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什么?》(Что делать) 即《怎么办?》(俄)车尔尼舍夫斯基著 费明君译 1951年泥土社出版 双插图本
一个夏天里,列宁把《怎么办?》读了五遍。 —— 铜版、木刻两种插图共20幅。九百余页大厚册内页无缺。馆藏重装本
¥
400
七品
仅1件
作者车尔尼舍夫斯基著 费明君译
出版社泥土社
出版时间1951-06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上书时间2024-10-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七品
-
馆藏重装本:封面、底以硬壳纸板覆盖,书脊及四角均由红色漆皮装裹(有磨损、裂口)。书口一角有水浸污迹,亦有挤压凹痕。部分内页少量水浸污痕,疵裂等。书籍年代已久,纸质较脆,又超厚(近千页),装订多有露线处。除外封之外,原有内页完整。见图所示。
注:有关书籍情况,店主会尽量如实详细描述,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尽述,请书友注意观看实拍书影仔细斟酌。我店提供的品相仅供参考,苛求品相者慎重下单购买,以免不必要的争议。
- 商品描述
-
*《做什么?(Что делать)》 即《怎么办?》
(俄)车尔尼舍夫斯基著 费明君译 1951年泥土社再版
双插图本 馆藏重装 小说正文页码858 前有三篇《序》,后有两篇《后记》及附录。
** 这部长篇小说的书名,现统译为《怎么办?》,它与它的作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字几乎是同时并列于我们的记忆中的。在我的意识中,车尔尼雪夫斯基不是个文学家,至少那不是最主要的。他是远在两个世纪前的“马克思时代”里与之并存的哲人、奇人--------奇人写的一部奇书。Что делать?怎么办?-----的确是个问题。这是社会裂变交替时代的世纪之问,许多人为之付出一生去回答(比如与之同期的列夫.托尔斯泰),而他,尼古拉·加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却只用了一百一十天,而且是在沙皇亚力山大二世的监狱中。正是在阴森逼仄的单人牢房中,车尔尼雪夫斯基写就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生活教科书”——长篇小说《怎么办?》。
《怎么办?》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从小说的显在形式看,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三角恋爱故事:薇拉——一个彼得堡小官的女儿为了反抗父母为自己安排的婚姻,毅然与其弟的家庭教师、医学院学生罗普霍夫出走,组成一个特殊的、不像家庭的家庭。婚后两人分别保留各自的私密空间,进入对方的房间要先经过对方的允许。后来,薇拉按照劳动组合的原则创办起一个缝纫工场,在生产、消费以及工资方面均采取了社会主义的原则。工场由全体女工民主管理,而薇拉既是工场的创办人,也是工场的一名普通缝纫工,她只拿与其他女工相同的工资。工场的红利也在女工中间平均分配。两年后,不满丈夫不能予她以“恬静连绵”的爱情,薇拉与罗普霍夫的好友吉尔沙诺夫发生恋情,不能自拔。在确认薇拉爱好友更甚于爱自己后,罗普霍夫在职业革命家拉赫美托夫的帮助下,设计假装自杀,从而成全了薇拉和吉尔沙诺夫的爱情和婚姻。罗普霍夫本人则漂洋过海,远赴美利坚,参加了那里的废奴运动。过了几年,罗普霍夫又回到俄罗斯,与薇拉的女友卡杰琳娜相爱,建立了家庭。最后,两家比邻相居,其乐融融。
的确,这部大作很难读,因为它不太“文学”,以至于“不能把它和严格意义下的文艺作品放在一起加以考虑和评论”。但无可辩驳的是,他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图景是清晰完整的,像一束光穿破云雾,抽象的化解为具体的,于是一代苦恼着的“多余人”,看到了从现实通往未来的途径。实际上,这部作品不仅被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青年奉为“生活的教科书”,而且被后世誉为“代代相传的书”,在它的影响下,成百成千的人变成了革命家。
列宁十分喜爱这部作品,在一个夏天里,列宁把《怎么办?》读了五遍。他说,“俄国人们不应该向托尔斯泰学习如何求得美好的生活”,而车尔尼雪夫斯基是“唯一真正伟大的俄国著作家”。
**** 费明君的中译本《做什么?》是我国最早的此书译本之一。书中收载了铜版、木刻两套插图共20幅,均源于俄文原版,铜版重于“人物”,木刻重于“情节”,相得益彰,为这部大作增色不少。
— 没有更多了 —
馆藏重装本:封面、底以硬壳纸板覆盖,书脊及四角均由红色漆皮装裹(有磨损、裂口)。书口一角有水浸污迹,亦有挤压凹痕。部分内页少量水浸污痕,疵裂等。书籍年代已久,纸质较脆,又超厚(近千页),装订多有露线处。除外封之外,原有内页完整。见图所示。
注:有关书籍情况,店主会尽量如实详细描述,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尽述,请书友注意观看实拍书影仔细斟酌。我店提供的品相仅供参考,苛求品相者慎重下单购买,以免不必要的争议。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