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冉华、于小川 译者;[日]水越伸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2-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冉华、于小川 译者;[日]水越伸
-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01
-
版次
1
-
ISBN
9787307066847
-
定价
24.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82页
-
字数
172千字
- 【内容简介】
-
本书站在20世纪与21世纪的交界处,回顾过去、面向未来,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具有相当时间跨度的时空演进过程。与20世纪尼葛洛庞帝风靡一时的《数字化生存》不同,水越伸先生的《数字媒介社会》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四维”空间,作者将媒介技术的应用置于历史的曲线上,并为其勾勒出一个宏大的社会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者从五个方面描绘并阐释了数字技术条件下的媒介社会发展。
新媒介之于人们,在其最初的发展阶段是作为玩具而存在。无论是19世纪的无线电少年或是20世纪的网络黑客,均是将新媒介技术视作游戏之物,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动手摆弄那些外表简陋的机械装置。在这些游戏性的新媒介实践中,媒介逐渐实现了自己的社会化与产业化发展。
- 【作者简介】
-
水越伸,筑波大学比较文化专业毕业。1989年任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现在更名为社会情报研究所)助教,1993年任东京大学社会情报研究所副教授,1996-199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任客座研究员,现任东京大学情报学环•跨学科信息学府准教授,博士生导师。
- 【目录】
-
中文版作者自序
译者序
绪论:立足未来,回顾历史
1 网络未来100年遐想
2 社会媒介理论的对抗力
(1)作为研究课题的社会媒介理论
(2)信息技术、媒介和社会
3 历史中的数字媒介
(1)电子媒介爆炸与数字媒介浪潮
(2)帮助解读历史性图景的辅助线
4 关注以媒介为中心的人类图景:取景与构图
第一章 媒介是玩具
1 无线电波与无线少年
(1)20世纪初的无线想象力
(2)无线电的大众媒介化发展——无线广播
2 个人电脑、电子游戏和黑客
3 媒介文化的游戏性
(1)边缘艺术与游戏
(2)数字玩具的两重性
4 探索新的人类与媒介关系
(1)惊叹动画盘与连动漫画:岩井俊雄的脚印
(2)公共领域:媒介的群落生境
第二章 媒介素养与人类景观的回转
1 何谓媒介读写能力
2 综合的媒介素养
3 媒介素养理论的谱系
(1)大众媒介批判的理论与实践
(2)学校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3)信息产业结构组织:生产与消费
4 媒介素养理论的核心问题
5 数字信息化与媒介素养的影响半径
第三章 新媒介表现者与新闻传播
1 DV影像新闻:新的报道模式
(1)DV影像新闻的开端
(2)DV影像新闻与大众媒介
2 在线新闻与编辑活动的演变
(1)激活:基于因特网的编辑活动
(2)在线新闻工作者的相貌
(3)“Hyper Story”与新闻报道的自我认知
3 从根本上质问日本的媒介
(1)“大众媒介中心说”与“数字意识形态”
(2)再问新闻工作者与大众媒介事业机构的关系
(3)新闻报道主体换位的可能性
4 媒介表现者与新闻报道
(1)作为媒介表现者的民众的觉醒
(2)对多层次新闻概念的再构筑
5 走向多层的公共领域
第四章 跨越国境的亚洲媒介
1 亚洲的媒介、媒介的亚洲
2 媒介发展变革的实践与言说
3 跨越国境的小故事
(1)都市的消费文化与亚洲电影
(2)亚文化的在线杂志
(3)起步于亚洲的风格
4 数字化与具边缘性和多样性的文化
5 为了打开日本的亚洲之门
(1)探寻多文化的、综合的媒介素养
(2)媒介生态群境的形成
第五章 数字媒介与公共领域
1 21世纪前半期的媒介与社会
(1)关于数字信息化的大叙事
(2)草根阶层的小叙事
2 数字媒介的社会特性
(1)技术革命与日常化的“版本升级”
(2)媒介素养的政治性
3 制度性思考与媒介理论实践
4 因特网的大众化现象
(1)大众媒介化的因特网
(2)政治经济维度的因特网技术
5 表现欲与共鸣
(1)表现欲与边缘性
(2)共鸣与共同体
第六章 媒介表现、学习与素养——跨学科研究的新尝试
1 日本媒介社会的走向
(1)国民媒介文化的崩溃与表现欲
(2)东亚的多文化综合媒介文化与共鸣
2 通往媒介表现、学习与素养的实践之路
(1)数字媒介社会中的行会联盟
(2)媒介的游戏、素养与实践
(3)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