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机化学(第二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有机化学(第二版)

13-07-10

2 八五品

仅1件

广东东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艳梅、赵圣印、王兰英 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3-07-10

上书时间2024-06-15

万丈图书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艳梅、赵圣印、王兰英 编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06
  • 版次 1
  • ISBN 9787030407900
  • 定价 5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40页
  • 字数 701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有机化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有机化学共17章,按照以官能团分章的方式编排,每章最后设置了相应的习题。有机化学内容精练,重点突出。在选材和举例方面,注重实用性和前沿性,许多实例来自于科研。在内容设置上,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究能力,几乎每个章节都设立了思考、导引和探究项目,可供学生讨论。有机化学还设置了拓展阅读部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机化学的另一特色是引入理论计算,对每种官能团的代表化合物都拟合出形象的电荷分布示意图,便于读者理解化合物结构与反应性的关系。此外,为适应双语教学需要,有机化学对常用的有机化学名词和重要概念标注了英文。作为清华大学有机化学MOOC的配套教材,有机化学在重要知识点位置设置了二维码,可扫描链接至MOOC相应知识点的讲解、动画展示、实验演示或讨论探索等。有机化学MOOC内容均由清华大学一线教授、副教授讲授。
【目录】
目  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绪论1
 11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1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1
  
12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12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征

 13 共价键2
  
131 共价键的形成及相关理论

  
132 共价键的键参数

  
133 诱导效应

  
134 共价键的断裂与有机反应
基本类型

 14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9
  
141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

  
142 范氏力
10
  
143 氢键
10
  
144 疏水相互作用
10
 15 有机反应中的酸碱概念10
  
151 犅狉狀狊狋犲犱酸碱理论
10
  
152 犔犲狑犻狊酸碱理论
11
  
153 软硬酸碱理论
12
 16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2
  
161 根据碳骨架分类
12
  
162 根据官能团分类
13
 17 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写法14
  
171 电子式
14
  
172 蛛网式及结构简式
14
  
173 键线式
15
 18 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本
原则15
  
181 几个与命名相关的词
15
  
182 系统命名的基本原则
17
  
183 特殊情况的处理
18
 19 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19
 习题20
第2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22
 21 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22
 Ⅰ 烷烃23
 22 烷烃的命名23
 23 烷烃的结构23
  
231 烷烃的结构
23
  
232 烷烃的构象
24
 24 烷烃的物理性质26
  
241 沸点
27
  
242 熔点
27
  
243 密度
28
  
244 溶解度
28
 25 烷烃的化学反应28
  
251 氧化、热解和异构化
28
  
252 取代反应
30
 Ⅱ 环烷烃34
 26 环烷烃的命名34
  
261 单环烷烃
34
  
262 多环烷烃
35
 27 环烷烃的结构与构象37
  
271 小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
37
  
272 环己烷的构象
38
  
273 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40
  
274 十氢合萘的构型
40
 28 环烷烃的物理性质41
 29 环烷烃的化学反应41
  
291 取代反应
41
  
292 催化氢化
42
  
293 与卤素或卤化氢的开环反应
42
  
294 氧化反应
43
 210 烷烃和环烷烃的制备43
 Ⅲ 饱和烃的来源及石油产业43

 习题43
第3章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和二
烯烃46
 Ⅰ 烯烃46
 31 烯烃的结构46
 32 烯烃的异构和命名47
  
