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催化工艺学
  • 生物催化工艺学
  • 生物催化工艺学
  • 生物催化工艺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生物催化工艺学

50 5.1折 98 九品

仅1件

甘肃兰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志浩 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5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

上书时间2024-10-02

鉴宝阁

六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孙志浩 著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5-05
  • 版次 1
  • ISBN 9787502564735
  • 定价 9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667页
  • 字数 1067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3部分共22章。第1章绪论,介绍生物催化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与发展趋势。第一篇为基础篇,包括第2章至第12章,分别介绍生物催化的微生物学基础、应用酶学基础、手性化学基础、生物有机化学与生物催化、生物催化剂的来源与筛选、生物催化剂的修饰与改造、生物催化剂的发酵生产、酶的纯化与表征、非水相生物催化、固定化生物催化剂与生物催化反应器,着重阐述生物催化基本知识与理论。第二篇为应用篇,包括第13章至第22章,分别以酶法制备L-氨基酸、酶法制备D-氨基酸、固定化细胞方法生产L-苹果酸与L(+)-酒石酸、生物催化法制备手性2-芳基丙酸、酶法生产L-肉碱、微生物酶法拆分制备D-泛解酸内酯、酶法生产光学活性拟除虫菊酯、脂肪酶非水相催化生产短链脂肪酸酯、酶法拆分手性环氧化物及邻位二醇、香草醛等生产实践为实例,详细阐述了生物催化工艺技术的过程及应用。
  
  本书内容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同时结合典型生物催化产品的工艺实例,并介绍了许多有关生物催化前沿性的内容。主要可用作高校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等学科的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或参考教材,也可供从事生物化工、医药、食品、饲料、发酵等行业以及其他有关生物技术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企业生产人员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孙志浩,江苏无锡人,1941年9月生。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5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发酵工学专业,1965-1986年先后从事酒精发酵、丙酮丁醇发酵生产等技术管理工作。1986年至今先后在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无锡轻工业大学(现江南大学)从事生物技术科研与教学工作。长期从事微生物、酶和生物催化研究。承担多项国家与省部级课题并应用于生产,取得较好效益。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2004年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编、参编专著6部。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6项,其中已授权4项。
【目录】
1绪论1
11生物催化的基本概念1
111生物催化与生物催化工艺学1
112生物催化的产生与发展3
113生物催化研究的重要意义7
12生物催化的主要内容8
121生物催化的主要方式8
122生物催化反应的特点9
123生物催化研究的主要内容12
124生物催化的应用12
13生物催化发展趋势15
131生物催化的研究动态15
132生物催化的发展趋势与前景18
133我国生物催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与建议20
参考文献23
基础篇
2微生物学基础27
21生物催化剂与微生物27
211生物催化剂27
212微生物是生物催化剂的宝库27
22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27
221微生物的基本特点27
222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29
223常用的工业微生物30
23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及功能34
231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34
232核糖体36
233生物膜与蛋白质的运输37
24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38
24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38
242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基因表达41
243微生物的变异41
25代谢工程与微生物代谢的调控42
251微生物代谢调控的基本特点42
252酶活性的调控43
253酶合成的调控46
254微生物代谢调控的模式50
255代谢的人工调控53
256代谢工程55
26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56
261微生物的营养56
262微生物的培养方法59
263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60
264极端环境与极端微生物61
参考文献63

3应用酶学基础65
31酶的基本概念65
311酶是生物催化剂65
312酶的化学本质68
313酶的分类和命名69
32酶的结构与功能72
321酶蛋白的结构72
322酶的活性中心77
323酶催化反应机制78
33酶动力学和抑制作用84
331单底物酶催化反应动力学85
332多底物酶催化反应动力学91
333影响酶反应速率的因素93
334酶的抑制95
34生物催化用酶98
341对酶的认识98
342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优点99
343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缺点101
参考文献102

4手性化学基础103
41手性概念的提出103
42手性的意义105
421对映体的不同作用行为105
422单一对映体手性化合物的重要意义106
43有机分子的三维结构与手性106
431异构体106
432立体异构108
433手性与光学活性112
434手性与不对称性115
44构型的联系和测定117
441构型的联系117
442构型的测定119
45对映体组成的测定122
451比旋光度的测量122
452对映体过量123
453手性色谱法123
454核磁共振光谱(NMR)法124
46生物催化的手性化学125
461生物催化反应的选择性125
462对映选择率E126
参考文献128

5生物有机化学与生物催化129
51概述129
511生物有机化学的发展129
512生物有机化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131
52生物体内的有机化学132
521生物有机化学中的立体效应133
522生物体内发生的基本有机化学反应类型135
53生物催化的有机化学反应137
531生物催化反应与有机化学合成137
532生物催化的水解反应138
533生物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140
534生物催化的缩合反应141
535生物催化的加成反应142
536生物催化的卤化和脱卤反应143
537生物催化的胺化反应143
538生物催化的酯化反应144
539生物催化的降解反应144
参考文献145

