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俗文学 (史料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通俗文学 (史料卷)

南志刚主编的《通俗文学(史料卷)》为吴秀明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文献史料丛书”之一,系浙江大学文科高水平学术基金资助项目之一。中国当代文学史与学科建设,反映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可归属于学术史范畴。所选史料,大都散见于各种中文报刊,有的是档案文献,或者,有的则选自相关论著。所有史料,大致按照发表的时间先后次序编排。

99 72 九品

库存4件

四川德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秀明 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74022

出版时间2017-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72元

上书时间2023-01-3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南志刚主编的《通俗文学(史料卷)》为吴秀明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文献史料丛书”之一,系浙江大学文科高水平学术基金资助项目之一。中国当代文学史与学科建设,反映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可归属于学术史范畴。所选史料,大都散见于各种中文报刊,有的是档案文献,或者资料,有的则选自相关论著。所有史料,大致按照发表的时间先后次序编排。

目录:
上编 文艺整风政策与通俗文学管控 
(一)改造与整顿 
文化部党组关于加强对于私营文化事业和企业的领导、管理和改造的请示报告 
(1955年2月4日) 
中共中央关于处理反动的、淫秽的、荒诞的书刊图画问题和关于加强对私营文化 
事业和企业的管理和改造的指示(1955年5月20日) 
文化部党组关于处理反动的、淫秽的、荒诞的书刊图画问题的请示报告 
(1955年3月4日) 
文化部关于重申从严控制新武侠小说的通知(1985年6月18日) 
陆定一在中宣部通俗报刊图书出版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1年4月27日) 
1955—1956年处理反动、淫秽、荒诞书刊工作及对私营书摊铺的安排改造 
(二)改造地方文艺,端正文艺方向 
办好文艺刊物 
提高通俗文艺刊物的思想性 
——读最近几期的《翻身文艺》与《郑州文艺》 
为彻底纠正通俗文艺工作中的错误而奋斗 
为什么停滞不前 
(三)一个新的开始:群众文艺运动 
《大众诗歌》创刊了 
巍山区群众说说唱唱的经验 
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 
记一次关于“小说在农村”的调查 
蓬勃开展的上海农村新故事活动 
(四)通俗文艺期刊:《说说唱唱》及其他 
我与《说说唱唱》 
提高通俗文艺刊物的质量 
——评北京文艺刊物调整后的《说说唱唱》 
告别读者 
通俗文学的转轨与大众审美趣味的变迁 
——《说说唱唱》的兴与衰 
地方文艺刊物的“说唱化”调整及其困境(1951—1953) 
——兼与张均教授商榷 
《故事会》复刊后的新故事理论探讨及其生产实践 
——兼及当代民间文学研究范式的反思 
附录:通俗文艺组织章程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章程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章程(草案) 
中编 通俗文学的生存状态 
(一)呼声与困境 
通俗文艺作家的呼声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通俗文学的生存状况 
十七年期间的鸳鸯蝴蝶派作家 
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文艺调整和通俗格局的建构 
“文革”期间的手抄本通俗小说研究 
(二)“现状"扫描与评估 
试论当前的通俗文学 
论当前通俗文学 
边缘耀眼:中国通俗小说60年 
中国国民的“文学生活” 
——山东大学关于“文学阅读与文学生活”的调查 
(三)学术会议综述 
90年代:通俗文学的机遇和挑战 
——1995年当代通俗文学研讨会纪要 
金庸:从大众读者走进学术讲坛 
——杭州大学金庸学术研讨会综述 
“古今通俗文学演变”学术研讨会综述 
“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关系研究”学术研讨会发言摘编 
下编 通俗文学理论建设 
(一)雅与俗:通俗文学的性质和特点 
谈文艺通俗化 
通俗话剧的来历及其艺术特点 
致贾平凹 
——再谈通俗文学 
论通俗文学的范围、价值及其与雅文学的关系 
通俗小说的流变与界定 
俗文学研究的精神性、文学性与当代性 
(二)边缘与主流:通俗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我心目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框架 
“革命通俗文艺”文学史论断的批判 
——兼论当代“红色大众文艺”的特殊形态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重构”的几个问题 
(三)批评理论:通俗文学批评标准与方法 
对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学术规范的几点质疑 
——兼与汪应果先生商榷 
“权威批评话语”在通俗文学批评中的尴尬 
论中国当代通俗小说的语境和批评标准 
——以近十年中国通俗小说创作为中心 
(四)金庸及其意义 
金庸现象引起的文学史思考 
——在杭州大学“金庸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金庸小说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我看金庸 
金庸致《文汇报》编辑部的回信 
文学的雅俗对峙与金庸的历史地位 
金庸武侠小说与地域文化现代性构建 
——兼谈地域文学在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应对策略 
(五)网络与文学 
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 
六分天下:今天的中国文学 
网络文学的“网络性”与“经典性” 
电子化文学史料的内在形态与知识谱系 
(六)另一种空间 
“种族、环境、时代”:中国通俗文学在东南亚土生华人中传播的重要原因 
20世纪中国翻译史研究 
——共和国首29年对外国通俗文学的翻译:1949—1977 
通俗文学的政治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之一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