321 烯烃的异构
47
  
322 烯烃的命名
47
 33 烯烃的物理性质49
 34 烯烃的化学反应50
  
341 催化氢化
50
  
342 亲电加成反应
50
  
343 氧化反应
56
  
344 α-氢卤代
58
  
345 聚合
59
 Ⅱ 炔烃60
 35 炔烃的结构60
 36 炔烃的命名60
 37 炔烃的物理性质61
 38 炔烃的化学反应61
  
381 酸性及炔氢的特性反应
62
  
382 亲电加成反应
63
  
383 亲核加成反应
64
  
384 还原反应
64
  
385 氧化反应
65
  
386 聚合
65
 Ⅲ 二烯烃66
 39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66
  
391 二烯烃的分类
66
  
392 二烯烃的命名
66
 310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与共轭
效应67
  
3101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67
  
3102 共轭效应
67
  
3103 超共轭效应
68
  
3104 共振论
69
 311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反应70
  
3111 1,4-加成
70
  
3112 犇犻犲犾狊-犃犾犱犲狉反应
71
  
3113 聚合
72
 312 烯烃和炔烃的制备73
  
3121 烯烃的制备
73
  
3122 炔烃的制备
73
 Ⅳ 不饱和烃的来源及橡胶产业73
 习题74
第4章 芳烃77
 41 芳烃的分类、异构和命名77
  
411 芳烃的分类
77
  
412 芳烃的异构
77
  
413 芳烃的命名
78
 42 苯的结构79
  
421 价键理论观点
79
  
422 分子轨道理论观点
79
  
423 共振论观点
79
 43 芳烃的物理性质80
 44 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80
  
441 亲电取代反应
81
  
442 加成反应
85
  
443 氧化反应
85
  
444 还原反应
86
  
445 芳烃侧链的反应
86
 45 芳环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
规律87
  
451 三类定位基
88
  
452 定位规律的解释
89
  
453 二取代苯的定位规律
92
  
454 定位规律在有机合成上的
应用
93
 46 稠环芳烃94
  
461 多环芳烃的分类
94
  
462 萘
95
  
463 蒽和菲
98
  
464 富勒烯
98
 47 非苯芳烃99
 48 芳烃的来源及煤炭产业101
 习题102
第5章 对映异构105
 51 手性和对称性105
  
511 偏振光和物质的旋光性
105
  
512 旋光仪和比旋光度
105
目  录狏犻犻
  
513 分子的手性与旋光性
106
  
514 分子的对称性与旋光性
106
 52 含一个不对称碳的化合物107
  
521 构型的表示
107
  
522 构型的标记
108
  
523 对映体和外消旋体
109
 53 含两个及多个不对称碳的化
合物110
  
531 含两个不同不对称碳的化
合物
110
  
532 含两个相同不对称碳的化
合物
110
  
533 含多个不对称碳的化合物
111
 54 环状手性化合物111
 55 其他不含不对称碳原子的手性
化合物112
  
551 丙二烯型化合物
112
  
552 联苯型化合物
113
 56 前(潜)手性碳和分子的
前(潜)手性113
 57 不对称合成与拆分114
  
571 不对称合成
114
  
572 外消旋体的拆分
115
  
573 对映体过量百分数和光学
纯度
117
 58 手性与药物117
 59 异构体的分类118
 习题119
第6章 卤代烃 金属有机化合物122
 61 卤代烃的分类、异构、命名和
结构122
  
611 卤代烃的分类
122
  
612 卤代烃的异构
122
  
613 卤代烃的命名
123
  
614 卤代烃的结构
123
 62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123
 63 卤代烃的化学反应124
  
631 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
124
  
632 卤代烃的消除反应
126
  
633 卤代烃的还原
127
  
634 卤代烃与金属的反应 金属有机
化合物
127
 64 饱和碳原子上亲核取代反应
历程130
  
641 单分子取代反应犛


130
  
642 双分子取代反应犛


132
  
643 离子对机理
133
  
644 分子内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133…
 65 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134
  
