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史学 2018下半年:总第十二辑
干净无笔记
¥
16
2.1折
¥
78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刘中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5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3-a4-2-4-54
上书时间2024-12-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中玉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9-05
-
版次
1
-
ISBN
9787520146241
-
定价
7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2页
-
字数
258千字
- 【内容简介】
-
本书打破学科界限,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将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等学科的共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将中国古史研究中的考据法与图像学、新文化史等方法论结合起来,从多角度、多层面来梳理人类文明的演进,进一步扩展史学研究的路径和视野。本书稿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器物与图像、礼仪与宗教、古建与环境。“器物与图像”部分:现存的器物及其附着其上的图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彼时政治、宗教、文化艺术一体化的反映。琮与璧就是良渚文化的代表。出土的唐代“耳衣”与现存唐代的诗文互相印证,彰显了唐代的服饰文化特色。图像证据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传世文物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提出了背景、用语、功能等问题,证明、诠释以及甄别图像证据,可以准确传播人类历史文化知识,抵制艺术市场等领域的伪证欺瞒等。“礼仪与宗教”方面服饰总是很直接地反映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同场合下服饰的颜色也是礼仪与宗教信仰的一种反映。敦煌文化,作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其中石窟的开凿以及洞窟人物、文字等的记载,为后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宗教的碑刻更是直接展现了人们的宗教信仰面貌。书院是传播礼仪文化的处所,其变迁历史直接传递了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礼仪文化状况。“古建与环境”: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其建筑风格各有不同,而辽代阁楼式的佛塔建筑,是在当时平息战火、走向民族和解、文化宽容的时刻,吸收多民族文化特色而建成的,其独特的美学取向,造就了其在中华文明目前不可磨灭的一笔。土默特川平原在清一代的开发建设见诸史书、游记等,这些记载传递了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考察价值。
- 【作者简介】
-
刘中玉,文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化史研究室副主任、《形象史学研究》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史、海洋文化史。代表著作《混同与重构:元代文人画学研究》。
- 【目录】
-
一、器物与图像
中心-象征:良渚文化琮与璧形而上的思考/徐峰
唐代“耳衣”考述/林泽洋
图像证据的证明、诠释与甄别:“礼部评验书画关防”印考/李万康
早期宝卷版本中的插图(15~16世纪)及“看图讲故事”的理论问题/[俄]白若思
《钦定格体全录》的人体骨骼图及其中国化演变/杨奕望
二、礼仪与宗教
秦汉社会礼仪中的用色考察——以丧礼和降礼为例/曾磊
围绕敦煌莫高窟第217窟的开凿与重修之历史——汉语史料中的供养人/[日]菊地淑子
《张留孙碑》与元中后期的玄教/吴小红
由儒入巫?——台湾书院的历史变化/耿慧玲
三、古建与环境
试论辽代阁楼式佛塔在建筑史与文化史上的意义——以内蒙古庆州白塔、丰州白塔与山西应县木塔为例/张景峰、张旭东
清代土默特川平原环境印象变迁的历史考察/崔思朋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