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
江冰等著的《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以19章的篇幅,分别对80后文学的历史轨迹、时代背景、青春记忆、代际权利与社会权利、文化气质与文化意义、传播学阐释、后现代风格、市场化趋向、亚文化特征、文体特征、类型化写作、网络互动的关系和其中的“偶像消费”和“话语制造”以及80后写作的文学史意义等方方面面,都引证丰富的材料,做了相当深入的探讨和论述。
¥
99
¥
56
九品
库存3件
作者江冰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40162
出版时间2014-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45页
字数350千字
定价56元
上书时间2024-09-0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内容简介:
江冰等著的《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以19章的篇幅,分别对80后文学的历史轨迹、时代背景、青春记忆、代际权利与社会权利、文化气质与文化意义、传播学阐释、后现代风格、市场化趋向、亚文化特征、文体特征、类型化写作、网络互动的关系和其中的“偶像消费”和“话语制造”以及80后写作的文学史意义等方方面面,都引证丰富的材料,做了相当深入的探讨和论述。
目录:
导论 80后文学的十年回望
第一章 80后文学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80后文学命名的意义
第二节 80后文学的“偶像化”写作
第三节 80后文学的“实力派”写作
第四节 80后文学的“另类派”写作
第二章 80后文学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80后文学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80后文学与80后概念
第三节 80后文学的三大标杆
第三章 80后文学:“我时代”的青春记忆
第一节 当代文学的青春记忆
第二节 80后文学开创“我时代”的青春记忆
第三节 80后文学的网络特征
第四节 80后文学的代表作家
第五节 小说内外的韩寒和郭敬明
第四章 80后文学的代际权利与社会权利
第一节 80后文学的权利诉求及其具体表现
第二节 80后代际权利诉求的背景
第三节 80后文学权利诉求征候根源:文化矛盾遭遇新人类
第五章 80后世代写作的文化气质与文化意义
第一节 世代概念下的文化品格
第二节 个体与世代:一个时代的文化征候
第三节 “文化反哺”:一个重要的文化特征
第六章 80后文学的传播学阐释
第一节 大众狂欢:人人都能成为传播者
第二节 自由空间:释放才情与思想
第三节 虚拟与现实:“粉丝”获得成就感
第七章 80后文学的后现代风格
第一节 私语化青春的消费化表现:80后的世俗化浪漫生活
第二节 苍白混乱的技术性模拟:80后的超现实魔幻想象
第三节 另类虚无的碎片化言说:80后的网络游戏书写
第四节 视觉影像化的喻形表达:80后写作的复合范式
第八章 80后文学的市场化趋向
第一节 市场化浪潮的冲击
第二节 80后的个性化追求
第三节 80后的市场化需求
第四节 一个市场化的典型案例
第五节 市场化何去何从
第九章 80后创作的亚文化特征
第一节 消解主流的叙事语态
第二节 拼贴整合的话语形式
第三节 孤独情结的风格化体现
第四节 个性极致化的非主流演绎
第十章 80后文学的文体特征
第一节 80后博客写作的文体风格
第二节 韩寒和郭敬明的博文及其文体
第三节 张悦然和春树的文字风格
第十一章 80后文学的类型化写作
第一节 80后文学类型化写作的形成
第二节 80后文学的类型
第三节 80后文学类型化写作的得失
第四节 类型小说的网络阅读状况
第十二章 80后文学与汉语网络文学的关系
第一节 80后青春写作与汉语网络文学
第二节 80后青春写作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与文学新世代
第十三章 80后影像文本与网络的互动
第一节 成长影像:伤疤
第二节 青春影像:残酷
第三节 事业生活影像:艰辛
第四节 历史影像:诙谐
第五节 80后与影像网络共舞
第十四章 80后文学与网络互动中的“偶像消费”
第一节 80后文学与“偶像”形影相随
第二节 网络艺术消费中的“偶像”类型
第三节 文化诉求与粉丝经济的三重动力
第十五章 80后文学与网络互动中的“话语制造
第一节 从文学到网络“话语制造”的生产方式
第二节 80后“话语制造”的文化特点
第三节 异于主流的文化动机与权利诉求
第十六章 纸介与网络媒体的互动
第一节 纸介文学与网络文学的趣味差异
第二节 纸介文学与网络文学的话语交锋
第三节 跨越纸介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可能
第十七章 网络文学与传统出版的互动
第一节 网络文学与传统出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第二节 网络文学与传统出版之间的较量
第三节 网络文学网站与传统出版的同床异梦
第四节 网络文学是出版载体多样化的必然之途
第十八章 80后文学与网络的双向互动
第一节 “青春写作”与网络的同步成长
第二节 写手互动:自由出入于纸介与网络两大空间
第三节 精神互动:非主流的文化趣味弥散纸介与网络
第十九章 80后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第一节 凸显文学的“代际差异”
第二节 终结意识形态写作
第三节 携手互联网:拉动文学变革
参考文献
后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