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周刊(民国文献资料丛刊 16开精装 全八十册 原箱装) 9787501371440 b
  • 清华周刊(民国文献资料丛刊 16开精装 全八十册 原箱装) 9787501371440 b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清华周刊(民国文献资料丛刊 16开精装 全八十册 原箱装) 9787501371440 b

46000 7.7折 60000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清华大学图书馆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71440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60000元

上书时间2024-06-28

中国建筑软件书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清华周刊(民国文献资料丛刊 16开精装 全八十册 原箱装)
作者: 清华大学图书馆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 9787501371440
出版时间: 2021-03
定价¥60000.00 
《清华周刊》创刊于1914年3月24日,是一份由清华学生主办的刊物,原名《清华周报》,1914年9月22日改名为《清华周刊》(以下简称《周刊》)。改办大学后,《周刊》成为清华大学学生自治会的刊物,由学生会干事会的出版科委员负责组织编辑出版。1947年9月25日被列入禁刊,停止发行。内容有言论、译丛、文苑及校闻等。该刊承载了清华23年的历史(其中1937年1月—1947年1月停刊),是清华大学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学生刊物之一,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社会思潮史、学生运动史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所裨益,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前 言

《清华周刊》创刊于一九一四年三月二十四日,是一份由清华学生主办的刊物,原名《清华周报》,一九一四年九月二十二日改名为《清华周刊》(以下简称《周刊》)。清华改办大学后,《周刊》成为清华大学学生自治会的刊物,由学生会干事会的出版科委员负责编辑出版。一九四七年九月二十五日《周刊》被列入禁刊,停止发行。该刊承载了清华二十三年的历史(一九三七年一月至一九四七年一月因停刊不计算在内),是清华大学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学生刊物之一。
一、历史沿革
本刊创始之初,样式为四页小报,由清华学生编辑,发行范围仅限于校内师生。一九一四年九月,考虑到该报的宗旨(交换智识、磨砺学术)与传播范围(清华本校)并非报律所规定之范围,为区别于社会上的报纸,《周报》改名为《周刊》,但仍沿用报纸形式,篇幅由四页扩充为八页,栏目改为八类:言论(议论主张)、校闻一(校中大事)、纪录(名人言行)、校闻二(各班及各会事)、译丛(泰西新思潮、欧美新学说)、铎声(评论)、文苑(诗词歌赋小说)、杂纂(小品文章)。稿件大多为在校师生作品。一九一五年九月,《周刊》由报纸改为单行册,增设“英文新闻”与“特别通信”(后改为“留美通信”)栏目。
一九一四至一九一八年间,《周刊》总编辑分别为薛桂轮、陈达、汤用彤、李权时、桂中枢,总经理分别为陈鹤琴、陈俊、林志煜、谢宝添、白敦庸(《二十年来周刊变迁表》,《清华周刊》第四一卷第六期,一九三四年四月二十八日,第三四—三五页。)。在此期间,编辑与经理皆由学校指派,稿件由《周刊》顾问检查,学生感到缺乏言论自由。梅汝璈评价,由于制度的原因,《周刊》虽然是学生的出版物,但“缺乏批评校务之精神”(梅汝璈:《十年来之清华周刊》,《清华周刊·十周年纪念增刊》,一九二四年三月一日,第二页。),尚不足以称为学生的言论机关。
一九一九年四月,《周刊》总编辑廖永忠病故,罗隆基代理总编辑。同年五月,《周刊》改为可售卖的出版品(《本刊启事》,《清华周刊》第一六九期,一九一九年五月八日,第一页。)。
