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河桥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龙河桥头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39.44 6.8折 58 全新

仅1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田阡,石甜,李胜 编著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34319

出版时间2015-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01页

字数364千字

定价58元

货号SC:9787513034319

上书时间2024-12-12

文源文化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田阡, 人类学博士,教授。1973年出生于湖北荆州。曾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山大学。现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西南大学城乡统筹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信访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国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入选教育部2012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兼任教育部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大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获省部级人文社科奖励二等奖一项。担任《华人应用人类学学刊》执行编辑、《Chinese Sociology Anthropology》编委。在《人民日报·理论版》、《新华文摘》等专业学术刊物以及人民出版社等出版有关于族群与区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域研究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
石甜,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族群认同。
李胜,南京大学人类学硕士,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工程师。

主编推荐:
重庆这片区域在人类学、民族学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书是2011年龙河流域系列调研报告中关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的田野调查资料。
精彩内容:
人类学于20世纪初被引进中国,其研究一度繁荣。192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李济主持之下,南开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人类学系。至20年代至30年代初,全国许多院校,如金陵大学、燕京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大夏大学、中央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东吴大学、光华大学、广西大学、华中大学、福建协和学院等校纷纷设立人类学机构,或者在社会学系中开设与人类学相关的课程。北京大学等校虽然没有设置系科,但也开设了人类学、民族学课程。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先后批准暨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辅仁大学建立人类学系。1952年院系调整,国内各大学的社会学系、人类学系和民族学系先后撤销,人类学中研究体质的部分基本保留下来,但被归并到生物学或古生物学之下;研究人文与社会的那部分则被调整到历史学内,或以“民族研究”的名义得以延续。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类学地位重新得到恢复。1981年,中山大学复办人类学系,设民族学和考古学两个专业,同年获得博士授予权。随后,厦门大学也建立了人类学系和人类学研究所,设人类学、考古学两个专业。中央民族学院于1983年建立民族学系,1993年该校成立民族学研究院,2000年9月改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于1978年成立,设有民族学与人类学专业,并于当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起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3月,是一个以研究为主、教学为辅的机构。此外,云南大学、中南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学院等一些综合性大学和民族学院(大学)也成立了人类学研究所或民族研究所,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在中国,现阶段,本科开设人类学课程的只有中山大学及一些民族学院(大学)。截至2009年止,全国共有二十多所高校院所在民族学、社会学一级学科
...
内容简介:
田阡、石甜、李胜编著的《龙河桥头(桥头双村生活的人类学考察)/流域与传统村落系列/西南人类学文库》共分9章:第一章导言,第二章两岸桥头:地理、人口与族群,第三章村镇经济与社会发展:产业、交通与信息传播,第四章变迁之源:流动的社区,第五章两性关系与社会基础: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第六章教育与文化传承,第七章“小传统”:节庆、习俗与民间艺术,第八章精神世界的族群认同: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第九章结语。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两岸桥头:地理、人口与族群
第一节 双村位置与生态
第二节 地理走势与聚落
第三节 族群地理分布
第四节 人口发展与现状
第三章 村镇经济与社会发展:产业、交通与信息传播
第一节 桥头经济变迁―1949年以来
第二节 山地常态农业
第三节 互助与产业发展
第四节 收入与消费
第五节 交通:桥与路
第六节 口口相传到信息时代
第四章 变迁之源:流动的社区
第一节 打工经济的张力
第二节 人口的“流”与“留”
第三节 认同边界的转换
第五章 两性关系与社会基础: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
第一节 婚姻与家庭
第二节 亲属制度
第三节 政治组织与社会组织
第四节 社会关系与权力关系
第六章 教育与文化传承
第一节 学校教育:薄弱的基础
第二节 教育投资:显性和隐性的支出
第三节 家庭教育:现代化的缺失
第四节 观念教育:榜样的力量
第五节 社区教育:文化传承的内在模式
第七章 “小传统”:节 庆、习俗与民间艺术
第一节 饮食习惯:靠山吃山
第二节 民居建筑:依山傍水
第三节 生活器物:陶器、木器与石器的应用
第四节 传统节日:岁月沉香与绵延
第五节 人生礼仪:个人生命史的呈现
第六节 民间歌舞:摆手舞、薅草锣鼓和六口茶
第七节 口头艺术:生活之囍
第八章 精神世界的族群认同: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
第一节 民间信仰的传统:从家庭到社区
第二节 民间信仰的实践:风水与看期
第三节 连接生死的家神:上坟与修祖坟
第四节 民间信仰的变迁:从现实到观念
第五节 多元融合的信仰体系:有神则灵
第九章 结语
后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