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砚遗韵
  • 泥砚遗韵
  • 泥砚遗韵
  • 泥砚遗韵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泥砚遗韵

《泥砚遗韵》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对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的研究性著作,是已由人民美木出版社出版的《歙砚温故》的姊妹篇章。全书近4万字,分为4章:还原澄泥砚制作的兴衰历程,探索澄泥砚制作的古法奥秘,叙写澄泥砚创作的两位奇才,揭示澄泥砚鉴定的不二法门

85 45 九品

库存3件

四川德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章放童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58957

出版时间2008-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纸张铜版纸

定价45元

上书时间2024-07-22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泥砚遗韵》是还原澄泥砚发展的兴衰历程,探索澄泥砚制作的古法奥秘,叙写澄泥砚创作的两位奇才,揭示澄泥砚鉴别的不二法门。
作者简介

章放童,字古越,号方冬,斋名宋歙砚楼。祖籍浙江绍兴,生长于杭州。下过乡,打过工,上过大学,现为公务员。喜好收藏文房清玩,研究中国文化。曾出版《中国印章歙砚赏玩》(浙江摄影出版社)(简体字本)、台湾新潮社(翻体字本),《歙砚温故》(人民美术出版社)。著述有《民间铜器收藏》(合作)、《紫砂流光一图说宜兴紫砂史》等,并担任《中国古代文化大观图》丛书之《中国古代休闲》、《中国古代体育》(此书已与黄山书社签订出版合同)、《中国京杭大运河》的文案策划与编撰工作。
目录

砚史/001还原澄泥砚发展的兴衰历程
/002青频之末的魏晋砖瓦
/011脱颖而出的唐澄泥砚
/022高峰雄峙的宋澄泥砚
/041曹随萧规的明澄泥砚
/052回光返照的清澄泥砚

砚技/065探索澄泥砚制作的古法奥秘
/066神奇莫测的制作工艺
/085从说纷纭的添加剂
/096五彩缤纷的色泽

砚家/119叙写澄泥砚创作两位奇才
/120点石成金的吕道人
/130善琢澄泥的高凤翰

砚鉴/141
揭示澄泥砚鉴别的不二法门
/142扑朔迷离的鉴定之术
/151鱼目混珠的村石砚
序言

而立之年以后,某日,忽对收藏感起兴趣,玩起陶瓷来。
未曾拜师,当然毫无师承。胡乱读了几本陶瓷书,便按图索骥。结果可想而知,收进的不是赝品,就是档次不高的大路货,没几件像样的东西。幸好手头只有些许小钱,不然这学费可就交大了。
如此看来,收藏这行,不是轻易能入的。一旦误入歧路,住往欲罢不能,越陷越深。迷途知返是很难的,因为人心大多不知足。千万别抱着“捡大漏”、一夜暴富的心态,收藏本是件费钱费时费心思的事,尤其是没有一定数量的闲钱,大凡会“打水漂”,很难成为藏家的。
如果打定主意要玩收藏了,切记不要像本人那样,仅凭看书就按图索骥。无数造假高手正躲在那儿发笑呢,书上写着的甲乙丙丁等几大特征,他们早就准备好了,只等着你掏钱了!
“纸上得来总觉浅。”一定得请真正懂行的人“掌眼”,最好是拜高人为师。否则十有八九是要上当的。只看书本,不看实物,或很少看实物.怎么能够成为专家?!
碰壁之后,转而收藏文房清玩,尤其是古砚。也许是吸取了教训,也许是玩的人较少,侥幸入行,并且对古歙砚薄有心得,居然接连写成出版了两本小书。
不能老讲歙观啊,让人听得耳朵起茧。于是便“扇形发展”,玩起澄泥砚。
这澄泥观,既是砚,又属“陶”。一种特殊的陶。要认识它,就需要观的知识与陶的知识的“交叉”。这下,以前学过的陶瓷知识倒正好派上用处了。真所谓“歪打正着”,“打”出了这本中国第一部澄泥砚专著。
所以书还是要读的。可惜如今有真知灼见的书太少了,而你抄我、我抄你,糊弄人的又太多!特别是一张图片、配上几句话的“速成教材”,还是少看的好。那图,很少能看得清细节的,可是辨别真伪却全凭细节。而“几句话”,又怎能说得清问题?
故读书不在多,而在精。读通、读活了,便好。
是为序。
后记

《泥砚遗韵》杀青已是两年前的事了,却一直未向出版社投稿。个中啄因之一,是觉得自己收藏的古澄泥砚数量不足。如果作品匆匆面世,势必会影响其质量。
今年4月,其姐妹作《歙砚温故》经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后,转机终于来临了。以书为媒,使我结识了同居杭城的古砚收藏家尚碎岳先生。尚先生慷慨大度地愿意无偿提供尚氏砚斋多年来收藏的古澄泥砚珍品,让我拍照并刊用。这种化“独乐乐”为“众乐乐”,将私家收藏转化为,厶\众信息的姜意,在如今这个注重经济效益的社会里,是颇值得嘉许的。可惜像尚先生这样的藏家不多!
于是将拙作略加修改后,向一些出版社投稿。北京某出版社虽感兴趣,但编辑来电却问能否包销一部分。我之研究古观,写点东面,纯属玩票。怎么可能投一大笔钱,换回七包八包的书,堆在家里,然后挖空心思地去推销?!倒不如收几方古现玩玩,一则潇洒,二则还可增值。
如此看来,一方面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摆满了各种图书,就像农贸市场卖菜一般丰富多彩,生龙鲜活;另一方面要想出带一点学术性的书,却依然困难。
幸好“天无绝人之路”,这世上总有慧眼识珠之人。浙江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李玲如女士接到我寄去的资料后,立即回电约谈,并且一拍即合,同意出版。
这才有了这本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本关于四大名砚之一的古澄泥砚的研究性著作;这才有了这篇对支持和帮助拙作出版的尚先生、李女士及其他亲友(如我的夫人林赛宝女士、我的藏友谢材梁先生、我的同事徐富华先生与黄先涨先生等)表示感谢的《后记》;这才有了我对古砚研究继续玩下去的勇气与信心。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