651 烃基结构的影响
134
  
652 离去基团的影响
135
  
653 亲核试剂的影响
136
  
654 溶剂的影响
136
 66 消除反应历程137
  
661 单分子消除反应犈1
137
  
662 双分子消除反应犈2
137
 67 影响消除反应的因素138
  
671 烃基结构的影响
138
  
672 离去基团的影响
138
  
673 进攻试剂的影响
138
  
674 溶剂的影响
138
 68 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的竞争139…
  
681 烃基结构的影响
139
  
682 试剂的影响
139
  
683 溶剂极性的影响
140
  
684 反应温度的影响
140
 69 其他卤代烃140
  
691 双键和苯环位置对卤原子活
性的影响
140
  
692 卤代芳烃
142
  
693 多卤代烃
144
  
694 氟代烃
144
 610 卤代烃的制备145
  
6101 烷烃的卤代
145
  
6102 烯烃、炔烃与卤化氢或卤素
加成
145
  
6103 由醇制备
145
 习题145
第7章 波谱分析在有机化学中的
应用150
71 电磁辐射150
 72 红外光谱151
  
721 分子振动和红外光谱
152
  
722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频谱
153
  
723 有机化合物红外谱图举例
154
  
724 红外光谱的应用
157
 73 核磁共振158
  
731 核磁共振氢谱的基本原理
159
  
732 化学位移
161
  
733 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164
  
734 积分常数
166
  
735 核磁共振氢谱解析
166
  
736 核磁共振碳谱
167
 74 紫外光谱170
  
741 电子跃迁与紫外光谱
170
  
742 紫外谱图解析
172
 75 质谱173
  
751 质谱的基本原理
173
  
752 质谱解析
174
  
753 质谱新技术
177
 习题179
第8章 醇、酚和醚184
 Ⅰ 醇184
 81 醇的分类、命名和结构184
  
811 醇的分类
184
  
812 醇的命名
184
  
813 醇的结构
185
 82 醇的物理性质与波谱特征185
  
821 醇的物理性质
185
  
822 醇的波谱特征
186
 83 一元醇的化学性质187
  
831 醇的酸性和碱性
188
  
832 生成卤代烃
189
  
833 脱水和消除反应
191
  
834 醇的氧化反应
192
  
835 醇的脱氢反应
193
 84 多元醇的特殊反应194
  
841 邻二醇的氧化
194
  
842 频哪醇重排
194
 85 醇的制备195
  
851 由烯烃制备
195
  
852 卤代烃的水解
195
  
853 羰基化合物的还原
195
  
854 利用格氏试剂制备醇
195
 Ⅱ 酚196
 86 酚的分类和命名196
 87 酚的物理性质与波谱特征196
  
871 酚的物理性质
196
  
872 酚的波谱特征
197
 88 酚的化学性质198
  
881 酚的酸性
198
  
882 酚醚和酯的生成
198
  
883 酚与三氯化铁反应
200
  
884 苯酚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200…
 89 酚的制备202
  
891 异丙苯法
202
  
892 卤代芳烃水解
202
  
893 碱熔法
202
  
894 重氮盐水解
202
 Ⅲ 醚202
 810 醚的分类和命名202
 811 醚的物理性质与波谱特征203
  
8111 醚的物理性质
203
  
8112 醚的波谱特征
203
 812 醚的化学反应204
  
8121 盐的形成
204
  
8122 醚键的断裂
204
  
8123 过氧化物的生成
205
  
8124 犆犾犪犻狊犲狀重排
206
 813 醚的制备206
  
8131 犠犻犾犾犻犪犿狊狅狀合成法
206
  
8132 犝犾犾犿犪狀狀反应制备
206
  
8133 醇分子间的脱水
206
 Ⅳ 环醚和冠醚206
 814 环醚206
 815 冠醚207
 习题208
第9章 醛、酮和醌211
 Ⅰ 醛和酮211
 91 醛和酮的分类和命名211
  
