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手札【小不在意 14】清代名人世家--陈仅(余山) 诗 三张 对折全(残) 林题
  • 名家手札【小不在意 14】清代名人世家--陈仅(余山) 诗 三张 对折全(残) 林题
  • 名家手札【小不在意 14】清代名人世家--陈仅(余山) 诗 三张 对折全(残) 林题
  • 名家手札【小不在意 14】清代名人世家--陈仅(余山) 诗 三张 对折全(残) 林题
  • 名家手札【小不在意 14】清代名人世家--陈仅(余山) 诗 三张 对折全(残) 林题
  • 名家手札【小不在意 14】清代名人世家--陈仅(余山) 诗 三张 对折全(残) 林题
  • 名家手札【小不在意 14】清代名人世家--陈仅(余山) 诗 三张 对折全(残) 林题
  • 名家手札【小不在意 14】清代名人世家--陈仅(余山) 诗 三张 对折全(残) 林题
  • 名家手札【小不在意 14】清代名人世家--陈仅(余山) 诗 三张 对折全(残) 林题
  • 名家手札【小不在意 14】清代名人世家--陈仅(余山) 诗 三张 对折全(残) 林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名家手札【小不在意 14】清代名人世家--陈仅(余山) 诗 三张 对折全(残) 林题

4500 四品

仅1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仅(余山)

年代清代 (1645-1911)

页数3页

尺寸28 × 22 cm

上书时间2014-07-14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四品
残损严重!
商品描述
陈仅,浙江鄞县人,清中叶以后历任紫阳、安康、汉阴等地知县。作为地方官员,他关心民生,有政绩;作为诗人,他写有记录在各地做官心路历程的诗集《继雅堂集》;作为学者,他潜心研究古代经学

