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88 全新

仅1件

上海徐汇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安托万·德·贝克 著;方尔平 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9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28

圣礽书屋

六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法]安托万·德·贝克 著;方尔平 译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9
  • 版次 1
  • ISBN 9787301193587
  • 定价 2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12页
  • 字数 16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原版书名 Andrei Tarkovski
【内容简介】
将拍电影视为信仰,这是塔可夫斯基的雄心。他曾坦率地写道:“人哪怕只背叛自己的原则一次,他与生命的联系就不再纯粹。欺骗自己,便是放弃一切,放弃自己的电影,放弃自己的人生。”这一不妥协的姿态概述了导演的情操和美学观。
如果说塔可夫斯基的长片处女作《伊万的童年》代表了苏联电影的复兴,那么,真正的塔可夫斯基则诞生于《安德烈·卢布廖夫》。在这部电影中,他向上追溯,越过了一切“苏联艺术”,把根扎进了俄罗斯的文化传统之中。自此,塔可夫斯基逐渐成为当局眼中的一名“问题导演”,而对西方来说,他又代表了体现在作品《镜子》和《潜行者》中的深沉、痛苦的俄罗斯意识。最终,塔可夫斯基于1982年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苏联。乡愁与信仰成为他在放逐生涯中挥之不去的两种激情,也贯穿了他的最后两部作品《乡愁》和《牺牲》。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围绕塔可夫斯基珍视的主题“大地的存在、人们的孤独、梦境、神秘主义”而展开,着重分析他独特的电影语言。最后两章以传记性内容为这一主题学研究画上句号。
【作者简介】
安托万·德·贝克(AntoinedeBaecque),电影批评家、史学家,法国《解放报》文学版主编。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塔可夫斯基的人生之旅
“做个苏联人”的愿望
“做个俄国人”的意愿
流放:乡愁与宗教

第二章雨水光影下的大地男儿
大地与水(《牺牲》)
苍穹之水(《安德烈·卢布廖夫》)

第三章大师的孤独与骄傲
作为造物主的塔可夫斯基,或成为最伟大的人的愿望
孤独,或冷漠的习性(《乡愁》)

第四章脆弱生灵的肖像
童年,魔鬼之美(《伊万的童年》)
女性的肖像(《乡愁》)
疯子、预言者和殉道者(《乡愁》)
知识分子的历程(《牺牲》)

第五章情感的结构
寻觅,或“湮没策略”(《索拉里斯》)
无尽的回忆(《镜子》)
梦的意义(《乡愁》)

第六章为上帝而疯狂
上帝的地形学家:镜头的时间与空间(《潜行者》)
对《圣经》的援引(《安德烈·卢布廖夫》)
弱者:即将新生,所以幸福(《牺牲》)
诗人、僧侣、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访谈录

第七章异乡人,异域性
塔可夫斯基作品目录
参考书目
附录
译名对照表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