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创新方法入门:技术创新方法入门-TRIZ基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技术创新方法入门:技术创新方法入门-TRIZ基础

07-02-14

3.9 2.0折 20 八五品

仅1件

广东东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颜惠庚、李耀中 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07-02-14

上书时间2024-08-31

万丈图书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颜惠庚、李耀中 编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8
  • 版次 1
  • ISBN 9787122115911
  • 定价 2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96页
  • 字数 153千字
  • 丛书 RIZ创新
【内容简介】
  《技术创新方法入门-TRIZ基础》按照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学习的需求,介绍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即TRIZ。介绍TRIZ的发展历程、TRIZ的主要内容和理论、TRIZ的核心思想、TRIZ主要工具和实践应用。

  《技术创新方法入门-TRIZ基础》为TRIZ基础,共分为六章,分别是技术创新概述、寻找技术创新突破点、技术问题的定义、技术问题的理想解、解决技术矛盾的四十个发明原理和物理矛盾解决原理。通过本书的学习,能比较全面地了解TRIZ相关知识和方法,能应用TRIZ,突破我们的思维定势,揭示问题本质,确定探索方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技术问题,进一步可以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产品。

  本书适合于本科、高职、中职院校各专业学生或未学过TRIZ课程的工程技术人员。
【目录】
1 技术创新概述

1.1 技术创新方法的发展历程

1.1.1 技术创新方法发展的远古阶段

1.1.2 技术创新方法发展的近代阶段

1.1.3 技术创新方法发展的现代阶段

1.2 各阶段主要技术创新方法的特性

1.2.1 基于经验的方法

1.2.2 基于智力交流激励的方法

1.2.3 基于组合的方法

1.2.4 基于类比的方法

1.2.5 基于设问的方法

1.2.6 基于解决矛盾的方法

1.2.7 基于变化思维角色的方法

1.2.8 基于公理的方法

1.3 TRIZ技术创新理论

1.3.1 TRIZ与阿齐舒勒(Genrich S.Altshuller)

1.3.2 TRIZ的传播

1.3.3 TRIZ基本理论体系

1.3.4 TRIZ的理论基础

1.3.5 TRIZ的主要方法和工具

1.4 我国技术创新工程

本章小结

研讨与训练

2 寻找技术创新突破点

2.1 S曲线进化法则

2.1.1 技术系统的诞生和婴儿期

2.1.2 技术系统的成长期(快速发展期)

2.1.3 技术系统的成熟期

2.1.4 技术系统的衰退期

2.2 系统完备性法则

2.3 能量传递法则

2.4 协调性法则

2.5 提高理想度法则

2.6 子系统不均衡进化法则

2.7 动态性进化法则

2.7.1 向结构动态化方向进化

2.7.2 向移动性增强的方向进化

2.7.3 向增加自由度的方向进化

2.7.4 系统功能的动态变化

2.8 向微观级进化法则

2.9 向超系统进化法则

本章小结

研讨与训练

3 技术问题的定义与分析

3.1 TRIZ问题的标准模型

3.2 技术问题的描述

3.3 技术问题中的矛盾

3.3.1 技术矛盾

3.3.2 物理矛盾

3.4 矛盾矩阵

3.4.1 39个通用工程参数

3.4.2 通用工程参数分类

3.4.3 矛盾矩阵组成

3.5 矛盾矩阵应用步骤

本章小结

研讨与训练

4 技术问题的理想解

4.1 理想化

4.1.1 与理想化相关的4个概念

4.1.2 理想化模型

4.1.3 理想化的应用

4.2 理想度

4.2.1 含义

4.2.2 提高系统理想度的方法

4.3 理想化方法

4.4 理想化设计

4.4.1 系统部分理想化设计模式

4.4.2 系统全部理想化设计模式

4.5 最终理想解

4.5.1 最终理想解的含义

4.5.2 最终理想解的特点

4.5.3 最终理想解的确定

本章小结

研讨与训练

5 技术矛盾解决原理——四十个发明原理

5.1 范例及40个发明原理列表

5.2 发明原理1:分割(Segmentation)

5.2.1 分割原理描述

5.2.2 分割原理应用与分析

5.3 发明原理2:抽取(Extraction,Sepration,Removal)

5.3.1 抽取原理描述

5.3.2 抽取原理应用与分析

5.4 发明原理3:局部质量(Local Quality)

5.4.1 局部质量原理描述

5.4.2 局部质量原理应用与分析

5.5 发明原理4:增加不对称性原理(Asymmetry)

5.5.1 增加不对称性原理描述

5.5.2 增加不对称性原理应用与分析

5.6 发明原理5:组合(Combining,Integration,Merging)

5.6.1 组合原理描述

5.6.2 组合原理应用与分析

5.7 发明原理6:多用性原理(Universality,Multifunctionality)

5.7.1 多用性原理描述

5.7.2 多用性原理应用与分析

5.8 发明原理7:嵌套(Nesting)

5.8.1 嵌套原理描述

5.8.2 嵌套原理应用与分析

5.9 发明原理8:重量补偿(Counterweight,Levitation)

5.9.1 重量补偿原理描述

5.9.2 重量补偿原理应用与分析

5.10 发明原理9:预先反作用(Preliminary antiaction,Prior Counteraction)

5.10.1 预先反作用原理描述

5.10.2 预先反作用原理应用与分析

5.11 发明原理10:预先作用(Prior action)

5.11.1 预先作用原理描述

5.11.2 预先作用原理应用与分析

5.12 发明原理11:事先防范原理(Cushion in advance,Compensate before)

5.12.1 事先防范原理描述

5.12.2 事先防范原理应用与分析

5.13 发明原理12:等势原理(Equipotentiality)

5.13.1 等势原理描述

5.13.2 等势原理应用与分析

5.14 发明原理13:反向作用原理(Inversion,The other way around)

5.14.1 反向作用原理描述

5.14.2 反向作用原理应用与分析

5.15 发明原理14:曲面化原理(Spheroidality,Curvilinearity)

……

6 物理矛盾解决原理——四大分离原理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