陈仅,字余山,号渔珊。父鸿浙。中乾隆四十五年(1775)进士,由兵马司指挥,任汀州同知,又升任肇庆知府,与其兄鸿俦,酷爱文学,曾合作写诗。
陈仅自幼颖悟,经常夜读(乐雅),有时家中断灯火,则点燃香炷照明,在微弱的光点下逐字逐句默记,还不断吟诵。嘉庆十八年(1813)中举人,后以国史馆誉录议叙知县。道光十三年(1833)授陕西咸长知县。从此,陈仅从东海之滨的鄞县,千里迢迢,到黄土高原走马上任。
陈仅,字余山,号涣山。诞生在一个充满书香味的官宦之家,生年是“乾隆五十二丁未(一七八七)”[3]。其父鸿渐,“乾隆四十五年进士。由兵马司指挥迁汀州同知,擢肇庆知府”[4]。死葬鄞县桃源乡费家漕[5]。其伯父鸿俦,字秋实,号凫岩石先生,“工五言诗,与同郡周铁山齐名,人谓铁山近狷,凫岩近狂”[6]。兄弟均“能诗,有集行世”[7]。其中陈鸿渐有《古欢斋诗钞》一卷、《古欢斋文集》、《一统志考略》和《日下旧闻考略》[8]等行世,陈鸿俦有《聂许斋诗稿》六卷(一说八卷),均为“堙屿楼藏本”[9]。童年时代的陈仅,自幼颖悟,史载他“自幼好学,尝夜读《尔雅》,无灯以香炷逐字默记,辄能成诵”[10]。
嘉庆十八年(1813)中举,时年26岁,乡试后考取为国史馆誊录[11]。道光十三年(1833),议叙知县,出任延长县。从考取功名到首任知县,其间漫漫20年,而且是从秀美江南来到较为贫困、动荡的西北任官,由此可见其迈人从政之路并不是十分顺畅,其中一定充满辛酸苦辣。此后25年,他含辛茹苦辗转陕北、陕南,担任地方长官,具体任职如下。
廷长县知县,“道光十三年任,十二月二十八日御任”。由于接任者陈参是“道光十五年四月十一日任”[12]。故其御任当为十四年。第一次出任知县虽未任满期,但他并未因来去匆匆而无所作为,仍在短暂任期里为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另兼职定边县方面,也有作为。史载他“修葺书院,建宋儒张载祠,与诸生讲学,其伺摄定边,亦有惠政”[13]。为此,延长人“立生祠祀之”[14]。
紫阳县知县,“道光十五年任,十九年以调安康知县去任”[15]。紫阳县,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秦岭上,陕南汉水流域,大巴山区。因宋代道教南派创始人紫阳真人“张本叔”而得县名,置县已近500年历史。因山大沟深,耕地坡陡瘠薄,而稻田不多,史载“环紫邑皆山,水田之利惟蒿坪河一隅,余则为梯田,为雷公田,高岭恃洋芋,低坡恃包谷,路角涧滨无跬步之地不垦,其用力勤矣,而戴土之山先涝而溃,未熯而龟,偶有丰收,亦无有宿蓄”[16]。属典型的贫困山区。陈仅走马上任之时,正值大灾刚过不久,“十二年壬辰夏秋阴雨过多,伤稼,岁大荒,人相食。十三年癸巳更甚,自正月至九月共晴三十三日,其余非阴即雨,斗米值大钱一千六百文贫民儿女卖几尽,其至骨肉相食”[17]。可谓受命于危难之中。关于其在紫阳的作为,陈仅去职5年后,紫阳士绅们在《去思碑》中有明确的概括。“侯之于民勤勤恳恳,亦若自忘其为官也者。是故明慎用刑,疆御敛气,息讼风也;严搏签匪,境内宴如,靖盗贼也;刊《艺苕集》,劝民种植,荒政豫也;发蚕桑示,教民树蓄,大利兴也;恪崇正祀,修举废坠,成民而致力于神也;且邑比岁早涝不时,侯出舍于郊,缟素徒跣,泣祷于神,作辞自警,晴雨辄应;道光十六年,夏蝗入境,民情恂恂,侯步祷刘将军祠,再疏自责,又考古捕蝗之法著为编,令民扑之,蝗殒且徙,得无害。是则侯于民所欲者有必聚,所恶者看勿施。如之何弗思,思之而能忘也耶?”予曰:“子言诚然,然予更有说焉。侯礼贤兴学,雅尚风节,公余进诸生,教以端本正心,而文艺次之。立古学课,连篇累牍必删削完善,亲为讲解,虽盛寒暑不辍,由是就正者日益众;学舍逼侧几不能容,侯剖清俸,捐置广厦十余间;士风争相淬励,駸駸兴起,并念棚规为新生之累,经前任张宪创始,迄未有成,侯捐廉筹办,禀请立案,俾寒儒永沾德泽焉。至事关风化极意维持,贞女节妇,有力不能自赡者,侯廉得之,保护培养,罔弗周至,而幽光潜德,必题门封墓,不令埋没于穷庐丰草中”[18]。这个概括应该说是客观的,是出自紫阳百姓的内心,因为陈仅已调走多年,无需拍其马屁。另由吴纯最后主修成的道光《紫阳县志》和同治《鄞县志》也多有其事迹记载,其中一些可弥补《去思碑》未载之缺,如修建公共建筑,史载,“刘猛将军祠,在县城东大明寺址。道光十八年知县陈仅捐建”[19];建于明代的“名臣祠,……岁久祠圯,道光十八年知县陈仅重修”[20];城池“道光十九年七月南城因雨坍塌,知县陈仅捐修”[21];公署“道光十九知县陈仅借廉修葺”[22]。其中一些还是陈仅捐款兴修的。疏浚河道,史载“县治府临汉江,江流之险,莫甚于炉子滩。商船屡倾覆。仅鸠工修治,行者颂之”[23]。倡导种植,诚如陈仅在《紫阳县志序》中所言,“余之于紫民也,劝促构、劝种桑、劝种晒丝,以为储积”,其中“道光十六年,知县陈仅出示饬民栽桑,计四乡载成新桑万余株”[24]。任职四年,善举多多,深得县民爱戴,志书评价他:“养民以惠而用法以严,为治四年,官民如家人父子,殆古召杜之流也,十九年调安康去,士民赴省呈请留,不得请。思之不置,立碑以志德政”[25],并“立生祠祀之”[26]
