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的转型
  • 思想的转型
  • 思想的转型
  • 思想的转型
  • 思想的转型
  • 思想的转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思想的转型

188.8 全新

仅1件

上海徐汇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洪兴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0

版次1

印刷时间2016-10

印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2-11-25

雪来2017的书摊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库存未阅,正版品相好,无字迹划线私章,内页干净漂亮。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徐洪兴 著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10
  • 版次 1
  • ISBN 9787208140370
  • 定价 7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98页
  • 字数 31千字
  • 丛书 日月光华·哲学书系
【内容简介】
本书坚持从哲学史研究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出发,着眼于理学发生的深远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儒家思想学说的演变,以及外来文化的挑战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回应,作为其考察的起点,采用从整体上把握思潮的研究方法,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理学发生的过程。
【作者简介】
徐洪兴,现任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上海哲学学会中国哲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主要研究兴趣和方向为中国哲学史、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
【目录】
序 潘富恩//001 

前言//001 

引论//001 

第一节  关于“理学”概念的说明//004 

一、关于“理学”之名//004 

二、“义理之学”与“性理之学”的关系//005 

三、关于“早期”的限定//009 

第二节 作为时代思潮的观点:早期理学再认识//009 

一、传统理学发生史观之局限//009 

二、对时代思潮的认识//011 

三、早期理学再认识//014 

上篇 总论//023 

第一章 儒学更新的必然性及其途径//025 

第一节 儒学的命运//026 

一、历史的选择与危机的到来//026 

二、子学的复苏与玄学思潮的冲击//028 

三、佛道二教的挑战//030 

四、唐代的“三教并尊”与科举的冲击//035 

五、儒学作为统治学说的必然性//038 

第二节 佛道之学//040 

一、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041 

二、中国佛教的心性论//042 

三、道家与道教//047 

四、道家的“道”论//048 

第三节 思想整合//053 

一、关于“阳儒阴释”和“三教合流”等命题的检讨//053 

二、“整合”概念的借用//056 

三、儒佛道思想涵化的历史考察//057 

第二章 儒学更新引出的文化变动//066 

第一节 儒家原典研究的新取向//067 

一、关于早期理学阶段所注重的儒家经典//067 

二、唐初经学统一的正负效应//069 

三、唐宋之际儒者的反省及其结论//072 

四、从训诂之学到义理之学的历程//075 

第二节 孟子升格运动(附论: 唐宋间的“非孟”思潮)//087 

一、“孟子升格运动”过程考论//088 

(一)“孟子升格运动”的滥觞//090 

(二)“孟子升格运动”的初兴//094 

(三)“孟子升格运动”的勃兴//098 

(四)“孟子升格运动”的完成//104 

二、“孟子升格运动”原因探析//105 

(一)时儒的看法//106 

(二)“道统”论//109 

(三)辟“异端”//112 

(四)谈心性//113 

(五)辨王霸//115 

三、附论:唐宋间的“非孟”思潮//117 

(一)关于唐宋间的“非孟”的资料//117 

(二)庆历之际之“非孟”//120 

(三)熙丰阶段之“非孟”//120 

(四)南宋阶段之“非孟”//125 

第三节  排斥佛道与古文运动//132 

一、中唐以后之排佛道//133 

二、庆历之际之排佛道//136 

三、熙丰之际之排佛道//142 

四、关于唐宋之际不排佛道的儒者及儒化的佛教徒问题//149 

五、古文运动//157 

(一)儒学与文学//158 

(二)“文”“道”关系的演变//160 

第三章 论北宋理学思潮//170 

第一节  “庆历新政”与北宋理学思潮崛起//171 

一、宋初“兴文教,抑武事”的文化政策//171 

二、“庆历新政”与士林风气的转变//177 

第二节  北宋理学思潮发展的两个阶段//183 

一、庆历:北宋理学思潮之初兴//183 

(一)教化与师道//185 

(二)思想学术的新取向//189 

(三)庆历思潮的开创之功及不足之处//193 

二、熙丰:北宋理学思潮之高涨//196 

(一)理学家与政治改革//196 

(二)北宋理学思潮高涨时期诸学派//198 

(三)熙丰思潮的理论建树及各学派以后的走向//215 

第三节  北宋理学思潮的基本特征//217 

一、思想解放//218 

二、创新开拓//220 

三、“内圣”与“外王”并重//225 

下篇 分论//233 

第一章  范仲淹论//235 

第一节  范仲淹对儒学的积极提倡//236 

第二节  范仲淹的学术思想管窥//241 

一、范仲淹的《春秋》学//242 

二、范仲淹的《易》学//243 

第三节范仲淹对宋代理学追求理想人格风气的开创//246 

一、范仲淹对理想人格的追求//246 

二、范仲淹对理想人格追求之时代影响//249 

第四节  范仲淹对北宋理学兴起的实际贡献//252 

一、范仲淹与北宋的“兴学”//254 

二、范仲淹对当时学者的奖掖//255 

第二章  欧阳修论//259 

第一节  “不绝天于人,亦不以天参人”//261 

一、欧阳修的天人观//262 

二、欧阳修对“天人感应”说的批判//267 

第二节  “去取在勇断”//272 

一、欧阳修对汉唐注疏的怀疑和否定//274 

二、欧阳修对儒经本身的怀疑和批评//280 

第三节  “莫若修其本以胜之”//285 

一、欧阳修对佛、道二教的批判//286 

二、欧阳修对心性之学的看法//290 

第三章  胡瑗论//294 

第一节  胡瑗新传//295 

第二节  胡瑗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298 

一、胡瑗的教育实践及其教学方法//299 

二、胡瑗的教育宗旨及其成功的原因//301 

第三节  胡瑗的学术思想//304 

一、胡瑗的《易》学//304 

二、胡瑗的《洪范》学和人性论//308 

第四节  胡瑗的治学风格和时代影响//311 

一、胡瑗的治学风格//311 

二、胡瑗思想的时代影响//313 

附:胡瑗著作考//318 

第四章  孙复论//323 

第一节  孙复新传//323 

第二节  孙复的学术思想//327 

一、孙复的《春秋》学//328 

二、孙复的“道统”论、排佛道、斥时文思想//335 

第三节  孙复的学风和影响//337 

一、孙复的学风//338 

二、孙复思想的时代及历史影响//339 

附:孙复著作考//344 

第五章  石介论//346 

第一节石介新传//346 

第二节石介的经学、史学略述//351 

一、石介的经学研究//351 

二、石介的史学研究//353 

第三节石介的“道统”“文统”和排佛道、斥时文思想//355 

一、石介的“道统”论和“文统”论//355 

二、石介的排佛道、斥时文思想//359 

第四节石介思想的来源和影响//365 

一、石介思想的来源//365 

二、石介思想的影响//370 

附:石介著作考//371 

基本文献及主要参考书目//373 

重版后记//380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库存未阅,正版品相好,无字迹划线私章,内页干净漂亮。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