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尔诺贝利 一部悲剧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切尔诺贝利 一部悲剧史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31.96 4.7折 68 全新

库存1096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沙希利·浦洛基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31931

出版时间2020-0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410页

字数280千字

定价68元

货号SC:9787218131931

上书时间2024-12-24

文源文化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哈佛大学乌克兰史米哈伊洛•赫鲁舍夫斯基讲席教授、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生于俄罗斯,成长于乌克兰,专攻东欧思想、文化、国际关系史,著有《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等十余部专著,获奖众多,包括非虚构类两大标杆奖项莱昂内尔•盖尔伯奖与贝利•吉福德奖,以及俄罗斯研究领域的权威奖项普希金图书奖,是专享两获普希金图书奖的获奖者。

译者:宋虹,上海大学英美文学专业硕士,译有《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等作品。
崔瑞,香港城市大学语文学翻译与传译硕士。
"
主编推荐:
"1.《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作者,东欧史很好学者、哈佛大学教授沙希利•浦洛基新作。

2.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A.阿列克谢耶维齐推荐。

3.《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斩获两大国际很好大奖:英语世界非虚构标杆贝利•吉福德奖(2018)、俄罗斯研究权威奖项普希金俄语图书奖(2019)。

4.真实存在的灾难才最令人恐怖。一场核灾难,历史记录可怕的人为意外事故。27万人患癌,9.3万人死亡,至今仍有因放射影响而出生的畸形胎儿。

5.比灾难可怕的是谎言,比谎言可怕的是遗忘!

6.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及其政治影响的权威史学作品,兼具史学家的历史洞见和文学家的叙事笔触。

7.HBO神剧未能触及的历史真相,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及其地缘政治影响的权威史学作品。

8.作者结合新近公开的苏联和乌克兰政府机密档案,以及幸存者的访谈素材,高精度还原灾难真相,呈现灾难的全景细节。

9.全书涉及400多个人物,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平民百姓,所有被卷入这场核灾难的各色人等都被描述,所有响亮和微弱的声音均被记录,所有模糊和片面的认识都被厘清……

10.《经济学人》《纽约书评周刊》《伦敦书评周刊》《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 《泰晤士报》《卫报》等很好媒体力荐,售出十国版权。
"
媒体评论:
"
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灾难最权威的史学作品。
——《经济学人》

令人心碎的英雄主义故事。
——贝利•吉福德奖(Baillie Gifford)评委会主席菲亚梅塔•罗科

精辟地论述了苏联的僵化体制和盲目的经济目标如何造成这场灾难并拖延救灾。
——《纽约书评周刊》

浦洛基挖掘新近公开的档案材料和目击者的访谈素材,以期用史实纠正谬误。他的叙事全面详尽且富有条理,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伦敦书评周刊》

扣人心弦,细节丰富,浦洛基先生冷静地记述了苏联制度以及苏联官员的傲慢。在切尔诺贝利以南不到500公里的地方长大的浦洛基先生,生动地描述了灾难中冒着生命危险控制险情的英雄们——工厂经理和雇员、消防队员、士兵和其他人。
——《华尔街日报》

生动重现了切尔诺贝利的熊熊烈火和苏联政府的沉默……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浦洛基先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历史细节:导致灾难的电站工程问题,将责任归咎于工程师的错误判断……灾难发生后苏联政府的欺瞒如何在乌克兰谋求独立及随后的苏联解体中扮演重要角色。
——《华盛顿时报》

清楚地描述了苏联对核能的追求、核工业普遍存在的粗制滥造,以及近乎偏执的保密习惯,是如何导致了1986年的灾难。这是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灾难第一部最全面、最令人信服的历史著作。
——《金融时报》

关于切尔诺贝利灾难第一部全面的历史作品,在本书中,这场灾难终于得到了它应有的纪念。
——《泰晤士报》

一部博学而有力的作品。浦洛基不愧是讲述细节的大师。
——《星期日泰晤士报》

引人入胜的历史著作。浦洛基的精彩叙述使读者身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控制室里汗津、焦虑的紧张状态,而在这个致命的夜晚,人类的弱点和设计缺陷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如此具有毁灭性的影响。
——《卫报》