911 醛和酮的分类
211
  
912 醛和酮的命名
211
 92 醛和酮的结构212
 93 醛和酮的物理性质和波谱
特征212
  
931 醛和酮的物理性质
212
  
932 醛和酮的波谱特征
213
 94 醛和酮的亲核加成反应215
  
941 醛和酮的亲核加成反应概述
215…
  
942 与含氧亲核试剂的加成
217
  
943 与含硫亲核试剂的加成
219
  
944 与含碳亲核试剂的加成
220
  
945 与含氮亲核试剂的加成
222
  
946 与犠犻狋狋犻犵试剂的反应
223
  
947 犚犲犳狅狉犿犪狋狊犽狔反应
224
 95 醛和酮α-犎的反应225
  
951 α-碳上氢原子的活泼性
225
  
952 卤代反应
225
  
953 羟醛缩合反应
226
  
954 犕犪狀狀犻犮犺反应
228
 96 醛和酮的氧化和还原反应229
  
961 醛和酮的氧化反应
229
  
962 醛和酮的还原反应
229
 97 犆犪狀狀犻狕狕犪狉狅反应231
 98 α,
β
-不饱和醛、酮232
  
981 还原反应
232
  
982 亲核加成反应
232
  
983 犕犻犮犺犪犲犾加成
233
 99 醛、酮的制备233
  
991 由醇的氧化和脱氢制备
233
  
992 用芳烃制备
234
  
993 用羧酸衍生物制备
234
  
994 炔烃的水合反应
235
 Ⅱ 醌235
 910 醌的结构和命名235
 911 醌的化学性质235
  
9111 碳碳双键的加成反应
235
  
9112 羰基的反应
236
  
9113 1,4-加成反应
236
  
9114 还原反应
236
  
9115 自由基捕获剂
237
 912 醌与染料237
 习题238
第10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244
 Ⅰ 羧酸244
 101 羧酸的分类、命名和结构244
  
1011 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244
  
1012 羧酸的结构
244
 102 羧酸的物理性质和波谱
特征245
  
1021 羧酸的物理性质
245
  
1022 羧酸的波谱特征
245
 103 羧酸的化学性质247
  
1031 羧酸的酸性
247
  
1032 羧酸衍生物的生成
248
  
1033 羧酸的还原
251
  
1034 羧酸α-犎的卤代反应
251
  
1035 脱羧反应
252
  
1036 二元羧酸的特性
252
 Ⅱ 羧酸衍生物253
 104 羧酸衍生物的命名253
 105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
波谱特征254
  
1051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254
  
1052 羧酸衍生物的波谱特征
255
 106 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257
  
1061 亲核取代反应
257
  
1062 与格氏试剂的反应
260
  
1063 还原反应
261
  
1064 酯缩合反应
261
  
1065 犎狅犳犿犪狀狀降级反应
262
  
1066 酰胺的失水反应
263
  
1067 酰胺的酸碱性
263
  
1068 烯酮
264
 Ⅲ 取代酸264
 107 羟基酸的分类和命名265
 108 羟基酸的化学反应265
  
1081 酸性
265
  
1082 氧化反应
265
  
1083 脱水反应
266
1084 分解脱羧反应
266
 109 
β
-二羰基化合物267
  
1091 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
267
  
1092 乙酰乙酸乙酯在有机合成
中的应用
268
  
1093 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
中的应用
269
 1010 羧酸的制备270
  
10101 由伯醇或醛氧化制备
270
  
10102 由烃的氧化制备
270
  
10103 用腈水解制备
270
  
10104 由格氏试剂与二氧化碳反
应制备
270
  
10105 酚酸的制备
270
 习题271
第11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276
 Ⅰ 硝基化合物276
 111 硝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
和结构276
  
1111 硝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276
  
1112 硝基化合物的结构
276
 112 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
波谱特征277
  
1121 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277
  
1122 硝基化合物的波谱特征
277
 113 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278
  