一九二〇年四月,《周刊》由编辑制改为“集稿制”。《周刊》是当时校内出版物中率先进行集稿制尝试的刊物,“编辑的名目取消,改用集稿员,集稿员和经理皆由学生会产出”(景:《清华周刊之新生命》,《清华周刊》第二六八期,一九二三年二月九日,第一页。)。随着言论自由的进一步扩大,学生对校务进行讨论与批评,与校方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一九二一年十月《周刊》第二二四期出版后,金邦正校长下令《周刊》停刊。学生方面与校方多次交涉,最后学校提出三个办法(《校闻:学生方面》,《清华周刊》第二二五期,一九二一年十一月十一日,第三一页。):(一)《周刊》由学生办理,但教职员须派集稿员三人,职权与学生集稿员平等;(二)学校每年给《周刊》与增刊拨经费;(三)学校对稿件不加审查,但学校希望学生注重言论而不注重文艺与学术两项。学生会评议部认为条件可以接受,遂与学校合办《周刊》。
根据一九二二年十二月的学生会议案,集稿部重新改为编辑部(景:《清华周刊之新生命》,《清华周刊》第二六八期,一九二三年二月九日,第一页。),总经理与总编辑由学生会评议部选举产生。一九二六年六月十八日,校评议会议决由周刊社创办校刊,专门刊登学校及各机关新闻,《周刊》改为领受津贴的学生刊物。《周刊》的言论、新闻栏目转至《校刊》,开始专门选载学术论著与文艺作品。一九二六年十月七日,训育委员会主席梅贻琦在校评议会报告,该年《周刊》所编辑之数期《清华校刊》,言论多偏激失当,不符合原定的专载新闻、不登言论之办法。讨论决定,《校刊》应由学校编辑主持,不应属于学生,《周刊》可完全由学生编撰(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一百年》,清华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一年出版,第四八页。)。于是,言论、新闻等稿件重新并入《周刊》内。一九三一年二月二十八日,《周刊》开始发放稿费(每千字五毛至一元)(编者:《卷头小语》,《清华周刊》第三五卷第一期,一九三一年二月二十八日,第一页。)。一九三七年一月十二日,校长办公处通告,《周刊》内容“愈多乖谬”,“自即日起停止出版”(19370111:《通告:清华周刊内容乖谬,着即停刊》,清华大学档案馆,1-2:1-219-034。)。
一九四七年二月九日,《周刊》复刊,仍为学生自治会刊物。学校组织专门委员会管理周刊社事务,由潘光旦、朱自清、雷海宗、赵凤喈、褚士荃组成。《代复刊词》指出,我们“共同为促成新的中国、新的清华的分娩而催生”。复刊的样式改为了报纸,每期四至六版。一九四七年九月二十五日,《周刊》因积极鼓动“反饥饿反内战”斗争而被国民党反动当局列入禁刊,为自己的历史画上了一个光荣的句号。
二、社会影响
《周刊》虽然是一份由学生会主办的刊物,却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
起初,《周刊》作为记录与评论校园生活的小报,以荟集全校之新闻,编列新鲜之历史,联络师生感情,密切上下关系为发行目标,其影响主要在校内。一九一四年春,《周刊》之名逐渐传播于校外。随着形式的改良,印刷的精美,材料的丰富,《周刊》销路日广,声誉日增,逐渐成为清华学生的喉舌,以及清华生命的一部分。吴景超写道:对于清华而言,《周刊》“好像是一国的报纸”,“清华若是没有《周刊》,其不便有似于一国没有报纸”(吴景超:《我对于清华出版物的意见》,《清华周刊》第一九三期,一九二〇年十月八日,第四页。),可见其重要性。
一九一九年五月,五四运动爆发,五月八日,《周刊》第一六九期发行紧急号外,封面刊印特号大字“勿忘日本二十一条件”,并刊载“二十一条”全文并加标题“国耻纪念,深痛巨创,奇耻大辱”,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清华“国耻纪念会”重要的舆论工具。
自一九二三年春季学期起,《周刊》的读者主要分为两类:(一)清华学校办事人员,(二)清华学校学生(在校同学、留美同学、归国同学)。浦薛凤担任总编辑时,认为《周刊》应当“振励校风,应当贯输新思潮新学术,讨论新思潮新学术,创造新思潮新学术,应当研究社会问题,研究怎样改良社会各种问题”(《清华周刊》,《清华周刊》第一八五期,一九二〇年四月二十四日,第四页。)。在清华筹办大学的过程中,《周刊》的学术性得到了加强。在内容方面,《周刊》注重言论、新闻、国情报告(景:《清华周刊之新生命》,《清华周刊》第二六八期,一九二三年二月九日,第三页。)。一九二三年四月,《周刊》篇幅增加,留美及在校同学均每人至少订一份,销量骤增至每期一千二百份(琇:《半年来的周刊经理部》,《清华周刊》第二八五期,一九二三年六月八日,第四九页。)。其他与清华有关系的人也基本上都订阅了《周刊》。此外,校外的人员也有订购。
