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第5版/本科临床/配增值)
  • 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第5版/本科临床/配增值)
  • 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第5版/本科临床/配增值)
  • 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第5版/本科临床/配增值)
  • 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第5版/本科临床/配增值)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第5版/本科临床/配增值)

12.88 2.8折 46 八五品

仅1件

重庆九龙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续宝、孙业桓 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9

版次5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19

七钻书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续宝、孙业桓 著
  •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9
  • 版次 5
  • ISBN 9787117266789
  • 定价 4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16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 规划教材修订说明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教材自1978年第1轮出版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几十年来,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领导和支持下,以裘法祖、吴阶平、吴孟超、陈灏珠等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几代德高望重、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国内外著名院士、专家、医学家、教育家参与了本套教材的创建和每一轮教材的修订工作,使我国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教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不断丰富、完善与创新,形成了课程门类齐全、学科系统优化、内容衔接合理、结构体系科学的由规划教材、配套教材、网络增值服务、数字出版等组成的立体化教材格局。这套教材为我国千百万医学生的培养和成才提供了根本保障,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高水平、高素质的合格医学人才,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巨大贡献,并通过教材的创新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推动了我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我国医药学相关学科或领域的教材建设和教育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医药学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医药学教材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创建了中国特色医药学教育教材建设模式。老一辈医学教育家和科学家们亲切地称这套教材是中国医学教育的“干细胞”教材。

 

本套第九轮教材修订启动之时,正是我国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之际,更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全方位深入推进之时。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亲自批示“人才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第1资源,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对于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并着重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奋力推动建设健康中国。

 

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教材体现国家意志。人民卫生出版社紧紧抓住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以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全面启动为契机,以规划教材创新建设,全面推进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服务于医改和教改。第九轮教材的修订原则,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努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发展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切实落实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要求,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在全国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精神鼓舞下和老一辈医学家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全国一大批临床教学、科研、医疗第1线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教授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的优秀传统,以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积极参与第九轮教材的修订和建设工作,紧密结合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医药卫生行业人才的需求,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成果,不断创新编写思路和编写模式,不断完善表达形式和内容,不断提升编写水平和质量,已逐渐将每一部教材打造成了学科精品教材,使第九轮全套教材更加成熟、完善和科学,从而构建了适合以“5+3”为主体的医学教育综合改革需要、满足卓越临床医师培养需求的教材体系和优化、系统、科学、经典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的发展历程  1

 

 第二节 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的概述  3

 

   一、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的概念  3

 

   二、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的关注对象  3

 

   三、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的学科特点  4

 

 第三节 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的共同方法学基础  5

 

   一、设计  5

 

   二、测量  7

 

   三、评价  7

 

 第四节 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的作用和价值  8

 

   一、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的作用和价值  8

 

   二、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的常见误区  9

 

 

 

 

 

第二章 临床研究与实践问题的构建11

 

 第一节 概述  11

 

   一、找出临床问题的重要性  11

 

   二、找准临床问题应具备的条件  12

 

 第二节 循证问题的构建  12

 

   一、临床问题的类型  12

 

   二、临床问题的提出  13

 

   三、循证问题的构建模式  15

 

 第三节 临床研究的选题与立题  15

 

   一、临床研究的特点  15

 

   二、选题与立题的原则  16

 

   三、研究选题和立题程序  18

 

   四、研究立题的评价标准  19

 

 

 

 

 

第三章 临床研究设计的基本要求20

 

 第一节 随机化原则  20

 

   一、概述  20

 

   二、随机化方法  20

 

   三、随机化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23

 

 第二节 对照原则  24

 

   一、概述  24

 

   二、设置对照的意义  24

 

   三、对照的种类  24

 

 第三节 盲法原则  26

 

   一、概述  26

 

   二、盲法的分类  26

 

   三、非盲法评定  27

 

 第四节 重复原则  28

 

   一、概述  28

 

   二、样本量的估计  28

 

 第五节 临床研究的伦理学基础  28

 

   一、概述  28

 

   二、临床研究的伦理学原则  29

 

 第六节 临床研究中的偏倚及控制  30

 

   一、概述  30

 

   二、选择偏倚  30

 

   三、信息偏倚  31

 

   四、混杂偏倚  32

 

 

 

 

 

 

 

 

 

第四章 临床研究的常用设计方案34

 

 第一节 随机对照试验  34

 

