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史1949—2019
  • 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史1949—2019
  • 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史1949—2019
  • 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史1949—2019
  • 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史1949—2019
  • 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史1949—2019
  • 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史1949—201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史1949—2019

30 九五品

仅1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曾令存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1

版次1

印刷时间2023-11

印次1

装帧精装

纸张胶版纸

上书时间2024-06-15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书角轻微磕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 · · · · ·
曾令存,1964年11月出生,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1986年7月本科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9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3年7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作高级访问学者,师从著名文学史家洪子诚先生。2003年12月晋升为教授。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评审专家。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目录  · · · · · ·
代序 关于书稿的通信 洪子诚、曾令存
绪论 当代文学史编写理论与实践
·
第一章 “当代文学”的观念及其历史叙述的建构(1949—1978)
第一节 《中国新文学史稿》与“当代文学”的诞生
一 《史稿》与《新民主主义论》和《讲话》
二 《史稿》的内容设计与作家选择
三 作为文学史写作实践的意义与影响
四 “当代文学”的编写预设与学科阐释
第二节 当代文学史叙述范式的构建与演化
一 重估五四新文学价值
二 新中国文学史观的人民性
三 人民性文学史观的发展
四 文艺人民性立场的马克思主义追溯
第三节 集体编写与《十年来的新中国文学》等史著
一 不以“史”命名的第一本“当代文学史”
二 文学史的集体编写
三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四 主流文化立场的表达
五 《十年来的新中国文学》与《文学十年》
第四节 激进文学史观下的文学史撰述
一 文学批评与当代文学史
二 “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神话
三 激进文艺思想的历史寻踪
·
第二章 “回归五四”语境中的当代文学史编写(1979-1989)
第一节 80年代当代文学史编写的知识语境
一 “新启蒙”视域中的文学版图描绘
二 几部海外出版的现当代文学史
三 “文学主体性”理论及“纯文学”观念构想
四 当代文学史叙述的内部矛盾
第二节 新时期早期的两部文学史与一部思潮史
一 当代文学史编写工作的重启
二 《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的延续与超越
三 《当代文学概观》的“‘文学’史意识”
四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正本清源
第三节 从《中国当代文学史稿》到《中国当代文学史》
一 一部不断修订的当代文学史
二 “新编本”的“新时期文学”概念
三 “新编本”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叙述
四 “新编本”的《史稿》 痕迹
五 当代文学史持续修订的多重因素
第四节 “重写文学史”思潮中的当代文学史叙述实验
一 “重写文学史”势能的积聚
二 被剥离出历史的“当代”
三 未完成的当代文学史编写实验
·
第三章 当代文学史编写的学科意识与多元格局(1990一2010)
第一节 启蒙的质疑与文学批评的分化
一 后启蒙时代的思想文化症候
二 批评的功能分化与理论纠结
三 当代文学史编写的繁荣及原因
第二节 《抗争宿命之路》等“再解读”思潮
一 “再解读”思潮及《再解读》
二 “后现代”文化理论的挪用
三 从《抗争宿命之路》到《经典再解读》
四 存在年议的文学史叙述方式
第三节 《中国当代文学史》(北大版)的学科意识
一 史著与若干著述的钩沉
二 文学史观念的制度层面演绎
三 “新的历史叙述”空间的拓展
四 个人写史的“期许与限度”
第四节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的“民间”视角
一 观念体系的构建与编写设想
二 寻找被“遗忘”的文学世界
三 重审文学的“民间”形态
四 打开的与遮蔽的“当代”
第五节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的启蒙立场
一 编写的缘起与背景
二 问题预设与分期法则
三 “之”字形的当代文学发展史观
四 作家作品评析的突破与局限
第六节 当代文学史编写多元格局的形成
一 三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当代”
二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的“新元素”
三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观念与视角
·
第四章 当代文学史编写与史料整理研究(2010—2019)
第一节 当代文学史编写的新状态
一 近十年来的当代文学史编写
二 面对史料的整理与甄释
三 告别“当代”的学科诉求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的“折返〞
一 “从史料再出发”的编写理念
二 文学史叙述中的“文学史”
三 史料选编中的问题意识
第三节 《材料与注释》的“延伸”与“终结”
一 “后当代”的文学史编写研究
二 重返当代史的困难与尝试
三 “材料”的权重与诠释的向度
四 “微弱叙事”的文体与风格
·
第五章 海外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一瞥(1949-2019)
第一节 几个与编写相关的问题
一 文学史编写的“问题导向”
二 “华裔学者”的双重身份
三 文学史叙述模式的”修复”
第二节 从夏志清到司马长风
一 “冷战时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二 司马长风的“回归民族传统”
三 对文学思潮与文艺论争的淡化
四 “世界向度”与“文学性”
第三节 林曼叔等《中国当代文学史稿》
一 写作、出版与相关评论
二 现实主义文学史观的构建与实践
三 当代作家的机制梳理与类别意识
四 矛盾与裂缝及其他
第四节 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一 海外汉学家的文化身份与文学史立场
二 当代文学“经典”的序列及其认证
三 现代政治学与“习惯性标准”的作品诠释
四 充满质疑与不确定性的文学史叙述
第五节 王德威《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一 “重写”的海外回响
二 “何为文学史”的追问
三 “世界中”的现代中国文学
四 现代文学史再出发的可能性
·
余论 渐行渐远的“当代”与“文学史”
附录 中国当代文学史出版情况(1949-2019)
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书角轻微磕碰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