安康知县,“道光十九年十一月由紫阳县知县调任”[27]。咸丰元年八月调任咸宁县知县才去职,共12年。期间还代理过洵阳知县1个月左右[28]。安康,名取“年万丰乐、安宁康泰”之意,古称金州。其地处汉江上游,秦、楚、蜀之交,“东接襄沔,南通巴蜀,西达梁洋,北控商洛”,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山水衔接,沟壑纵横,地势险要。特别是它尽得汉水之利同时,亦饱受其泛滥之苦,仅14世纪末至今近600年间,决堤淹城的灾害性洪水就有17次之多。故陈仅在安康的治绩,首先体现在地方水利治理上。方志记载,“城北滨汉江,屡遭水患,堤防倾圯。当事者并塞小南门以断出路,民以为大慼。仅莅任即修万柳、长春六堤,更创筑登春堤,开小南门增高北城,修千工堰。二十七年八月,大雨十数昼夜,江水骤涨。城不没者数版。北门须塞以沙囊,水不得入。夜半,讹言东堤决,居民号泣震天,争南门而出,城几为空。仅彻夜露立北门当水之冲,哀祷水神,为民请命,自夕达旦,大雨如注,而涨痕忽平,若有神助”[29]。从记载来看,他不仅重视整修堤堰,而且面对凶猛洪水,置个人安危不顾的为民请命,自夕达旦。尽管其结局虽颇具传奇色彩,但体现了陈仅的爱民、护民的无畏精神。他对水利纠纷亦能秉公处理,如大济堰棉花沟水道一案,他通过实地踏勘,秉公剖断了水道争讼,解决了该地多年纠纷。刊有其撰写的“大济堰棉花沟水道议”和时人所记“大济堰棉花沟水道争讼断案碑记”至今仍保存在今安康建民乡头挡村小学院墙中[30]。其次,在安定社会上,他亦是尽可能通过制订制度、采取谋略将矛盾化解和处理掉,减少无谓的流血,效果不错。“邑南山为群盗出没之薮,白昼肆动曰红签,黑夜偷窃曰黑签,最称难治。仅编行保甲,群盗屏迹。回匪傅正昇,白莲教之余孽也,自楚北来。其术诡秘,回民被惑者众。仅密遣隶,擒至,焚其书,杖之,即睡去,以硃笔涂其首,始觉而呼痛。寻置于法,群回乃靖。恒口,离城五十里,有古树,村民以丛祠奉之久,仅因公下乡,经其地,树神示梦于村民曰:‘明日陈公来,我当避之’。嗣后,不复灵验,其正直为鬼神所畏如此。宰安康十二年,讼庭闲寂,民吏相安”[31]。再次,革除弊制,允粮流通,使农民丰年增收。史载“十九年冬调安康,安康之粮旧有禁不得出县,有谷熟钱荒之患,兵役又从中抑勒之,民受其困数十年。仅力请于大吏撤其禁,民庆更生”[32]。施政十二载,是清代安康任职最长的知县之一。士民感恩,“立生祠祀之”[33]
咸宁县知县,陈仅咸丰元年八月调任,四年正月去任[34]。咸宁县原为万年县,与长安县构成省城西安,其中东城属咸宁县,县丞驻灞桥,后移驻尹家卫,又移驻草滩。期间他署汉阴厅通判1年零2个月,史载“咸丰三年九月署任,四年十一月六日御任”[35]。汉阴厅原明汉阴县,乾隆四十七年(1782)省入安康县,设盐捕通判;五十四年(1789)改置厅,改设抚民通判。陈仅代理的就是这个职位。在这个关中首邑任上,他最为感人的事迹是掏钱赈济,史载,咸丰二年“兴安遭水灾,死者无算。仅奉檄往恤,躬自查访以赈之,至赔补数百金,不惜也”[36]。兴安府原明兴安直隶州,顺治四年(1647)徙旧治,康熙四十六年(1707)复徙新治。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升府,府通判、县丞均驻砖坪。
作为地方长官,陈仅非常关心百姓疾苦和生业,所至之处,“无刻不以民食为心”[40];“勤于治民,所至多善政”[41],是一个优秀的循吏;而且在人品上颇有古君子之风,乐于助人。在这方面,《曾国藩全集》留有一封写给他的信,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他为人至诚至善的品质。信全文如下,“余山先生阁下:乡人邹柳溪兴愚,前岁客京师,与国潘相还往,时时道先生德谊甚盛,语次常感激泣下。窃伏下风,仰企古道久矣。后柳溪不幸卧病客舍,病半岁而殂逝,其友江岷樵忠源,其族兄春生子律,皆义侠急难,竭诚致慎。春生既归丧于紫阳,买舟还乡,复以书告国潘,具称先生悯逝者之志,悼生者之无倚,设法处置,曲尽人情,益令人钦慕不既。别有白金百三十五两,盖柳溪身后赠赙之物,春生曾借用之者也。兹仍以归偿,邹氏由湖南寄京师,属国潘转致左右。伏惟鉴收,即乞作书由林镜帆编修转达京师,庶以报春生之命。关山间隔,展转万里,眷念吉晖,无任驰溯,诸惟荃照,恭请德安。不一”[42]。
二、学术与著述
陈仅不仅治理州县有方,多有政绩,而且知识渊博,工作之余,多有著述,史载“公余尤好读书,经史小学,皆有撰者,最长于诗,得杜少陵之正传云”[43]。其中“诗为最长”,有关诗论至今仍多为今人引用。是一个学有所长的学者。下面尽可能就其一生著述名称、卷次、内容、成书年代等做些搜集与考订,以弄清其在文化学术上的成就与贡献。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残损严重!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