6生物催化剂的来源与筛选146
61概述146
611生物催化剂的概念146
612生物催化剂来源与多样性146
613生物催化剂的寻找和发现149
62微生物酶筛选的策略150
621常规生物催化剂筛选的一般策略150
622从极端微生物中筛选极端酶的策略156
623未培养生物催化剂的发现策略158
63微生物和酶的一般筛选方法159
631从自然界发现产酶微生物159
632生物催化剂的高效筛选163
64优良菌种选育166
641自然选育167
642诱变选育167
65从生境中微生物基因组DNA筛选酶的方法171
651从土壤和水样中提取DNA171
652土壤微生物DNA文库的构建172
参考文献173

7生物催化剂的修饰与改造175
71生物催化剂的化学修饰176
711酶蛋白修饰的目的177
712酶蛋白修饰的方法177
713酶蛋白修饰的局限性180
72生物催化剂的有理设计改造181
721生物催化剂的有理设计工具与方法181
722有理设计应用的成功例子183
723有理设计的局限性与展望185
73生物催化剂的定向进化185
731酶的定向进化的产生及定义185
732定向进化方法188
733定向进化应用的成功例子192
734定向进化的发展概况196
74目的物的检验方法:筛选和选择197
741筛选198
742选择199
75生物催化剂改造的研究概况与展望200
751生物催化剂改造的研究概况200
752生物催化剂的组合改造201
753生物催化剂改造的展望201
参考文献203

8生物催化剂的发酵生产205
81微生物产酶菌种205
811对产酶微生物菌种的要求205
812常用的产酶微生物206
813产酶菌种的保藏207
814产酶菌种的退化208
82产酶培养基209
821微生物发酵与产酶原料210
822培养基配制与灭菌213
83种子培养与发酵产酶218
831产酶发酵工艺流程218
832产酶发酵方法218
833种子扩大培养219
834无菌操作的接种技术220
84微生物生长与发酵产酶动力学221
84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规律221
842发酵产酶的模式222
843细胞生长动力学223
844产酶动力学223
85发酵条件对产酶的影响224
851温度224
852pH值225
853溶解氧(供氧)225
854搅拌226
855泡沫226
856湿度226
86发酵染菌和防治227
861杂菌污染的途径227
862杂菌污染的原因及防止措施227
863噬菌体的危害和防止措施228
87工业用生物催化剂与酶制剂229
871工业用生物催化剂的要求229
872商品酶的剂型229
参考文献230

9酶的纯化与表征231
91酶或蛋白质的分析与检测232
911纯度的标准232
912酶活的测定232
913蛋白质的测定232
914蛋白质的化学分析234
92酶的分离和纯化235
921分离纯化概述235
922酶的提取236
923分离纯化方法240
924结晶253
925选择性变性纯化254
93酶的稳定性254
931纯化过程中的稳定性254
932酶的保存255
933酶的修饰对稳定性的作用256
94分离纯化过程设计策略257
941材料的选择257
942预处理257
943酶性质的初步研究258
944制定酶的纯化步骤258
945提取、分离和纯化方法评价260
参考文献260

10非水相生物催化262
101引言262
102典型的生物催化介质系统265
1021单一的水或缓冲溶液系统265
1022水-有机溶剂单相系统266
1023水-有机溶剂两相系统266
1024含有表面活性剂的乳液或微乳液系统267
1025微水有机溶剂单相系统268
1026超临界流体系统268
1027离子液体介质系统269
1028无溶剂或少溶剂反应系统270
103非水溶剂的影响及其选择原则270
1031非水溶剂对酶选择性的影响271
1032非水溶剂对酶稳定性的影响271
1033非水溶剂的选择原则272
104水活度的影响及其控制方法273
1041酶的柔性与“必需水”273
1042水活度与酶的活性274
1043水活度缓冲体系275
105添加剂对非水相生物催化反应的影响276
1051无机盐类添加剂276
1052有机助溶剂277
1053多醇类添加剂277
1054表面活性剂277
106非水介质中酶的活化方法279
1061有机溶剂中酶的活力为何不如水相中高279
1062如何提高有机相酶的催化活力281
107非水相生物催化的主要特征283
1071酶在有机溶剂中的催化活性283
1072酶在有机溶剂中的稳定性283
1073溶剂对酶选择性的调控作用284
1074非水相酶催化的其他特征285
108非水相生物催化的典型反应286
1081酯合成反应287
1082酰胺化反应292
1083多肽合成反应293
1084氧化还原反应294
参考文献296

11固定化生物催化剂299
111固定化生物催化剂概述299
1111固定化生物催化剂的定义299
1112固定化生物催化剂的研究历史与发展300
1113固定化生物催化剂的优缺点301
112固定化生物催化剂制备方法302
1121固定化生物催化剂的制备原则302
1122固定化方法303
1123各种固定化方法的优缺点比较310
113固定化生物催化剂的性质311
1131固定化生物催化剂的特征参数311
1132固定化后催化活性的变化312
1133固定化对生物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312
1134固定化对生物催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314
114评价固定化生物催化剂的指标及其测定317
1141固定化生物催化剂的活力及其测定317
1142偶联率及相对活力的测定318
1143固定化生物催化剂的半衰期318
1144单位产品的生物催化剂消耗318
115固定化生物催化剂的应用319
1151固定化生物催化剂的应用319
1152固定化生物催化剂应用的几个例子319
116固定化技术研究新进展321
1161共固定化技术321
1162酶的定向固定化技术322
1163交联酶晶体323
1164脂质体包埋325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