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台词 人如何用行为表达说不出的话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
31.1
5.2折
¥
59.8
全新
库存24件
作者(日)斋藤学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586438
出版时间2022-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240页
字数150千字
定价59.8元
货号SC:9787115586438
上书时间2024-12-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斋藤学是家庭功能研究所代表。1941年生于东京都,1967年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曾担任助教、法国政府公费留学生、东京都精神医学综合研究所副参事研究员等,现任医疗法人社团学风会斋藤医院理事长、家庭机能研究所代表。在凭借国立酒精依赖中心发家的久里滨疗养所从事临床工作的同时,还提倡落实酒精依赖等用语,还在全日本推广在依赖家庭等无法提供温暖和安心感等的机能不全家庭中长大的“成人/孩子”这一概念。
主编推荐:
识别、整合内心的冲突,才是真正的强者之路。
成为“坏孩子”,对孩子来说,意味着要承受被老师、同学边缘化的恐惧,还要克服对“做坏事”的恐惧……为什么需要跨越这么多的障碍,还要当“坏孩子”?是否孩子在家庭中得到的关爱太少了?
成为“酗酒者”“不想找工作的人”,也要背负相当大的心理压力,当事人还选择这么做,是为了逃避更大的心理痛苦吗?
每个人的“问题行为”的背后,都有不可言说的内在动因——
苦:为生活的艰辛感到苦恼
爱:想要爱,却找不到相爱的人
困:逃不出名为“你应该……”的咒语
惧:害怕遭到现实的排挤
寂:难以直面内心的孤独
哀:为什么只有我如此不幸
怒:无法原谅伤害了自己的人
所有的“问题行为”,都是面对现实的“无力”而产生的应激反叛。
因为无力正面审视自身的“苦”“爱”“困”“惧”“寂”“哀”“怒”,所以当自我审视时,只能用一种“错位的自我疗愈”,来使内心获得的“体面的安宁”。
这种“错位的自我疗愈”不需要、也不应该被任何人(包括我们自己)指责,尽管这确实无益于让一切变得更好。
认可一个人为了疗愈自己、为了活下去所做出的努力,让真实的渴望浮出水面,才是长久的疗愈之道。
内容简介:
每个人“问题行为”的背后,都有着更深层的原因,那些叛逆、对抗、逃避、成瘾的行为,或许并没有恶意的动机。
有时候我们虚张声势的自信,实际上是畏惧失败;有时候我们选择“躺平”,实际上是无力改变的自我保护;有的人表现得颓废、孤独,拒人于千里之外,实际上渴望被人照顾;有的人酗酒成瘾,实际上希望一事无成的自己也能被爱;有的人常年失眠,实际上是希望多一些可以什么都不用做的时间……
正是由于很难坦率地表达出这些不为人知的真心话,我们才会用那些别扭麻烦的方式来“脱困”,帮助自己不陷入孤独与虚无中,有存在感地活下去。
面对这些对创伤和渴望的扭曲表达,这些“错位的自我疗愈”,我们无须自责,更不应责备他人,因为那并不会使情况变好。
认可一个人为了疗愈自己、为了活下去所做出的努力,让真实的渴望浮出水面,才是长久的疗愈之道。
摘要:
No.01
执迷于罪恶感的人更容易做出愚蠢的恶行。
令人作茧自缚的“内在母亲”
很多罪恶感都是无意义的。如果执迷于不必要的罪恶感,人们反而容易下意识地去迎合这种负罪的人物形象,甚至做出一系列的坏事、蠢事。有时,我们只需要做自己想做的和必须做的事。
那么,这种罪恶感究竟从何而来呢?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会产生分化。他们开始回避异性父母,这种回避有时会表现为亲近与自己同龄的异性。正是这样的情感变化激发了青少年对同性父母的罪恶感,而这种罪恶感又会转变为对同性父母的叛逆。同时,罪恶感会促使孩子在内心形成一种“内在母亲”的形象(内化的母亲),对自己进行严厉的批判。
