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陆之辩——朱熹陆九渊哲学比较研究
  • 朱陆之辩——朱熹陆九渊哲学比较研究
  • 朱陆之辩——朱熹陆九渊哲学比较研究
  • 朱陆之辩——朱熹陆九渊哲学比较研究
  • 朱陆之辩——朱熹陆九渊哲学比较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朱陆之辩——朱熹陆九渊哲学比较研究

50 八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彭永捷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5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x141

上书时间2024-09-05

丽伟书屋

十一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有写字划线。有一页被撕详情看图。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彭永捷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2-05
  • 版次 1
  • ISBN 9787010036694
  • 定价 18.5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02页
  • 字数 240千字
【内容简介】
 彭永捷撰著的《朱陆之辩——朱熹陆九渊哲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出版),对发生在朱熹(程朱道学一系的集大成者)和陆九渊(陆王心学一系的创始人)之间的学术辩论这一学术史上有名的公案,给予了哲学的分析、总结。

  其一,作者认为,在把儒学本质定位在“教人做人”上,朱、陆二人是没有分歧的。但在如何理解“教人做人”方面,朱熹侧重于知伦理,陆九渊侧重于行道德。朱熹哲学的特色在于为儒家的伦理纲常做哲学的说明和论证,陆九渊哲学的特色在于对儒家道德及其实践根据做哲学的说明。但朱熹在伦理哲学之外,还有道德哲学,而陆九渊却只有道德哲学,没有伦理哲学。朱熹道德哲学的特色在于以伦理来规范道德。相对于以往将朱、陆异同或归结为基本命题“性即理”与“心即理”的不同、或归结为“为学之方”上的“易简”与“支离”或“博览”与“守约”的不同、或归结为立言宗旨上的“心理为一”与“心理为二”的不同,作者认为,朱、陆重伦理与重道德的差异,可以向上追溯至孔子重“道”与孟子重“志”的差异。孔、孟之间历时态的差异,在程氏兄弟那里表现为共时态的差异,随后在朱、陆这里以学派和体系的方式公开化、明朗化了。伦理与道德之间的紧张,是儒学内部一直存在的一个矛盾。依此,作者探讨了陆九渊的学术渊源问题,认为与其在缺乏史料证据的情况下,仅依据思想的内在一致性而把陆九渊的学术渊源推之于程颢,而这种内在一致性又完全可以从具有共同的思想来源得到合理解释,还不如承认陆九渊及其门人的说法,视之为“因读孟子而得之”。

  其二,探讨和界定了“道统”的哲学内涵,将其概括为认同意识、正统意识和弘道意识,三者的结合对儒学的发展起着推动与阻碍双重作用。作者依此分析了朱、陆在与儒学外部和与儒学内部展开的道统之辨和对道统的卫护。对儒学内部历来存在的重伦理与重道德的分别,也就相应地消解了在现代新儒学中继续固执于狭隘的道统意识和门户之见的学术理据。这点对于我们重新理解儒学史、特别是理学史,以及在当代开发儒学资源,也不无启发意义。

  其三,作者认为,人性论是哲学家关于人性的基本判断和评价,是关于人性善恶的假说。从理论功能上看,性善论引出德治理论,性恶论引出法制理论。对于儒家道德理论来说,性善论是道德可能性之根据,后天经验世界中的恶是道德必要性之根据。理学的学术使命和贡献在于为作为儒家道德学说基石的性善论作了形上学的论证,并从哲学上合理地说明从先天之性善,何以形成后天经验世界中的恶,然后又如何可能通过道德的修养,向先天性善回复。朱熹从天理之性(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分别、格物穷理(“明天理,灭人欲”)的修养工夫来解决这个问题。陆九渊从本心与物欲的对立、格心去欲的工夫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朱、陆之异同,是在处理儒学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中解决方式上表现出的不同。
【目录】


自序

绪论 宋明理学的一条主线

  一 朱陆哲学比较研究的意义

    1 朱陆哲学比较研究的意义

    2 摆脱宗朱宗陆学派立场的客观化研究

    3 从叙述哲学史到分析哲学史

  二 朱陆哲学比较研究的操作方法

    1 比较哲学研究法

    2 中国哲学逻辑结构研究法

  三 朱陆之辩的问题与实质

    1 朱陆之辩的问题

    2 朱陆之辩的实南

第一章 理、气与心、理

  一 宇宙本体论:儒家伦理与道德上形上根据

    1 本体即是根据

    2 “理”作为根据

    3 “心”作为根据

  二 宇宙生成论与天地之生成

    1 宇宙生成论

    2 从无限有到有限

    3 天地之生成

  三 无极太极之辩的缘起

    1 朱陆无菜太极之辩的缘起

    2 无极太极这辩

    3 形上形下辩

    4 道器辩

    5 “极”字辩

    6 “无极而太极”与“心”和“理”

第二章 天理、气禀与一心、物欲

  一 天地之性与本心

    1 性即理论与心即理

    2 天地之性

    3 本心

  二 所禀之性与物欲

    1 气禀之性

    2 物欲

    3 “恶”

  三 朱陆人性辩

    1 天理人欲辩

    2 道心人心辩

    3 告子人性辩

第三章 格物穷理与发明本心

第四章 道统与异端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书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有写字划线。有一页被撕详情看图。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