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当代北京社会保障史话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当代北京社会保障史话

1.88 九品

仅1件

山东临沂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劭南、杨薇薇 著;当代北京编辑部 编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6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0-05-2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劭南、杨薇薇 著;当代北京编辑部 编
  •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6
  • 版次 1
  • ISBN 9787515400020
  • 定价 2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58页
  • 字数 94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
【内容简介】
  《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当代北京社会保障史话》则是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力求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使老百姓愿意读、喜欢读。这个努力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就需要请读者来做出评判了。
【作者简介】
  李劭南,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当代北京史学会理事,资深传媒策划人。业余时间喜欢收藏、研究北京文化。主要作品:《当代北京婚恋史话》,《当代北京丧葬史话》、《当代北京理财史话》等。
  
  杨薇薇,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全球500强外资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赈济与慈善——老北京最早的社会保障
晚清民国时期的北京,由于连年战事,当时的社会景况可谓是国破民穷——官家苟延残喘,百姓民不聊生。再加上长期的“满汉分治”留下的后遗症,北京的普通市民尤其是旗民,在就业生存方面基本上都处于劣势,他们或无一技之长,或年老体衰,或拉家带口……
历届政府为了缓解贫困人口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压力,曾进行了不少救济工作,如开办粥厂,开设养老院,兴办贫民习艺所、教养局等,这可说是老北京人享受到最早的“社会保障”了。

一、晚清民国时期贫困人口的困扰
二、赈济贫民,慈善单位设立了救助机构
三、改变消极济贫做法,新型救助理念诞生
四、社会慈善的表率——香山慈幼院
五、老北京人得了病咋办?
六、北平解放前,老百姓的生活已经无从保障
第二章北京解放后的社会保障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为国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保障人民生活的基本水准,全国实行计划经济。北京市政府通过制定各种合理可行的制度,基本上解决了城乡居民生活的社会保障。

一、北平和平解放,“保障”平稳过渡
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让劳资关系得到较好处理
三、那个年代,有工作就等于有了保险
四、户口本和票证制度成为福利的一条标志线
五、对特殊需求人群的特殊保障
六、计划经济时期的职工“贴身福利”
七、困难时期优抚工作依然“给力”
八、60、70年代的医疗保障
九、“子女顶替”曾作为福利普遍实施
十、“文革”时期社会保障基本“停摆”
第三章改革开放后的特色保障
计划经济时期的保障是单位保障,简言之,一个人有单位了,就有保障了。换言之,人们对单位有着习惯性的依赖,计划经济养成了老百姓“等、靠、要”的思维习惯,这也是人们不愿意脱离单位的重要原因。
但是市场经济要打破“铁饭碗”,形成人才流动,就打破了人们头脑中固有的那点念想——福利分房取消了,保障由社会提供了,大家对单位的依赖性也就由“等、靠、要”向社会保障方向转化了。

一、福利房曾是大家都想吃的“蛋糕”
二、停薪留职——曾是“吃着锅里的,不丢碗里的”福利
三、带薪休假——美得让人忐忑的福利
四、“三联单”曾经神圣得像“圣旨”
五、职工医保制度已到不破不立之时
……
第四章“热议”的社保话题
第五章北京人被“社会保障网”全覆盖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