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轻哲学”书系:学会观察和倾听自己的情绪
  • “生活轻哲学”书系:学会观察和倾听自己的情绪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生活轻哲学”书系:学会观察和倾听自己的情绪

正版 无笔记

7 2.5折 28 九品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菲莉帕·佩里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1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A2-57

上书时间2020-11-22

华信优选

十一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英]菲莉帕·佩里 著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11
  • 版次 1
  • ISBN 9787020120437
  • 定价 2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第一章自我观察
  当我倡导自我观察时,有时人们会以为这只是自私自利的另一种形式。然而,自我观察并非自恋。相反,它是使我们变得少一些自私自利的工具,因为它教会我们不被执着的想法和感觉所控制。通过自我观察,我们的内心会更加清明,从而对周围他人的情绪态度更加宽容。这种新的感受性和理解力将会极大地改善我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自我观察法古已有之,只不过被冠以不同的名称罢了。佛陀、苏格拉底、乔治·葛吉夫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都提倡过这种训练。当我们成为有经验的自我观察者时,就不太会因为管不住内心被压抑的欲望而犯错,也不太会一再做出自我伤害的行为,相对的,我们可能会对自己、对他人产生更多的同情心。
  观察和倾听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感觉的能力,是保持心智和情绪健康的根本。我们应该有能力运用自己的感觉,而不是反过来被它所用。如果我们等同于我们的情绪,而不是成为情绪的观察者,我们就会陷入混乱状态。相反,如果我们完全压制自己的所有情感,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过于僵化。“我很生气”和“我感到很生气”这两种说法有很大差别。第一种说法是一种封闭的描述,第二种说法只是承认某种情绪的存在,而不是定义整个自我。同样,把我们自己从情绪中分离出来是很有用的,能够观察自己的想法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我们就能意识到自己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想法,可以检查审视它们,而不是被它们所支配。这能让我们注意到哪些想法对我们有利,而哪些内心的唠叨却是有害的。
  我们可以用母亲通过观察来了解孩子的例子来解释这一理论:通过自己的观察,母亲可以把婴儿的表情、内心状态与婴儿在各个时刻的不同需求对应起来。这样的观察、理解和接触,对我们每个人人格的形成,甚至对我们的生存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自我观察的过程,与母亲通过观察并协调婴儿的方式很相似,这一过程也是对自我的重新养育,有助于塑造与重塑我们自己。
  自我观察应当被看作是我们自身独特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自我接受的,也是客观的。它只是确认我们自己是什么,而非应该是什么,并且不进行“正确”或“错误”的价值判断。它会意识到我们的情感和想法,并给我们空间去决定如何控制并利用它们。它能够在通过感官感知信息的同时倾听到情感与逻辑的声音。开始自我观察时,请问自己以下问题:
  我现在感觉到什么?
  我现在在想什么?
  我此刻在做什么?
  我呼吸顺畅吗?
  这些简单的问题都很重要,因为当你回答了这些问题后,我们就会更好地思考下一个问题:
  在这新的一刻,我自己想要什么?
  在阅读这些问题时,你就有可能做出立即的改变。比如,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时,我们会意识到自己如何压抑着呼吸,并且只要注意力还在呼吸上面,我们往往就会放慢
  呼吸。当我们开始觉察到真正的自我,而非试图使自己变成不是自己的那个人时,如果有必要,改变就发生了。
  我把这些问题称为“基础练习”。如果我们每天不定时地做这些练习或者类似的练习,养成一种习惯,就会为自己创造出一个自我观察的空间。那么,如果有一天我们偏离轨道,便还有机会重新定位,及时调整。
  昨天我自己在做基础练习时,我发现,当我问自己这些问题的时候,我感到很不满意,我发现自己幻想着要换掉所有的家具。我当时在做什么?当时我正在看一本室内装潢杂志,而且呼吸短促。回答完前四个问题后,我就能比较自在地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我想要什么?那时,我想要的是大呼一口气,放下杂志,将我的注意力转向别的事物,于是我便去游泳以转移我专注的焦点。
  做这项基础练习有助于使我们注重于自己的内在感受。我们可以把人大约分成两类,一种人以外在参照来看待自身,另一种人以内在参照来看待自身。注重外在参照的人,更关注自己给他人的印象:我的长相如何?这东西看起来怎么样?注重内在参照的人更加关注对事物本身的感觉:我更喜欢这种还是那种感觉?注重外在参照的人希望改变自己而适应他人(这样他们才会被接受,给别人留下好印象或让人艳羡),但注重内在参照的人却更愿意为了自己而改变自己(这样他们才会对自己更满意)。
  我并不是说以上两种参照中哪一种更好一些,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应该更多地意识到自己看待自我时的参照标准,以便了解自己在内在参照与外在参照这一天平上的位置。如果我们过分地偏向外在参照,就会失去自我,从而失去平衡。相反,如果我们过于偏向另一边,过分偏向内在参照,我们就应该更多地去融入社会,使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分子。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我们处理情感的方式,更多的是基于自己想象中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还是基于能让自己觉得更舒适?
  举个例子来说:两个人各自驾驶着两条一模一样的游艇出航,其中一个满脑子想着,“看看我在多棒的快艇上;我敢打赌每一个人都觉得我很酷并且很嫉妒我”,而另一位只是在享受掌握航行的技巧,感受迎面吹来的微风,关注辽阔的大海在内心深处所激发出来的情感。两个人做同样一件事情,但享受快乐的方式却极不相同。我们中的许多人二者兼而有之。但如果我们总是对生活感到不满,就应该了解我们是如何对自己作参照的,这样就会使我们尝试着去改变。
【作者简介】
菲莉帕•佩里(Philippa Perry),作家,心理医生。曾为《卫报》《观察家报》《闲暇》和《健康生活》等杂志撰稿,并在《心理》杂志开设专栏。2010年出版图像小说《沙发》,旨在揭开心理治疗的神秘面纱。《学会观察和倾听自己的情绪》荣获《经济学人》年度最佳图书。
【目录】
目  录

 

引言 / 1

 

第一章  自我观察 / 15

第二章  人际关系 / 35

第三章  压力 / 67

第四章  什么故事? / 85

 

结语 / 116

练习 / 119

注释 / 150

延伸阅读 / 155

Notes / 158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