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后晉 天福八年 宋代名相王旦之父王祜撰并书佛顶尊胜陀罗尼真言经幢拓片 《大晋竭忠保国功臣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 使持节磁州诸军前磁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瑯玡王公神道经幢子一所并序》 一套八张,单张长124+14Cm 拓片价八百 王祜 (912976年)字景叔。大名府莘县人。王彻之子。王祜少年时便笃志于词学,性倜傥,有俊雅之气。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未满17岁的王祜给桑维翰写王祜
¥
1000
九五品
库存3件
作者宋名相王旦之父王祜王佑
传拓年代2010年代 (2010-2019)
碑刻年代隋唐五代
纸张宣纸
尺寸124 × 14 cm
货号mingze
上书时间2022-11-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王祜(912—976年)字景叔。大名府莘县人。王彻之子。王祜少年时便笃志于词学,性倜傥,有俊雅之气。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未满17岁的王祜给桑维翰写了一封长信。由于此信文辞华美,表意畅达,桑维翰看后十分高兴,便接见了王祜,见面后,桑维翰“称其藻丽”,于是王祜遂名闻京师。开运三年(946年) 王祜在邺都节度使杜重威署内任观察支使。翌年,后汉建立。杜重威降汉后,被调驻睢阳。杜重威不满,欲反汉。王祜对其苦劝,不听,遂匆忙举事,结果兵败被杀。王祜亦受其牵连,被贬为沁州司户参军。遭贬后,王祜便多处写信给自己的乡亲好友,讲述事情的经过,表白自己的志向。书信辞气俊迈,凡读过者均多称赞。数年后,后周取代后汉,王祜仕周,先后任魏县令和南乐县令。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重新统一了天下,王祜被赵匡胤委为监察御史,同时知光州事。不久,即调入京任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965年),王祜又任知制诰一职。两年后被加封集贤殿修撰,转户部员外郎。 开宝元年(968年)冬,赵匡胤亲征割据于山西太原的北汉政权。过济河后,先期从诸州调集的各路人马均集结于潞州上党城中,由于车乘集中而至,一时导致道路被堵塞,人马难行。宋太祖闻知此事后十分生气,欲将转运使治罪,宰相赵普说:“现在六师刚至,如果因为道路一时不畅就将其治罪,敌人便会以为我方粮草不足而乘机妄动。因此,惩治转运使非威远之策。不若委派一个善于吏治之人去管理潞州为宜。”宋太祖采纳了赵普的建议,遂委王祜知潞州。王祜到任后,指挥得力,调度有方,很快使馈响充足,且道路畅通。
太祖赵匡胤班师回京后,王祜才被从潞州任上召回。恰巧,驻守大名府的天雄节度使符彦卿治绩不佳,加之其又是前朝后周世宗皇帝柴荣的岳父(其两个女儿皆系后周皇后),宋太祖自然对其极为不放心。为此,太祖便委王祜为大名府知府,以便于观察符彦卿的行迹动向。临行前,太祖召见了王祜,对王祜说;“大名府乃是爱卿之故乡,此次赴任,可谓衣锦还乡了。”王祜到大名任上后,经过认真的观察、调查,认为符彦卿虽吏治不严,其属下亦确有劣迹者,但其本人对皇上并无异心,遂表奏皇上,以其族百口人的性命担保符彦卿无罪。王祜说:“五代十国时,不少君王多因猜忌而妄杀无辜,故招致国运不能享久,对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恳请陛下能引以为戒。”符彦卿由此获免,世人为此而赞誉王祜积了阴德,日后必飨其乐,惠及子孙。
不久,宋太祖用兵岳表,王祜被徙知襄州。待湖湘一带平定后,又改知潭州。后,王祜被召回朝,摄判吏部铨。不久,左司员外郎侯陟自扬州还京,被委任此职。王祜便判门下省任职。王祜任职于门下省后,恪尽职守,侯陟所注拟的文牍,疏错之处多被王祜校正。侯陟对此多有怨恨。时任宰相的卢多逊与侯陟私交甚笃,侯陟便不时向卢多逊诉说王祜的坏话。先前,王祜任知制诰时,曾与卢多逊系同事。那时,卢曾拉王祜联手倒宰相赵普,被王祜拒绝,遂对王祜积怨。此时,卢多逊已拜相主政,便听信侯陟谗言,将王祜调出京城,到镇国军(今陕西华县)任行军司马。太平兴国初,又移知河中府。后又被召入朝,为左司员外郎、中书舍人、史馆修撰。不久,又被任命为开封府府尹。王祜以病请告,宋太宗赵光义称王祜文章与节操兼著名于世,遂特拜王祜为兵部侍郎。然仅月余,王祜便因病辞世。享年64岁。
王祜虽才华出众, 志存高远, 但其一生仕途不顺,壮志未酬。居京都开封府仁和东门外时,曾取《周礼》 “面三槐,三公位焉”之意,于庭院中亲植槐树3棵,寄予其后世子孙能登三公之位,好报国安民。日后,其子王旦果然拜相入阁。“三槐堂”遂成为琅邪王氏中的一大代表性房支。王祜亦因此被尊为三槐王氏始祖。
王祜有子3人:长子王懿,次子王旦,三子王旭。王懿,字文德,生于后汉天福元年(947年),卒于宋至道二年(996年) 。《宋史·王祜传》中,称其“笃志为学,举进士,尝知袁州,有政绩。卒年49岁。”王懿之子名王睦,《宋史》称其“能其官”。王祜次子王旦和三子王旭,皆于《宋史》有传。
第 四 代
三槐王氏第四代,即王祜三子:懿、旦、旭;又《通谱》载有四子:勉。
王旦,祜次子,字子明(957—1017),是北宋最杰出的宰相,三槐王氏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传见《宋史》卷二百八十二。生于显德四年(957)丁已十二月二十六日,卒于天禧元年(1017)丁已九月。史称王旦幼年沉默寡言,勤奋好学,极有文才。太平兴国五年(980)中进士,官大理评事,知平江县……等。真宗咸平三年,官拜给事中,知枢密院事,次年以工部侍郞参知政事。景德二年(1005)迁尚书左丞,次年拜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成为当朝宰相。他有非凡之才,军国大事都参与决策。又知人善任,荐引提拔了大批英才。他为人极具忠义道德,胸怀阔达,有谤不较。在因病缷相时,极力向真宗推荐当年与他为难的寇准继任为相,成为宋代著名的大功臣。王旦去世后,真宗临丧恸哭,废朝三日,举国致哀,追赠王旦为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仁宗乾兴初(1022),下诏让王旦配享真宗庙庭,并建碑纪念,还御笔亲题:“全德元老”之碑。王旦葬于河南开封亲里乡大边村。配赵氏,封荣国夫人,生三子:雍、冲、素。
三槐堂的由来
王祜(亦名王佑),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以文学见长。五代时先仕晋,后及汉、周,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拜其为监察御史,颇得赏识,官职不断升迁,以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乃举家迁来京城,落户开封。时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开宝二年(969年)之间。
王祜落户开封的具体地址,明李濂的《汴京遗迹志》说在仁和门外,清周城的《宋东京考》说在望春门外。这仁和门和望春门实际指的都是曹门,即今曹门关中街偏北一带。
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魏州即大名(大名县亦名魏县),宋太祖乃派王祜权知大名府。那个时候,莘县一带归属大名府,宋太祖要王祜衣锦还乡,许以“便宜”行事,并以赵普(一说王溥)相位相许的真实用心在于除符,王祜自是心知肚明。但王祜至大名接任后,明察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