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赫尔曼·黑塞与托马斯·曼书信集
  • 赫尔曼·黑塞与托马斯·曼书信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赫尔曼·黑塞与托马斯·曼书信集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46.64 5.3折 88 全新

库存22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托马斯·曼,(德)赫尔曼·黑塞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89245

出版时间2022-1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440页

字数166千字

定价88元

货号SC:9787532789245

上书时间2024-12-23

文源文化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赫尔曼•黑塞(1877-1962),20世纪欧洲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原籍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此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他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其代表作《荒原狼》(1927)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获诺贝尔文学奖。时至今日,黑塞仍然是被最广泛阅读的德语作家之一。
托马斯•曼(1875-1955),德国作家,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894年发表处女作《堕落》。1901年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问世,奠定他在文坛的地位,之后又陆续发表《特里斯坦》(1903)、《托尼奥•克勒格尔》(1903)和《威尼斯之死》(1912)等。1924年因表长篇小说《魔山》闻名全球,192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此后,他笔耕不辍,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马里奥和魔术师》,长篇小说《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及《绿蒂在魏玛》等。1947年,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问世。1955年8月12日,在80寿辰后,结束了他“史诗性的,而非戏剧性的生命”。
"
主编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为苏尔坎普和菲舍尔两家出版社于1975年纪念托马斯·曼百岁诞辰出版的书信集第三版。相较于1968年的第一版,又收录了一批具有重大传记和历史意义的文献,也为德国流亡文学的讨论开辟了一个新维度。随着托马斯•曼和黑塞的作品在全世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阅读,我们对两位文学巨匠的认识也达到了此前的与世界未能实现的高度。新版中补充完整的注解、更多此前不为人知的文件、照片和摹本,以及新的序言,使我们得以呈现这段从文化和当代史角度来看也极为丰厚的作家友谊之发展的近期新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媒体评论:
"【媒体评论】:
“托马斯•曼也许是当今专享的一个既有极强的叙事能力又有老练的怀疑者头脑的严肃文学知识分子。他的小说不仅是讲故事,更是人物研究,而且每句话都很特别、犀利、深思熟虑,是一种货真价实的值得细细品鉴的艺术。”——黑塞

“我羡慕他高出一切德国政治的哲学上的超越感……他的精神故乡又特殊地归属于东方智慧的庙堂。”——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是那个时代伟大的作家之一。”——福克纳

“《魔山》是整个欧洲生活的精髓。”——辛克莱•刘易斯

“在这些沉闷和压抑的日子里,任何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都是值得去双倍欢呼和感谢的。托马斯•曼新作《绿蒂在魏玛》就带给我们了这样一个优选别和最纯粹级别的精神上的喜悦,一部了不起的大作……希特勒德国境内被捆绑的受驱使的文学在这七个贫瘠可怜的年头里的所有产出,加起来分量上也抵不过流亡中写成的这一部书。”—— 斯蒂芬•茨威格

“(黑塞身后留下了)近四十部著作: 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诗集和散文集,以及三千篇左右的评论文字。这些著作在几十年后并未被遗忘,恰恰相反,它们是以最重要和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方式生气勃勃地留存世间的,也就是说,它们是受到广泛阅读而并非仅供研究的文学流传后世的。”——弗里顿塔尔(德国著名学者)

“很少有哪一个个人能够挣脱自己等级的局限……对经历过上千年转折的人类按照另一种目标进行了深思,而且推荐人们去试验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罗伯特•容克(《黑塞文集》序言)

"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德国两位文学巨匠托马斯•曼与赫尔曼•黑塞在1910年至1955年间的通信往来。黑塞与托马斯•曼的出身、艺术趣味和读者群体都不尽相同,但两人追求真理的渴望却如出一辙,通过与传统的联系,致力于道德与精神、伦理与美学的互动,这在他们不时相互呼应的创作主题中得以呈现。黑塞很早就开始关注托马斯•曼的创作,后者则称黑塞是“同代作家中很早就选定的最亲近之人”。对托马斯•曼而言,文学创作是他实现入世雄心、建立个人风格的途径,对黑塞则是忏悔和灵魂的自疗。他们借由文字和图画交换创作灵感、分享阅读体验和日常生活。两次世界大战前后,两位高尚的写作者就战争的愚蠢、纳粹的野蛮行径和战时的国内外文学图景多次通信交换彼此的意见,也为战后德国和欧洲未来的命运感到担忧。他们生活在一个可怖的时代,但他们从未向绝望妥协。两人借由书信相互安慰扶持,在对方遭到外界诋毁时为其辩护。这对旗鼓相当又坚定而独立的伙伴充分精妙地表达了出身、气质和生活态度的差异,但又表现出殊途同归的艺术旨趣,这让他们的对话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为读者提供了一份从文化和当代史角度来看都极为丰厚的文学遗产。
目录:
i/序

1/书信集

347/跋

355/附录

391/编者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