   一、概述  34

 

   二、设计模式  35

 

   三、方案要素设计  36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37

 

   五、注意事项  38

 

   六、优点和缺点  39

 

 第二节 随机对照试验的一些特例  39

 

   一、交叉试验  39

 

   二、自身前后对照试验  41

 

   三、基于单个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  42

 

   四、非等量随机对照试验  43

 

   五、整群随机对照试验  43

 

 第三节 其他类型的临床对照试验  43

 

   一、半随机对照试验  43

 

   二、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  43

 

   三、历史性对照试验  44

 

   四、单臂研究  44

 

 第四节 队列研究  44

 

   一、概述  44

 

   二、设计模式  45

 

   三、方案要素设计  45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47

 

   五、应用范围  49

 

   六、优缺点  49

 

 第五节 病例对照研究  49

 

   一、概述  49

 

   二、设计模式  50

 

   三、方案要素设计  50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52

 

   五、应用范围  53

 

   六、优缺点  53

 

 第六节 横断面研究  53

 

   一、概述  53

 

   二、设计模式  54

 

   三、方案要素设计  55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55

 

   五、应用范围  55

 

   六、优缺点  56

 

 第七节 病例分析  56

 

   一、概述  56

 

   二、设计模式  56

 

   三、方案要素设计  57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57

 

   五、应用范围  57

 

   六、优缺点  57

 

 第八节 真实世界研究  58

 

   一、概述  58

 

   二、真实世界证据的产生与应用  59

 

   三、真实世界证据的评价  61

 

 第九节 外科临床研究的一些特殊性问题  61

 

   一、外科的特殊性容易导致的一些认识偏差  61

 

   二、外科临床研究的难点与解决方法  62

 

 

 

 

 

第五章 医学研究证据的检索与收集64

 

 第一节 证据资源  64

 

   一、资源分类  64

 

   二、证据资源的入选标准  66

 

   三、证据分级及其发展历程  66

 

 第二节 证据检索和文献搜集的基本步骤  67

 

   一、确定临床问题类型和构建临床问题  67

 

   二、选择检索数据库  68

 

   三、制订检索策略  68

 

   四、评估检索结果  68

 

 第三节 证据检索实例  68

 

   一、提出并构建问题  69

 

   二、制订检索计划  69

 

   三、检索  69

 

 

 

 

 

第六章 医学研究文献的评阅与证据质量评价71

 

 第一节 阅读与评价医学研究文献的重要性  71

 

   一、医学研究文献的特殊性  71

 

   二、阅读和评价医学文献的重要性  72

 

 第二节 阅读医学文献的基本步骤  72

 

   一、医学文献检索  72

 

   二、阅读医学文献的基本步骤  73

 

 第三节 医学研究文献的评价要素与方法  75

 

   一、确定医学研究文献评价的范畴和内容  75

 

   二、评价医学研究文献的一般原则  75

 

   三、常见临床研究类型的评价标准  76

 

   四、研究质量评价工具  76

 

 

 

 

 

第七章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78

 

 第一节 系统评价概述  78

 

   一、基本概念  78

 

   二、进行系统评价的必要性  79

 

   三、系统评价与叙述性文献综述的区别与联系  80

 

   四、系统评价分类  80

 

 第二节 系统评价的方法  81

 

   一、系统评价前的准备  81

 

   二、系统评价流程  81

 

   三、系统评价方法  81

 

 第三节 meta分析  89

 

   一、meta分析概述  89

 

   二、meta分析基本过程  89

 

   三、发表性偏倚的识别与分析  94

 

   四、meta回归及其他方法学进展  95

 

   五、慎重应用与评价meta分析结果  96

 

 第四节 系统评价的评价原则  96

 

   一、系统评价的结果是否真实  97

 

   二、系统评价的结果是否重要  97

 

   三、系统评价的结果是否能应用于我的患者  98

 

 

 

 

 

 

 

第八章 病因与危险因素的研究、评价与循证实践99

 

 第一节 病因与危险因素研究的意义  99

 

   一、有助于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99

 

   二、有助于疾病的预防  99

 

 第二节 病因与危险因素研究的概述  99

 

   一、病因与危险因素  100

 

   二、寻找病因的指南清单  104

 

   三、疾病自然史对病因学研究的意义  104

 

 第三节 疾病病因与危险因素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105

 

   一、提出病因假设  105

 

   二、验证病因假设  106

 

