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第二卷(1928—1937):多元共生
¥
190
全新
仅1件
作者姚玳玫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5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5-01-0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姚玳玫
-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05
-
版次
1
-
ISBN
9787218142357
-
定价
9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纯质纸
-
页数
451页
-
字数
357千字
- 【内容简介】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第二卷(1928—1937)·多元共生》从1928—1937年这一时段文学批评/研究的基本形态、“作家论”的作家历史定位、文学文体研究的规则构建、新文学史的历史编排等角度来展开,勾勒出了该十年文学批评/研究发展的主体脉络和线索,呈现了新文学批评/研究实践的丰富复杂面貌。作者不对各种批评研究成果做褒贬评价,而是让各方批评/研究的声音都有一席之地,强调该时期多元的文学批评研究的共生性。书稿勾勒此阶段新文学批评研究的基本格局,以“作家论”为线索考察这个时期关于作家的研究,缕析了这一时期新文学问题形式的批评,探究了这一时期的新文学史写作等问题,具有较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 【作者简介】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主编黄修己,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为该会名誉理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组中国文学组成员,教育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和学术史。主要著作《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获教育部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20世纪中国文学史》等。其不断思考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中的问题,发表大量论文,并于2017年结集成《黄修己自选集》。
姚玳玫,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民国时期海派文化/文学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新文学评价体系建构实践研究(1928—1937)”。代表论著:《想象女性:海派小说(1892—1949)的叙事》《1933—1935:新文学史料汇编热中的“阿英框架”》等。
- 【目录】
-
导言
第一章重建地基:新文学理论批评的多元格局
第一节扭转与坚持:1928年之后的新文学生态
一、强势扭转:以清算五四作家起步
二、重新定义“文学”:革命文学理论的提出
三、自我反省:《地泉》五序言的调整
四、时代潮流裹挟下的各方坚持
五、文艺自由论辩背景下多元局面的确立
第二节确立新坐标:社会/历史批评引领主流
一、阶级论的登台:钱杏邨与革命文学批评
二、“为人生”传统的延伸:茅盾的社会/历史批评
三、“左翼”文艺批评路线的形成:从瞿秋白到冯雪峰
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落实:从胡风到周扬
第三节站在自由的角度:新文学理论批评的另一面
一、呼吁文学纪律:梁实秋的文艺理论
二、建构诗学理论:从朱光潜到梁宗岱
三、以个人的方式介入现实:沈从文的文学批评
四、我说我话:李健吾、李长之的体验式批评
五、新文学学理研究的开端:朱自清的《纲要》
第二章“作家论”热潮中的作家经典化实践
第一节“鲁迅”热点、“鲁迅”定位及其经典化实践
一、 众声交汇中的“鲁迅”热点和“鲁迅”定位
二、走进深层:鲁迅作品的文本细读与艺术评论
三、小品文热中的“鲁迅”笔法和“鲁迅”象征
四、进入文学史:关于鲁迅的史学定位
五、盖棺之论与鲁迅学的起步
第二节自我阐释与他人论述:“周作人”的经典化构建
一、 唱和、生成:苦雨斋文化圈的自我彰显
二、论辩的效应:两种“周作人论”的交锋及协调
三、“一座孤傲的山峰”:小品文标杆形象的确立
第三节“作家论”热潮中的作家等级化实践
一、时代性思想性价值优先的“作家论”主流
二、“作家论”写作中的几个典型个案
三、以“女”为群的“女作家论”
第四节为历史留“传”
一、记人叙事之风的流行
二、亦评亦传:关于作家的多重叙述
三、社会热点与传记写作:以“丁玲事件”为例
四、自传的史学意识和多样化实践
第三章新文学文体形式批评的美学规则构建
第一节小说文体批评的规则化实践
一、“现实主义”笔法在小说美学等级中的优势地位
二、从形式着眼:抒情小说批评的“艺术至上”取向
三、构建小说学:以“巴金”“老舍”“新感觉派”研究为例
第二节散文新秩序的确立
一、为现代散文溯源:散文秩序化的前期工作
二、文体包含思想:杂文与小品文的价值论辩
三、散文个案研究与个人的“散文史”
第三节新诗价值再衡定与20世纪30年代的新诗批评
一、诗论诗学的多元交汇和诗群的理论表达
二、 诗评的参与:诗的观念开拓和规则确立
三、中国诗歌会理论批评的另辟路径
第四节戏剧批评和研究的起步
一、超越或推进:戏剧运动的理论探讨
二、新剧批评的多元形态
三、规范与反规范:“曹禺”现象讨论及戏剧范式重建
第四章“史”的构建与新文学的知识图谱确立
第一节撰史:新文学的秩序设计
一、初期新文学撰史的两种框架:运动史与创作史
二、新文学运动史的率先引领
三、 梳理细节:新文学创作史的艺术倚重
四、 大学课堂上的“新文学史”
五、保守主义者的另建规则:钱基博的撰史
第二节专题研究:新文学历史化、制度化的初期实践
一、 专题史研究的立场和角度
二、 社团、地域研究的历史构想
三、年度研究:编结历史时间之网
第三节《中国新文学大系》:绘制新文学的历史图景
一、搭建历史框架:理论、史料集《导论》的铺排
二、从不同角度切入:三卷小说集《导论》的各有说法
三、构筑新文学多个侧面:散文、诗、戏剧诸集《导论》的叙述
四、“选本”的历史考虑与个人角度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