令人难忘的著作。浦洛基的语调是人道的,带有怀
...
内容简介:
《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是哈佛大学教授沙希利·浦洛基全新力作,是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及其地缘政治影响的权威史学作品。浦洛基教授利用新近公开的政府档案,结合大量幸存者的访谈素材,详尽叙述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后续,及其对人类与自然、对国际社会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全书涉及400多个人物,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平民百姓,所有被卷入这场核灾难的各色人等都被描述,所有响亮和微弱的声音均被记录,所有模糊和片面的认识都被厘清。
摘要:
        1?权力的游戏
    这是个非同寻常的日子——无论是在莫斯科,还是苏联全境,从者如云,许多人都相信这是新时代的黎明之光。1986年2月25日这个冬日清冷的早晨,前夜温度已降至零下18℃,近5000名身着冬服的人来到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点缀着巨型列宁画像的红场,其中既包括苏共和政府高级官员、军官、科学家、大型国企领导,也有工人和集体农场农民等劳苦大众。他们是前来参会的党代表,他们的使命是为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制定新的路线。自19世纪末一群富有理想的社会民主主义者创立该党以来,这已经是苏联共产党召开的第二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
    人群一到克里姆林宫便即刻前往国会大厦,这是一幢由玻璃与水泥构建而成,饰有白色大理石板材的建筑。大厦建成于1961年,坐落在曾属于16世纪沙皇鲍里斯·戈东诺夫的建筑群所在地。时任苏联优选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希望该建筑可以和1959年在北京揭幕的人民大会堂相媲美。那座中国大会堂可以容纳上万人。苏联人将自己大会堂的一半置于地下,以使会堂可容纳的座席数从4000增至6000,除了包厢的露台座位,其他多数会议厅的座席就在地下。及至五年一次的党代会召开时,无论快速增长的苏共党员有多少,苏联领导人决定都将参会代表的人数在5000以内,因为把大厅填满的话,参会者坐得可就没那么舒服了。苏联缺乏能容纳更多人的会场和体育场馆。2    1961年10月,赫鲁晓夫为新建成的国会大厦举行落成典礼,其时适逢苏共二十二大召开。会议决定将斯大林的遗体从列宁墓中移出,同时确定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新方案,该方案的基本目标将在20世纪80年代初得以实现。到了1986年,参加苏共二十七大的代表必须对已取得的成就进行评估。即便往好了说,数据也是一片黯淡。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发展在放缓,全面崩盘的风险日渐增大。苏联经济学家曾预测20世纪50年代的国民收入增速为10%,到了1985年,增速已降至4%。美国中央情报局预测的结果甚至更糟,他们先是将增速定调在2%—3%,随后下调至1%左右。3
    当时,中国人已引入了市场机制,开启了经济改革的序幕;而美国在乐观派总统里根的领导下,在经济领域和军备竞赛中都势头强劲。然而,苏联的领导层却迷失了方向。苏联民众对自身的共产主义实践愈加失望,倍感苦恼。尽管共产主义信仰在苏联出现了危机,人们似乎在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一位年富力强、魅力非凡的苏联领导人——身上找到了新的希望。
    这是年仅54岁的戈尔巴乔夫第一次作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参加党代会,他清楚地知道苏联领导层、苏联民众,甚至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于他一身。在这之前的三年可以被称为克里姆林宫的葬礼年。自1964年起就执政的勃列日涅夫,病逝于1982年11月;克格勃出身的尤里·安德罗波夫继承了勃列日涅夫的职位,在其短暂的任期中,有一半的时间在病床上度过并于1984年2月病逝;他病恹恹的继承者康斯坦丁·契尔年科也于1985年3月逝世。似乎领导人要将国家一起带入坟墓。除了经济窘迫,他们还不断将年轻小伙子派往阿富汗——自1979年起苏联军队
...
目录:
序言001

序幕009

第一章苦艾之苦

1权力的游戏014

2通向切尔诺贝利之路031

3核电站的诞生049

第二章地狱炼火

4星期五之夜070

5核爆阴云085

6烈焰滔天098

7扑朔迷离115

第三章火山之上

8优选委员会138

9离路漫漫155

10征服反应堆175

第四章潜藏之忧

11死寂190

12禁地207

13穿透地下222

14辐射之殇237

第五章风波再起

15口诛笔伐252

16石棺269

17罪与罚289

第六章劫后重生

18文人的阻挡306

19逆流汹涌323

20独立的原子341

21寻求庇护356

尾声369

致谢374

辐射影响和测量的注解375

注释377

人名翻译对照397

译后记408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