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北京与文化书写:(1978-2018)北京题材影视剧研究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
60.52
6.8折
¥
89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张慧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34729
出版时间2018-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纸张胶版纸
页数180页
字数0.146千字
定价89元
货号SC:9787520134729
上书时间2024-12-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张慧瑜,男,1980年生于山东,北京大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影视文化、媒介批评和大众文化研究。出版专著有《历史魅影:中国电影文化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视觉现代性: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人民出版社,2012)等。近些年在《读书》、《开放时代》、《电影艺术》、《文艺研究》、《人民日报》、《南风窗》、《二十一世纪》(香港)、《台湾地区社会研究季刊》(台湾地区)等发表文章200余篇。曾获2016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九届“学会奖”著作类(专著)一等奖、2014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理论评论奖论文三等奖、靠前届华语电影研究很好论文二等奖。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委员。2015年至201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文学系从事访问研究工作。
精彩内容:
导 论 城市空间与文化主体 第一节 中国城市研究反思 第二节 三种北京记忆与三个时代 第三节 城市空间的双重转型第一章 “城南旧事”:历史重述与80年代的北京故事 第一节 民国北京的重现与两种“老北京”的故事 第二节 待业青年与“大杂院”空间 第三节 顽主的自我意识及历史任务 第四节 被遗忘的空间:《邻居》与单位制第二章 “阳光灿烂的日子”:消费主义时代的北京景观 第一节 顽主的精神构成:姜文电影与冯氏喜剧 第二节 文化隐喻:现当代历史剧、“帝王剧”与“商战剧”的流行 第三节 平民北京的视野 第四节 从都市边缘人到平民北京:第六代电影中的北京形象第三章 “北京爱情故事”:青春故事与双重北京空间 第一节 青春剧的嬗变:从励志剧到腹黑剧  
...
内容简介:
《城市北京与文化书写——北京题材影视剧研究(1978-2018)》系“北京文化研究丛书”之一种。本书稿主要研究80年代以来的北京题材影视剧,总结出北京文化符号的三种表现形态:一是老北京、民国北京,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北京历史与文化形象,如胡同、四合院等空间;二是革命北京、红色北京,主要是50年代到70年代与社会主义北京有关的历史记忆和城市空间,如大杂院、家属楼、顽主的大院;三是现代北京、靠前之都,也就是与纽约、东京、香港等相并列的靠前大都市。围绕着这样三种表现形式,产生了大量的影视剧作品,这些不同的历史叙述空间塑造出不同的北京文化形象,而这些北京形象在不同时代的流行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心理。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梳理新时期以来北京的城市文化符号建构脉络,整合不同的北京文化形象,为北京题材影视剧的创作提供历史和文化依据。
目录:
导论 城市空间与文化主体
第一节 中国城市研究反思
第二节 三种北京记忆与三个时代
第三节 城市空间的双重转型
第一章 “城南旧事”:历史重述与80年代的北京故事
第一节 民国北京的重现与两种“老北京”的故事
第二节 待业青年与“大杂院”空间
第三节 顽主的自我意识及历史任务
第四节 被遗忘的空间:《邻居》与单位制
第二章 “阳光灿烂的日子”:消费主义时代的北京景观
第一节 顽主的精神构成:姜文电影与冯氏喜剧
第二节 文化隐喻:现当代历史剧、“帝王剧”与“商战剧”的流行
第三节 平民北京的视野
第四节 从都市边缘人到平民北京:第六代电影中的北京形象
第三章 “北京爱情故事”:青春故事与双重北京空间
第一节 青春剧的嬗变:从励志剧到腹黑剧
第二节 “青春”去哪儿:?丝逆袭故事与反青春的青春片
第三节 江湖的消逝,后宫的浮现
第四节 民国史观与“北平”故事
第四章 父亲的位置与两个时代的参照
第一节 无法真正归来的“父亲”
第二节 历史的“闯入者”
第三节 借“老炮儿”之眼与父亲的角色
第四节 父亲的“审视”与两个时代的冲突
结语 京沪双城对照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