   三、验证病因/危险因素假设的主要研究方法  107

 

   四、病因学因果关联的统计学指标  109

 

   五、慎重分析病因效应的关联  109

 

 第四节 病因与危险因素研究的评价原则  110

 

   一、真实性评价  111

 

   二、重要性评价  113

 

   三、适用性评价  113

 

 第五节 循证实践及案例分析  114

 

   一、提出问题  114

 

   二、证据检索与评价  114

 

   三、实践决策  115

 

   四、小结  118

 

 

 

 

 

第九章 诊断试验研究、评价与循证实践119

 

 第一节 概述  119

 

   一、基本概念  119

 

   二、诊断试验研究与评价的意义  119

 

 第二节 诊断试验研究设计  119

 

   一、确定金标准  120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120

 

   三、样本量的估计  120

 

   四、评价指标与诊断效能判定  120

 

 第三节 多项试验的联合诊断  125

 

   一、联合诊断方式  125

 

   二、独立性与联合试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126

 

 第四节 诊断试验的循证评价原则与标准  126

 

   一、评价原则  126

 

   二、诊断试验的评价标准  128

 

 第五节 诊断试验证据的临床实践及案例分析  129

 

   一、构建循证诊断问题  129

 

   二、检索证据  130

 

   三、评价证据  130

 

   四、应用证据  131

 

 

 

 

 

第十章 疾病治疗的研究、评价与循证实践137

 

 第一节 概述  137

 

   一、治疗性研究与评价的重要性  137

 

   二、治疗性研究与评价的基本条件  137

 

   三、治疗性研究及其试验分期  138

 

 第二节 治疗性研究的设计要素及方法  139

 

   一、选择研究方案  139

 

   二、选择研究对象和样本量估算  140

 

   三、研究对象的随机化分配及设盲  142

 

   四、选择试验药物或措施  143

 

   五、试验观察指标的设置  143

 

   六、确定干预实施方法及随访观察期  143

 

   七、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144

 

 第三节 影响治疗性研究质量的常见因素及其处理方法  145

 

   一、机遇  145

 

   二、偏倚  145

 

 第四节 治疗性研究的评价原则  146

 

   一、单个原始研究评价  146

 

   二、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证据评价  149

 

 第五节 循证实践及案例分析  150

 

   一、构建循证问题  150

 

   二、检索证据  150

 

   三、评价证据  150

 

   四、证据应用与实践  152

 

   五、后效评价与小结  152

 

 

 

 

 

第十一章 疾病预后的研究、评价与循证实践153

 

 第一节 疾病预后的概念  153

 

   一、疾病预后及其研究的意义  153

 

   二、疾病自然史  153

 

   三、临床病程  153

 

   四、预后因素  154

 

 第二节 疾病预后研究中常用结局指标  155

 

   一、率相关指标  155

 

   二、中位时间  156

 

   三、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及其衍生指标  157

 

 第三节 疾病预后研究设计方案  157

 

   一、疾病预后研究常用设计方案  157

 

   二、方案设计的注意事项  157

 

   三、疾病预后研究的基本步骤  158

 

 第四节 疾病预后研究的统计方法  159

 

   一、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分析  159

 

   二、疾病预后因素的研究方法  159

 

 第五节 预后研究中常见偏倚及其处理方法  160

 

   一、预后研究中常见的偏倚  160

 

   二、偏倚的处理方法  161

 

 第六节 疾病预后研究的评价原则  162

 

   一、真实性评价  163

 

   二、重要性评价  163

 

   三、适用性评价  164

 

 第七节 循证实践及案例分析  164

 

   一、提出问题  164

 

   二、检索与评价证据  164

 

   三、应用证据与临床实践决策  167

 

   四、小结  167

 

 

 

 

 

第十二章 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与评价168

 

 第一节 概述  168

 

   一、临床实践指南的概念  168

 

   二、临床实践指南的作用和价值  168

 

   三、指南与临床证据的关系  169

 

   四、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的网络资源  170

 

 第二节 临床实践指南制定方法与流程  170

 

   一、专家共识制定法  170

 

   二、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制定流程  171

 

 第三节 临床实践指南的评价  173

 

   一、临床实践指南的评价原则  173

 

   二、临床实践指南的评价工具  173

 

 第四节 临床实践指南应用的原则和方法  175

 

   一、临床实践指南的应用原则  175

 