内在母亲并非真实的母亲,而是孩子在内心创造出来的一个母亲形象。她会痛斥同样存在于内心的“内在小孩”,让其感到痛苦,甚至绝望。内在母亲会一刻不停地折磨人的内心、放大人的缺陷,让孩子认为自己是无能、懒惰、丑陋的。那些为此困扰的孩子往往会成长为“工作狂”或“一事无成的完美主义者”,更有甚者,为追求所谓完美的外貌而患上厌食症、暴食症、厌丑症等疾病。
要保护自己免受内在母亲的伤害,就需要建立一个无条件接纳自己的母亲形象(“安全的母亲”)。但是,如果孩子无法顺利建立这一形象,其罪恶感反而会加重。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她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形象,想重建岂非轻而易举?”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除非能够使内在小孩明了自身欲求,正视现实的父母,否则无法摧毁内在母亲。
正视现实的父母,接纳他们的缺陷,认识并理解人无完人的道理,即使是父母也是如此;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摆脱内在母亲的束缚,卸下无用的罪恶感。
No.02
将自己的风格贯彻到底,你就会明白一切都是优选的安排。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人生主旋律
我在刚成为医生时,每天的主要工作是进行与酒精依赖相关的诊疗。后来,我也开始接触有家庭暴力倾向、虐待儿童、患暴食症和厌食症的来访者。也许在旁人看来,我的学术态度似乎不很严谨,已经偏离了工作的正轨,但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自己是不忘初心的。
酒精依赖症和暴食症均由成瘾引发,可以被归为同类病症。不仅如此,我后来涉足的家庭暴力和虐待等心理问题领域,归根结底也都离不开“家庭”二字。1995年创立“家庭功能研究所”后,我终于能够更好地和大家分享这些研究和突破。
在我的工作历程中,即使我接触的来访者群体发生了变化,我所面对的问题也依然与“家庭”相关,这也许就是我的人生主旋律吧。有了主旋律,即使是不尽相同的曲调,也能完美地融合为一首完整的乐曲。
不仅是我,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有一些类似的经历。人的兴趣是会改变的,但只要在做真心想做的事情,我们便不必在意旁人的眼光,只要初心不改,回首时,就会发现一切皆冥冥,处处有回响。
一个人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要获得问题的答案也许只能问他自己,又或者连他自己都不明白。就像那些有暴食症的来访者,他们并不能解释“疯狂进食后催吐”这种痛苦行为的
...
目录:
第一章 苦 苦人生之多艰
令人作茧自缚的“内在母亲”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人生主旋律
“问题”是帮助我们活下去的手段
很多被霸凌的孩子都说不出“我不想上学”
贤妻良母有时也会给孩子带来困扰
将“症状”转变为“要求”
拒绝无用的自我对话
提升自我肯定感,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二章 爱 渴望被爱而不得
“不能成为好孩子就会被抛弃”的理念
重蹈覆辙的女儿们
名为“需要被需要”的病
人在有必要时才会改变
那是以人生为赌注的“一局定胜负”
“费事”的父亲会阻碍女儿的自立
何谓健康的自恋
从爱自己开始
只和自己比较
承认你讨厌的人也是对你很重要的人
接纳平凡的自己,懂得关心他人
第三章 囚 无法逃离名为“应该”的诅咒
亲子关系中的拖累症
从“扮演孩子”的痛苦中解放自己
臣服于世俗观念的父母们
从“父母主张”中毕业
平凡的我与难以满足的父母期望
无法接纳自己
解除“共生关系”的方法:让母亲获得幸福
无法为自己而活的日本母亲们
随心而活并不会被大家讨厌
第四章 恐 对人际关系边缘化的恐惧
害怕当个普通人
建立平等的关系方能远离成瘾
找到释放真我的“安全地带”
人会被潜意识支配
遭受心灵创伤也要活下去
成年小孩的康复道路
母亲对孩子感到愤怒是正常的
家既可能是最安全的地方,又可能是最危险的地方
被职场淘汰的
...
— 没有更多了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