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俊人学术作品集:寻求普世伦理
¥
15
3.3折
¥
45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万俊人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6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1-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万俊人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06
-
版次
1
-
ISBN
9787301150047
-
定价
4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73页
-
字数
382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万俊人教授这部《寻求普世伦理》是应新加坡东西文化发展中心所约撰写的学术性很强的专著。在我读了这部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到万俊人教授用一种开阔的眼光审视当前伦理学中的重要问题。这部书表现了万俊人教授对中外伦理学深厚的功力,他的论证和结论是建立在可信的史料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了他的独创性。特别应该提到的是,这部书的作者在某些地方对一些学者的看法提出不同的意见或批评,作者采取的是平等讨论的态度,这无疑给《寻求普世伦理》增加了学术价值。我不是专门研究伦理学的,只是对中国哲学有点研究,因此对中国伦理问题也有些兴趣。万俊人教授要我为他的书写序,我只能就我很有限的关于当前文化讨论和伦理问题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其实,我讨论到的问题在万俊人教授的书中都已涉及,而且更深入,更系统,这点读者在读这《寻求普世伦理》时一定会得到重要的收获。
- 【作者简介】
-
万俊人,1958年出生于湖南岳阳,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伦理学学会会长。
- 【目录】
-
再版序:普世伦理的中国语境唐文明
序
导论普世伦理及其承诺
一背景与问题
§1.引言:从《走向全球伦理宣言》谈起
§2.当代道德问题及其追问:一种倒错的道德意识结构
§3.普世伦理作为一种新的伦理概念
二多元文化对话中的普世伦理
§1.寻求道德共识
§2.普世伦理的基本维度
三普世伦理的承诺
§1.开放的普遍化底线
§2.差异的跨越性公度
§3.新世纪的道德话语
第一章道德文化的多元视景
引言道德谱系与伦理学类型分析
§1.全景与视点
§2.谱系·类型·整合
第一节信念伦理
§1.宗教作为一种道德资源
§2.信仰·爱·希望(基督教伦理)
§3.慈悲与涅槃(佛教伦理)
§4.真信与真义(伊斯兰教伦理)
第二节规范伦理
§1.道德的本性
§2.规范伦理学的古典形态与现代地位
§3.两种进路:目的论与道义论
§4.社会契约论与“现代性”道德
第三节美德伦理
§1.儒家的美德伦理精神
§2.古希腊伦理精神
§3.几点初步的比较
第二章中国传统伦理作为一种普世伦理资源
引言儒家主导的中国传统伦理之内在脉络
第一节儒家伦理的核心理念和价值构成
§1.仁·义·礼·智·信
§2.亲亲·孝慈
§3.义利(理欲)
§4.中庸之道:知性·尽心·至诚
第二节儒家伦理传统的现代转化向度
§1.立场与理解
§2.层次与意义(Ⅰ)
§3.层次与意义(Ⅱ)
§4.层次与意义(Ⅲ)
第三节儒家伦理作为一种普世伦理资源
§1.资源意义
§2.“地域性”与“普世性”
第四节道家生态伦理及其现代启示
§1.一种必要的普世伦理资源
§2.“道法自然”:道家生态伦理
§3.人与自然:“现代性”道德的价值观盲点
第三章融合视野内的普世伦理
引言方法问题
第一节文明立场与文化判断:方法(一)
§1.弗雷斯恰克尔的“文化平行比较”模式
§2.关于亨廷顿的“文明中突”论
§3.“融合视景”的可能与限度:文化宽容与文化理解
第二节理性的与合理性的:方法(二)
§1.两种普遍理性的求证方式
§2.层次或限度:关于“最多主义”与“最少主义”
第四章基本理念(上):道德人权
引言“现代性”道德的批判与辩护
§1.“现代性”道德的两难
§2.普遍理性主义
§3.“现代性”道德的批判及其限度;或,道德相对主义的危险
第一节人权理念
§1.概念问题:一般的与严格的
§2.解释问题:普遍的与特殊的
第二节道德人权:权利与义务
§1.人权的道德性与道德的人权
§2.权利与义务或人权与主权:一种普世伦理的解释
第五章基本理念(中):伦理正义
第一节伦理正义的优先性
§1.概念
§2.功利或正义的社会伦理选择
第二节罗尔斯正义论模式解析
§1.罗尔斯的正义论模式
§2.几点评论
第三节伦理正义与人类共同体
§1.伦理正义的层次与主题
§2.普遍正义与人类共同体
第四节普世伦理的正义原则
§1.从罗尔斯到哈贝马斯
§2.普遍伦理正义:原则与论证
第六章基本理念(下):自由·平等·宽容
引言一种必要的反省
第一节自由及其道德负担
§l.两种自由观:萨特与伯林
§2.自由与责任;或,自由的道德负担
§3.自由的领域与原则
第二节平等及其伦理意味
§1.平等与自由的内在紧张
§2.普遍平等的原则及其限制
第三节宽容及其限度
§1.宽容的概念
§2.宽容的心理一文化基础
第七章道德秩序与道德教育
引言人类道德秩序:突破“中心”与“边缘”
§1.背景与概念
§2.突破“中心”与“边缘”
第一节道德秩序的重建及其基础
§1.平等政治
§2.经济伦理
§3.文化对话
第二节普世伦理与现代教育
§1.现代教育的得与失
§2.道德教育与普世伦理
结语“致中和”:文化对话与文化互镜
后记
参考文献
再版跋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