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筑业中国:1914-1935亨利·茂飞在华二十年
  • 筑业中国:1914-1935亨利·茂飞在华二十年
  • 筑业中国:1914-1935亨利·茂飞在华二十年
  • 筑业中国:1914-1935亨利·茂飞在华二十年
  • 筑业中国:1914-1935亨利·茂飞在华二十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筑业中国:1914-1935亨利·茂飞在华二十年

精装一版一印

40 4.5折 88 九五品

仅1件

江苏常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郭伟杰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1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N

上书时间2024-05-22

野塘书屋

六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美]郭伟杰
  •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2-01
  • 版次 1
  • ISBN 9787514227925
  • 定价 8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400页
  • 字数 400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以民国时期的中国为中心,重点介绍了亨利·茂飞的建筑和城市规划。这位鲜为人知的美国建筑师初于1914年来到中国为雅礼协会设计校园,但后来他发现自己被持续二十年的专业和文化挑战所吸引:如何保护中国丰富的建筑传统,同时使用的西方技术设计新建筑。茂飞的建筑是一种妥协——他曾称之为“旧瓶装新酒”——本书从这些“瓶子”的视角出发,理解茂飞为自己在中国的建筑找到一个中间地带的追求,同时也审视了一个未来难以预料的动荡社会。茂飞建筑的意义不仅局限于美学或技术,它们无意中成为一种政治象征,因为中国的统治者,如蒋介石和孙科,都要求他提供城市规划建议,以满足他们对城市改造的期望。
  针对20世纪非西方背景下执业的西方建筑师的严肃研究很少,少数出版的相关著作主要集中在英国、法国或荷兰的殖民地建筑上。因此,该书对美国和中国的建筑史领域都有重大贡献。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郭伟杰(Jeffrey W. Cody),康奈尔大学客座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教师,建筑历史学家协会、亚洲研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亨利·K.茂飞,是中国建筑史和城市化专家,现在负责盖蒂保护研究所的东南亚教育计划。

译者简介:

卢伟,南京大学建筑学硕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学术兴趣点主要聚焦于中国近现代建筑。相关论文见于《城市规划》、《中国园林》等学术期刊。

冷天,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士、南京大学建筑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建筑系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历史建筑遗产改造更新等领域的研究。
【目录】
中文版前言

中文版作者序

英文版致谢

前言:筑就妥协

章  跨越太平洋的挑战:茂飞的中国邂逅(1914—1918)

欧洲之旅(1906)

茂飞&丹纳事务所(1908—1914)

踏足亚洲,1914年

茂飞在上海和长沙,1914年5—6月

北京,1914年7月

总结

第二章  建立在华的实践:逐力京沪( 1918—1919)

茂飞在韩国,1918年5月

茂飞在北京,1918年5月

哈利·何士与北京协和医学院,1916—1918年

茂飞在扬子江下游,1918年夏

有福之州,1918年夏

上海的希望,1918年

总结

第三章  建造校园与办公大楼:金陵女大、燕京大学、花旗银行与大来公司(1919—1921)

金陵女大校园建设的阶段(1918—1919):初步选址与风格问题

成长的阵痛:来自燕京大学与事务所的挑战

花旗银行、大来公司与失稳的茂旦洋行

总结

第四章

建立声望:合作伙伴、锲而不舍与收获赞誉(1921—1927)

金女大开幕(1923) 与“适应性建筑” 路线的扩散

重新适应,1924—1926年

总结

第五章  都市再造: 孙科、 蒋介石的广州、 南京计划( 1923—1930)

美式规划在广州(1911—1921):一座现代化都市的崛起与传统城市肌理的瓦解

美式规划在广州(1921—1927):茂飞与孙科缔结友谊

美式规划在南京(1927—1930):茂飞出任《首都计划》首席顾问

总结

结语: 茂飞之遗产

茂飞之遗产:通过文献来考量

茂飞之遗产:以中国建筑师的作品来考量

茂飞之影响:以后来的“适应性建筑” 来考量

总结

参考书目

手稿档案

政府公文

报刊

期刊杂志

录音采访(未公开发表)

二次文献(英文部分)

二次文献(中文部分)

机构所有

个人所有

著作和期刊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