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

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精) 3B21b 版次更新不同步 以实际收到书为准

387 9.0折 430 全新

库存3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青海省文物管理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1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3-02-21

墨香书苑书城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青海省文物管理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
  •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01
  • 版次 1
  • ISBN 9787501032686
  • 定价 430.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624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青海,地处黄河上游,在中国历史漫长发展的过程中,这里一直是多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传播的舞台与通道。考古发现表明,史前时期这里就有着丰富的古文化遗存。在这里有距今三万年青藏高原最早的原始人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绚丽多姿的彩陶文化,造就了中国彩陶的艺术巅峰;曾经十分发达的锄耕农业,孕育并产生了黄河上游的早期文明,曾将黄河的远古文明推向了引人注目的高度。秦汉以前,这里被称为“羌戎之地”,汉宣帝时,在青海东部设县,青海被纳入西汉王朝郡县体制之内。明代,设西宁卫,清代改为西宁府。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青海省明长城资源分布区域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第一节地理环境
第二节历史沿革

第二章文物调查、数据测绘、报告编写概述
第一节田野调查与资料整理工作
一田野调查工作
(一)人员组建
(二)工作过程
(三)调查范围
(四)技术路线与方案
二调查资料工作
(一)资料整理工作
(二)资料验收工作
第二节长城数据测绘工作
一技术组织
二项目实施
三质量控制
(一)过程及成果质量控制情况
(二)验收组织及结论情况
四项目成果
第三节调查报告编写工作
一编写过程
二报告内容与体例

第三章长城本体与其他墙体及壕堑遗存调查成果
第一节长城本体(主线)
一分布与走向
二结构特点
三各县长城本体分述
(一)乐都县
(二)互助县
(三)大通县
(四)湟中、湟源县
第二节其他墙体及壕堑
一分布概述
二各县分述
(一)乐都县
(二)互助县
(三)大通县
(四)湟中县
(五)民和县
(六)化隆县
(七)贵德县
(八)门源县
第三节保存现状及损毁原因
一长城本体
(一)墙体
(二)壕堑
(三)相关遗存
二其他墙体与壕堑

第四章单体建筑调查成果
第一节敌台
一分布概况
二分县叙述
(一)互助县
(二)大通县
(三)门源县
三建筑方式
四文物标本
第二节烽火台
一分布概况
二分县叙述
(一)民和县
(二)乐都县
(三)平安县
(四)互助县
(五)大通县
(六)湟中县
(七)化隆县
(八)贵德县
(九)西宁市区
三建筑方式
第三节保存状况及损毁原因
一敌台
二烽火台

第五章关堡调查成果
第一节关
一分布概述
二分县叙述
(一)大通县
(二)湟中县
(三)湟源县
(四)门源县
三建筑形制
第二节城、堡
一分布概述
二分县叙述
(一)乐都县
(二)互助县
(三)大通县
(四)湟中县
(五)民和县
(六)平安县
(七)西宁市区
(八)贵德县
三建筑特点
第三节保存现状及损毁原因
一关
二城、堡

第六章结语
一青海省明长城主线的修建背景
二青海省明长城的修建时间
三青海省明长城主线调查成果与文献印证的相关问题
四烽火台的分布、功能分析与年代推测
(一)分布及特点
(二)功能分析
(三)年代推测
五关堡的功能推测
(一)卫、所城
(二)驿城
(三)军堡
(四)土司的衙门或居所
(五)牧马苑
(六)民堡
六关于□门与峡榨
(一)□门
(二)峡榨
(三)□门与峡榨的防御功能
七长城损毁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一)青海省明长城资源损毁原因
(二)保护对策的建议
附录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大事记
后记
地图·彩图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