《周刊》的内部影响,在于它对清华学生起到了很好的锻炼作用。当时的清华教授,凡毕业于清华的,几乎此前都担任过《周刊》的各种职务。“本校教授中曾充任过本刊总编辑的有陈达、浦薛凤、闻一多、潘光旦、吴景超、蔡方荫、贺麟、水天同诸位先生,王士倬、毕国箴两位先生曾任过本刊经理,其他本校各教授之为清华校友者,差不多都当过各栏编辑。现在《时事类编》总编辑梅汝璈先生、《中国评论周报》的总编辑桂中枢先生,以前都曾主编过本刊。”(王瑶:《为清华周刊的光荣历史敬告师长同学》,《清华周刊》第四五卷第一二期,一九三七年一月二十五日,附录第二页。)他们经受过《周刊》的锻炼与洗礼,进而对中国的文化与教育有所贡献。
同时,《周刊》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从内容方面看,《周刊》不仅在全国学生刊物中“堪称独步”,社会上这样大规模的周刊也不多见,除《国闻周报》外,几乎难以找出第二种和《周刊》有同样分量的周刊。它不仅是清华全体师生的刊物,校外的订户与零售亦有相当的规模。其学术影响力与社会影响力亦随之增大。艾思奇所著的《哲学讲话》当时销行近万,因为《周刊》的批评而修正后改为《大众哲学》。胡适与梁启超所开具的国学书目,因在《周刊》发表而为国内学界所周知。轰动一时的“科学与玄学论争”的第一篇文章——张君劢的《人生观》,也发表在《周刊》。《周刊》在稿件质量与发行量等方面都可以与国内最著名的刊物相媲美。它与《时事类编》《国闻周报》《东方杂志》等一百余家国内著名刊物进行交换,几乎每天都收到多家国内图书馆函请赠阅收藏的信息,渐为国内所周知。
不仅如此,《周刊》还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主张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九三〇年十月二十二日,《清华双周刊》(《清华双周刊》是从《清华周刊》中分化出来的,亦由清华大学学生会主编,作为副刊与《周刊》并行出版。《周刊》主要刊登言论、文艺、新闻、通讯之类的作品,《双周刊》则偏重社会科学。《双周刊》出版两期便被迫中断。)发表《清华》一文,提出“我们必需严守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立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在华统治,肃清一切封建残余,消灭一切反动的富农,机会主义的势力”(金衡:《清华》,《清华双周刊》第一卷第一期,一九三〇年十月二十二日,第六页。)。该文引起了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关注,校务会议代表冯友兰十二月召请《周刊》总编辑李振芬、总经理姚琮铭谈话询问,并令将所余《双周刊》送校焚烧。
“九一八”事变后,清华学生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学生中的进步力量增长,《周刊》为共产党领导的进步学生所掌握,并出版《对日问题专号》《救亡专号》等多个专号,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弘扬爱国正气,吹响了抗日救国的号角。一九三五年五月,蒋南翔任《周刊》总编辑。他希望《周刊》不衹是清华的,同时还是社会的,在社会上能有广大的读者群(南翔:《编辑后记》,《清华周刊》第四三卷第一期,一九三五年五月十五日,第一〇六页。)。一九三六年七月,《周刊》刊载了《中国乡村建设》与《六月流火》两个书评。一九三六年八月,北平市政府致函清华大学,指责《周刊》“诋毁政府,鼓吹阶级斗争,并介绍共产书籍”,要求校方禁止《周刊》出版。学生会多方交涉未果,一九三七年一月十二日,校长办公处通告,勒令《周刊》停止出版。
一九四七年《周刊》复刊后,继续宣传革命主张。五月十七日,清华大学全体同学为了反内战反饥饿,决定从该日起罢课三天。《周刊》出版《罢课特刊》,发表《告同学书》:“死亡已经威胁着每个中国人民,饥饿已经使我们不能再安心读书,为了争取我们最低生活上的温饱,我们大家要团结一致行动起来,谁剥夺我们的生存,我们就向谁要争取!”(《告同学书》,《清华周刊·罢课特刊》第一号,一九四七年五月十八日,第一版。)《罢课特刊》连续刊出三期,在一九四七年国统区学生大规模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运动中,传递各地高校动态,推动学生运动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三、学术价值
