古国”掀起盖头,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夏朝是传说还是真实存在?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勾勒出“华夏第一王都”的辉煌气象,华夏国家在此完成由多元向一体的转型,“最早的中国”由此启程。
汉字的童年是何模样?安阳殷墟的大量刻辞甲骨,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提前到了3300多年前,商王朝迎来揭秘时刻。
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考古学是历史学的“望远镜”;在有了文字记载的时代,考古学是历史学的“显微镜”。考古学在中国的诞生,恰恰是伴随着五四运动唤醒的从疑古到释古的过程,考古实证了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
在《中国近现代考古发掘报告及论著文献辑存》定稿完成之时,恰逢仰韶文化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并希望中国考古可以“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民国时期虽然长时间处于战乱时期,国事艰难,不过在历史文物遗产保护方面,还是给学术界的考古发掘以及文物保护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给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在学术研究和学术定位上,很多学者将田野考古和古史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考古学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论证依据,对于中国近代史学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本书精选部分民国时期出版的考古学及相关学科文献,包含部分政府出版物,从不同视角展示了民国时期我国考古事业发展前期的概貌,希翼对当今的考古学发展有所助益。
本书为影印出版,以便于广大考古工作者及专家学者更好的利用原文文献进行研究。
— 没有更多了 —
好书,心仪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