1131 具有α-犎的脂肪族硝基化合物
与碱的反应
278
  
1132 还原反应
278
  
1133 硝基对芳环上其他取代基的
影响
279
 Ⅱ 胺281
 114 胺的分类、命名和结构281
  
1141 胺的分类和命名
281
  
1142 胺的结构
282
 115 胺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283
  
1151 胺的物理性质
283
  
1152 胺的波谱特征
284
 116 胺的化学性质285
  
1161 胺的碱性
285
  
1162 烷基化反应
286
  
1163 酰化反应
286
  
1164 氧化
287
  
1165 与亚硝酸反应
287
  
1166 芳胺苯环上的取代反应
288
 117 季铵盐和季铵碱289
  
1171 季铵盐
289
  
1172 季铵碱的消除反应
290
 118 胺的制备291
  
1181 酰胺和腈的还原
291
  
1182 氨与卤代烃的反应
291
  
1183 醛和酮的还原胺化
291
  
1184 硝基化合物的还原
291
  
1185 酰胺的犎狅犳犿犪狀狀降级反应
291…
  
1186 犌犪犫狉犻犲犾合成法
292
 Ⅲ 其他含氮化合物292
 119 芳香族重氮和偶氮化合物292
  
1191 重氮盐的制备
292
  
1192 重氮盐在有机合成中的
应用
293
  
1193 偶氮化合物与偶氮染料
296
 1110 腈和异腈297
  
11101 腈的化学性质
297
  
11102 异腈
298
 习题299
第12章 含硫、含磷及含硅有机化
合物304
 121 含硫有机化合物304
  
1211 硫醇、硫酚、硫醚
305
  
1212 磺酸
307
  
1213 牛磺酸和磺胺类药物
309
 122 含磷有机化合物309
  
1221 命名与结构
309
  
1222 含磷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311
  
1223 有机磷农药
312
  
1224 不对称催化中的膦配体
312
 123 含硅有机化合物313
  
1231 烃基硅烷的制备
314
  
1232 卤硅烷的制备和化学性质
315
  
1233 有机硅化合物在合成中的应用
316
 习题316
第13章 杂环化合物319
 13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
结构319
  
131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319
  
1312 杂环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与波谱
特征
321
  
1313 五元和六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
和芳香性
324
 132 五元杂环化合物328
  
1321 五元杂环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28…
  
1322 苯并五元杂环化合物
330
  
1323 常见的五元杂环化合物
331
 133 六元杂环化合物334
  
1331 六元杂环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34…
  
1332 苯并六元杂环化合物
337
  
1333 常见的六元杂环化合物
338
 134 杂环类药物339
 习题341
第14章 类脂化合物345
 141 油脂345
  
1411 油脂的物理性质
347
  
1412 油脂的化学性质
347
 142 蜡348
 143 磷脂349
 144 萜类化合物350
  
1441 单萜
350
  
1442 倍半萜
351
  
1443 二萜
352
  
1444 三萜
353
  
1445 四萜
353
  
1446 萜类的生物合成
353
 145 甾族化合物354
  
1451 胆固醇
354
  
1452 维生素犇
355
  
1453 胆酸
355
  
1454 甾族激素
356
 习题357
第15章 碳水化合物358
 151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358
 152 单糖358
  
1521 单糖的分类、构型与命名
358
  
1522 单糖的环状结构
362
  
1523 单糖的构象
364
  
1524 单糖的化学反应
365
  
1525 重要的单糖及其衍生物
369
 153 二糖371
  
1531 二糖总论
371
  
1532 重要的二糖
372
 154 多糖374
  
1541 淀粉
374
  
1542 纤维素
375
  
1543 甲壳素
376
  
1544 细胞表面的多糖
377
  
1545 寡糖的合成
377
 习题378
第16章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及
核酸381
 161 氨基酸381
  
1611 α-氨基酸的结构、命名和
分类
381
  
1612 氨基酸的性质
382
 162 多肽385
  
1621 多肽的组成
385
  
1622 多肽的结构测定
386
  
1623 多肽合成
387
 163 蛋白质390
  
1631 蛋白质的分类、功能和组成
390…
  
1632 蛋白质的结构
391
  
1633 蛋白质的性质
394
 164 酶395
 165 核酸395
  
1651 核酸的组成与结构
396
  
1652 核酸的性质
399
 166 生物技术和生物技术
药物399
  
1661 基因工程
399
  
1662 干扰素
399
  
1663 多肽类药物
400
1664 抗体药
400
 习题401
第17章 周环反应403
 171 前线轨道理论403
 172 电环化反应405
 173 环加成反应407
 174 σ迁移反应409
  
1741 犎[1,犼]σ迁移
410
  
1742 犆原子的[1,犼]σ迁移
412
  
1743 [犻,犼]σ迁移
413
 习题414
部分习题答案418
参考文献424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