清华大学已经走过了一百一十年的历程。从一所清政府举办的留美预备学校到今天的世界一流大学,清华大学经历过不堪回首的民族灾难,也见证了祖国的伟大复兴,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清华的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发展的缩影。而作为学生刊物的《周刊》则是从学生的视野反映了当时的校园生活和学校的发展,因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周刊》的学术价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从一九一一年建校到一九四七年,清华经历清华学堂(清华学校)、筹建大学、国立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上复校等几个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周刊》除西南联大时期停刊外,持续出版,共计六百九十三期,比较完整地记载了那个时期清华的历史。在《清华校刊》发行之前,《周刊》实际承担着校刊的职能,有时也被称作“校刊”(《本刊前总编辑廖君永忠事略》,《清华周刊》第一六六期,一九一九年四月十七日,第一页。),有关本校学制的变迁、校园的迁调、斋舍的建置、经费的盈虚,以及学生的风气、学业成绩等,《周刊》巨细兼收,按周记载,是后人修校史的重要依据,也是了解老清华的教育思想,追溯学术大家成长史,乃至研究民国时期中国教育、文化、思想状况的重要历史资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二)《周刊》的“副刊”,是很有趣的现象。《周刊》初期仅记载或评论清华的生活,后增加副刊,囊括文艺、书评等内容,刊登随感漫笔之类的小文章,以及各种中英文书籍和报刊的介绍,文章短小精悍,活泼自由。清华大学成立后,《周刊》改为学术刊物,新闻杂评反而成为副刊。最受人欢迎的,是副刊的新闻栏。如李树青所言:“副刊新闻之趣味的隽永,言语的幽默,历史的悠久,虽现在最出风头的《论语》等幽默小刊物亦未遑多让。”(刘毓珩:《清华之出版事业》,《清华暑期周刊》第一〇卷第七、八期,一九三五年八月二十四日。)副刊成为清华学生读书兴趣上一种很好的调剂。许多文学大家都是副刊的作者,如闻一多、吴宓、梁实秋、曹禺、卞之琳、辛笛、李长之、孙毓棠等先生。
(三)民国时期既是时局动荡、内忧外患的时期,也是民族觉醒、社会变革的时期,仁人志士艰难求索,寻找着救亡图强的道路。清华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中,当时学生的所思所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反映了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精神追求。作为当时清华学生的言论机关,《周刊》无疑是那个时期清华学生思想的集中体现。因而,《周刊》也是我们研究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发展变化和知识分子思想演变的重要史料。
近二十年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周刊》为参考文献的学术文章高达两千五百余篇,其中博硕士论文占比为百分之二十八,且呈逐年递增趋势,充分帮助《周刊》在当代的生命活力。
鉴于《周刊》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二〇一二年开始,清华大学图书馆启动了对该刊的整理工作,在对清华大学图书馆所藏进行详细梳理并努力补充所缺卷期之后,二〇一九年申报了民国时期文献整理出版项目,并被列入“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二〇二一年适值清华大学建校一百一十周年,特将此刊影印出版,以飨读者。
感谢清华大学图书馆原流通部、原特藏部、古籍特藏部与信息技术部同事们的文献整理工作,感谢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王亚宏编辑的敬业与勤勉,让此刊的重新面世成为可能。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