   二、临床实践指南的应用技巧  175

 

 第五节 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应用案例  176

 

   一、提出问题  176

 

   二、检索临床指南  177

 

   三、阅读和评价指南  177

 

   四、应用指南  178

 

   五、后效评价  178

 

 

 

 

 

第十三章 循证医学的个体化实践179

 

 第一节 最新最佳临床研究证据是循证个体化实践的基础  179

 

   一、真实性  179

 

   二、重要性  179

 

   三、适用性  180

 

   四、时效性  180

 

 第二节 准确把握患者的个体化特征是循证个体化实践的基本功  180

 

   一、生物学特征及相关依据  180

 

   二、病理生理学特征及相关依据  181

 

   三、社会心理人文经济特征及其相关依据  181

 

 第三节 个体化特征与证据的精准对接是循证个体化实践的成功关键  182

 

 

 

 

 

第十四章 临床决策分析183

 

 第一节 概述  183

 

   一、临床决策的模式  183

 

   二、临床决策的具体分型  184

 

   三、临床决策过程  184

 

 第二节 决策分析的实施  184

 

   一、决策问题的确认  184

 

   二、决策问题的结构化  185

 

   三、相关证据及信息的检索与收集  186

 

   四、确定最终结局的效用值  186

 

   五、决策树分析  188

 

 第三节 Markov模型  189

 

   一、Markov模型概述  189

 

   二、Markov模型的分析步骤  189

 

 第四节 敏感性分析  193

 

 第五节 不确定型决策  194

 

 第六节 决策分析的局限性  195

 

 

 

 

 

第十五章 循证医学自我评价196

 

 第一节 能力评价  196

 

   一、评价“提出可回答问题”的能力  196

 

   二、评价“寻找最佳外部证据”的能力  196

 

   三、评价“严格评价证据质量”的能力  197

 

   四、评价“整合外部证据与患者价值”的能力  198

 

 第二节 效果评价  198

 

   一、临床实践是否得以改善  198

 

   二、多少临床实践有证可循  199

 

 第三节 案例  199

 

 

 

 

 

第十六章 临床医学研究项目申报书的撰写201

 

 第一节 概述  201

 

   一、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201

 

   二、临床医学研究的基本类型  201

 

   三、临床医学研究项目申请的准备  202

 

 第二节 研究项目申报书的基本内容与撰写方法  203

 

   一、项目名称及摘要  203

 

   二、立项依据  203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204

 

   四、研究方案与可行性分析   204

 

   五、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206

 

   六、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  206

 

   七、研究基础与研究团队介绍  206

 

   八、医学伦理学问题  207

 

   九、经费预算  207

 

 第三节 研究项目申报书对照检查提纲  208

 

 

 

 

 

第十七章 临床经济学在临床科研中的应用与评价209

 

 第一节 概述  209

 

   一、卫生经济学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  209

 

   二、卫生经济学在临床科研中的运用与价值  209

 

 第二节 临床经济学评价方法  210

 

   一、成本和临床结果的测量与表达  210

 

   二、成本与健康获益的测算  211

 

   三、临床经济学评价的类型  213

 

 第三节 临床经济学评价的基本步骤  215

 

   一、确定要分析的项目及要比较的方案  215

 

   二、确定经济学评价的角度  215

 

   三、确定经济学评价的方法  215

 

   四、确定资料获取的研究方法  216

 

   五、增值分析  216

 

   六、成本的确定  216

 

   七、确定结果测定的方法  216

 

   八、对发生在将来的结果和成本作贴现计算  216

 

   九、敏感性分析  216

 

   十、撰写报告  217

 

 第四节 临床经济学评价研究文献的评价  217

 

 

 

 

 

 

 

第十八章 临床医学论文的撰写原则和报告规范218

 

 第一节 临床医学论文的格式和撰写原则  218

 

   一、题目和作者  218

 

   二、摘要和关键词  218

 

   三、序言或引言  219

 

   四、材料与方法  219

 

   五、结果  220

 

   六、讨论  222

 

   七、致谢和其他  222

 

   八、参考文献  222

 

 第二节 临床医学论文的报告规范和投稿要求  222

 

   一、论文撰写报告规范  222

 

   二、论文投稿要求  224

 

 

 

 

 

附表 随机数字表226

 

 

 

 

 

推荐阅读228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229

 

 

 

 

 

 

 

本书测试卷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